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題:改革創新,催生發展新活力——二論落實兩會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
新華社評論員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今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把改革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創新驅動一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著力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歷年兩會的必談話題。今年兩會上,從上海自貿區建設到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到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對改革創新的思考與謀劃貫穿總書記的“兩會時間”。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激發改革動力、推動創新發展,是落實兩會精神、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們啃下發展硬骨頭、邁向發展新階段的必由之路。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創新是全方位的,既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新思路、新舉措探索發展新路徑;也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龍頭”,奮力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還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清除障礙、破除藩籬,讓創新創業的活力充分涌流。把握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就是要變中求新、變中突破,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才能用改革的辦法促進結構調整,厚植新的發展優勢;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才能用創新的路子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高供給質量。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辈还苁钦碱I科技創新的制高點,還是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或者是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都是啃硬骨頭多、動奶酪多的硬仗苦仗。越是這個時候,抓改革、促創新,就越需要保持定力、勇于擔當,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奮發有為。鼓起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勇氣,就能擺脫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凝聚社會創造力;激發破字當頭、迎難而上的干勁,就能除舊立新、破局開路,打開一片發展的新天地。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要當好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當好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讓改革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當前,我國有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人才,與近8億的勞動力結合起來,能創造的財富、激發的能量難以估算。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只要抓住“人”這個生產力當中最重要的因素,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我們就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代表委員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獻計獻策,共享單車等新商業模式激蕩市場……兩會期間,從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到春意融融的神州大地,改革強音振奮人心,創新活力撲面而來。迎接挑戰,開創未來,最根本的是改革創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創新不懈怠,就一定能闖關奪隘、爬坡過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高度,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