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個備受市場和業界高度關注的振興規劃,除指出了近兩三年內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還明確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建設文化產業基地、規劃文化企業上市。
連日來,市場層面已據相關風聲做出了快速的反應。不難注意到,包括華聞傳媒(000793)、博瑞傳播(600880)、電廣傳媒(000917)在內的12家上市企業的股指一路狂飆。而比受益投資者更為興奮的,是即將迎來“井噴”發展行情的相關企業乃至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
據了解,目前中國擁有579家出版社,一年的產值僅為600億元左右。而相形之下,德國貝塔斯曼出版公司2006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93億歐元。因此,在國內外眾多的產業觀察人士看來,一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所涉的八項重點工作悉數落實,那么,龐大的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將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集中力量打造文化產業“巨無霸”
綜觀22日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雖然國務院對于該項規劃提出了包括“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在內的諸多目標,但透過其部署的八項重點工作不難發現:通過重組、上市,造出中國文化產業的大“航母”,才是這個《規劃》的重中之重。
譬如,《規劃》原則性地指出,今后要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在具體的規劃項目中,諸如“加快推進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項目”、“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推進有線電視網絡、電影院線、數字電影院線和出版物發行的跨地區整合”等表述也不再含糊其辭。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五屆“文博會”上,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高書生亦曾透露,中國文化體制改革下一步的重點,是集中打造大公司,特別是要在涉及文化安全的領域造出“航母”,打造綜合性文化企業集團,力爭培育出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中國文化產業“巨無霸”。
“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經走過了10年之路,成績有目共睹,市場機制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但是,體制性束縛依然較大。”《2009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主編、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隨著上述《規劃》的推出和落實,出自市場本身的、內生性質的產業發展將有望普遍出現。
張曉明進而分析說,近年來,中國的文化出版產業通過轉企改制、上市融資、兼并重組等方式,已經在“退出”機制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現在關鍵是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準入”。在他看來,《規劃》為中國文化產業市場的開放、乃至民營資本的進入打開了新的通道,這也為打造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產業集團軍鋪平了道路。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