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4日訊(記者宋雅靜 專欄 李凡 專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備受關注的兩會熱點,而土地流轉則是農業政策的重中之重。中國經濟網記者就此專訪“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代表,張家口東望山鄉基層干部郭建仁代表,聆聽來自農業界專家及種植基層的真實聲音,診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民創業不現實 推進土地流轉 規模化生產是關鍵
“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代表認為,讓農民去創業是不現實的,因為大部分農民因為知識的限制,不具備創業能力。由于與西方國家農業生產能力的差距,國家補貼還需持續投入,同時應加快土地流轉。趙治海代表表示,目前我國50歲的農民已算年輕,70-80歲農民大有人在,土地流失嚴重,農民種地收入難抵打工收入,農民越來越少,政府若加大補貼力度,能大大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例如東北每畝地補貼150元到200元,很多農民愿意在接受國家補貼的情況下繼續種植。同時,國家應適時推進土地流轉,加快規模化生產改革,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能效及利潤,提高農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才可打破農業發展困頓。
他向中國經濟網記者舉例道,在烏克蘭調研時發現,烏克蘭谷子超市賣1.5元時,中國超市已賣到3.5元,以此即可折射出我們的農作物在市場競爭力有多弱。在烏克蘭的農場,大型機器代替農民勞作,在大面積的農場中系統作業,生產效率極高。而我國傳統農民對自身要求低,不能改變自身提高作物競爭力,且機械生產落后,自然造成成本高,效率低下,繼而進入市場無競爭力,農畜賣不出去賠錢賣的困頓。但企業家從事農業產業后,愿意且有能力去改變競爭力差的現狀,企業家計算勞作成本生產成本,更能發揮個人資本優勢,整合市場。農場規模化生產對于我國提高農產品全球競爭力迫在眉睫,農民收入是否能夠提高,這點非常關鍵。
郭建仁代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視頻專訪。中國經濟網記者宋雅靜/攝
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 賠錢賣壓力大
農民應變身“職業工人” 享受“三金”收入
在談到今年兩會最關注的議案時,張家口市宣化區東望山鄉常峪口聯合黨總支書記郭建仁代表蹙緊了眉頭,他表示農業改革進入關鍵期,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農民處境很困難,糧食牲畜等一部分出現賠錢的情況,農民和政府的壓力巨大,而政府也不敢輕率引導種植方向。因為市場無法預估,如果政府指導種植后,農民卻賣不出去賺不到錢,這是誰都無法承受的。現在沒有一個有效的突破口來打破這種尷尬局面,作為基層代表,他非常關心農業結構如何調整。
他認為,解決農產品價格下滑,農民收入受損的不良局面,主要應在兩方面下功夫。首先,政府還要加大投入力度。第二,可以借助此次農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過去農產品價格高,土地流轉“不動”,現在農產品價格低了,為農業規模化生產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在他看來,土地流轉起來,生產有規模后自然就有效益了。
他希望農民能通過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得到解壓效果,農民應該從自己種地,轉變為“職業工人”,把個人資產變成資本,農民的持續發展就有了新動力。他認為首先要把精確產業定位,讓資本“活水”進來,農業發展將可借助資本快速發展,在招商引資方面,當地政府在逐步制定優惠政策,提供好的引商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為農民帶來固定收入,這樣農民的身份就能得到轉化。將來的農民,如果“三金收入”,也即股金、薪金、租金都可以實現,農民收入將獲得可持續保障,農業發展將進入常態化。
“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代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寫下自己2017年小目標:雜交谷畝產達到1000公斤。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凡/攝
借助優勢打造品牌 突破常規才能做活“農業經濟”
“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代表指出,作物精準化生產,提高作物質量,也是提高競爭力的一大關鍵。他以張家口為例,張家口蔬菜年產量在8000萬噸,而京冀實際年消耗量在2000萬噸,剩下的則是爛在地里,壞在運輸途中,浪費在市場和飯桌上。若張家口能實現精準規模化生產,提高有機作物競爭力,為北京首都提供高品質的健康放心農產品,農民收入也能增加,這將是一個雙贏的美好局面。
同時,在美麗鄉村建設上,利用地理環境優勢,也是農民增收的一大途徑。張家口東望山鄉基層干部郭建仁代表稱,今年他的“小目標”就是要帶領村民在美麗鄉村基礎建設上下苦功夫,包括上水、中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都要做出改造。農村美了之后還要借助冬奧會,繼續深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養老產業等,帶領全村百姓走致富路、幸福路。
代表委員小資料:
趙治海,男,漢族,中共黨員,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被稱為“雜交谷子之父”。他攻克了谷子雜優利用的關鍵技術,并應用于生產,最高畝產810公斤,填補了世界空白。
郭建仁,男,漢族,中共黨員,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東望山鄉常峪口聯合黨總支書記。
更多報道請見 “穩中求進 團結奮進——2017全國兩會專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