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9日訊 (記者朱國旺 郭文培)“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舉世矚目。回首“十三五”,我國醫藥產業成績如何?站在交匯點上,“十四五”醫藥發展藍圖如何繪就?作為特殊商品,藥品、醫療器械安全該如何保障?3月4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董事長于清明。他就此分享了真知灼見。
回首“十三五”:創新發展 碩果累累
于清明指出,“十三五”初期,我國藥品醫療器械產業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復,產業結構亟需調整。正因如此,創新發展在“十三五”時期成為藥品醫療器械產業的主基調,產業結構向高質量仿制藥、生物藥和創新醫療器械調整。
2016年—2020年5月,國家藥監部門批準了28個1類創新藥上市,包括多個重磅藥物。在醫療器械創新方面,《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實施以來,已有100項創新醫療器械上市,其中國內研發生產企業占比接近80%,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疫苗的研發生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目前,我國批準4款新冠疫苗附條件上市。于清明介紹,國藥集團向國內外供應新冠疫苗近1億劑,接種6000多萬劑次,未發現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高度贊譽。
“醫藥領域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創新等,收獲了滿滿的成果,切實為人民群眾營造了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足感。”于清明告訴記者。
展望“十四五”:集聚資源 協同創新
錨定藍圖,引領未來。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于清明指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將是大健康產業重要發展方向。
“圍繞國藥集團‘四梁八柱、百強萬億’創新驅動型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全生態圈的戰略規劃,在藥品醫療器械科技研發、工業制造、商貿流通、供應保障、醫藥產業園區打造等各方面,積極整合資源、建立平臺、尋求突破,貢獻央企力量,全面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實施。”于清明表示,著眼未來,將在發展大健康全產業鏈、建立企業協同創新聯合體、推進醫療器械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攻關,以及發展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康養醫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園區等方面,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積極的探索,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藥經驗”:信息技術助力用械安全
藥品、醫療器械作為特殊商品,其療效與質量備受關注。那么,該如何提高藥品、醫療器械安全保障水平呢?于清明提出,維護藥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是相關生產企業、上市許可持有人的主體責任。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迅猛發展,進行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管理,實現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助力。為此,他分享了“國藥經驗”。
近年來,作為國內領先的醫藥流通領域龍頭企業,國藥控股所屬企業國控生物、國藥器械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實踐。其中,國藥器械推出了基于醫療器械唯一標識碼(UDI)的醫療器械全程追溯系統,打通了醫療器械供應鏈上的信息孤島,使醫療器械從廠家、經銷商到醫院端實現了全程可追溯。在醫療機構,將UDI與醫院的物資信息管理系統(SPD系統)、HIS管理系統結合,實現掃UDI碼即可進行院內醫療器械供應鏈全程監管,涵蓋采購、出入庫、庫房管理、物流配送、臨床使用及結算環節,助力醫院醫療器械供應鏈管理降本增效和質量安全。
于清明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醫療器械產業龐大、分類復雜、門檻較高,目前排在全球前列的主要是歐美日國家的企業。雖然近10年我國醫療器械長足發展,在中低端領域占據明顯優勢,但是在高端醫療器械產品、核心部件、關鍵技術上存在明顯的瓶頸,需要加快形成政策引導、龍頭牽引、行業協同的創新發展格局,加快建立企業創新聯合體,協同產業鏈上下游推進關鍵技術、急需產品和整機設備的攻關,實現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是我國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重要的窗口期,國藥控股將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在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完善質量體系、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自身的價值。
(責任編輯:楊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