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格太合環球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孫健君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5日訊 2009年全國票房為62億元,2010年達到100億元,中國電影票房呈飛速發展之勢。對此,派格太合環球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孫健君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票房高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目前正處于從最低谷反彈的初級階段。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中國電影的觀影人次還沒有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電影還沒有成為群眾常態性的娛樂消費。我們很高興看到國家出臺政策扶持電影產業發展,電影人也在不斷努力,但讓更多的人走進影院,這條路還很長,其中包含許多現實性因素:
首先,由于大量的多媒體的出現,傳統的影視觀眾正在分流。當下,觀眾觀賞視頻的途徑很多,對電影院的依賴和需求就可能減少。這是客觀事實。作為一種藝術形態,電影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我們在努力呼吁促進中國電影繁榮的同時,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電影已不再是最受人矚目的“大樹”,更多的形態正在取代它的惟一性。
即便如此,電影還將持續,電影產業發展依然旺盛。目前,美國電影市場是中國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票房是幾十倍,經濟總量是上百倍的空間。所以,國內電影市場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其次,國內電影產業發展還需注意兩個核心問題。
第一,題材。中國電影的類型少,尤其是對當代生活的描述的嚴重缺失。古裝,低成本的惡搞,搞笑片雖多,但那基本停留在小品形態,遠離百姓生活,關聯性小;
第二、票價。相對收入水平而言,國內電影票價仍然較高。在美國,一張電影票6美元至8美元,一家3個人看一場電影,花費約50美元。按其人均收入2000至3000美元計算,看電影是很便宜的消費。但在我國,一張票60元至70元,加上停車、吃飯等花銷,一家人看一次電影花費約為300元至400元。這大約占到一個普通人月工資的1/5。所以中國電影觀眾存在“過節心態”:不一定挑好片子看,而是挑名氣大的。其實,電影本是大眾藝術,藝術一定要在成為一個常態消費業態的時候,才有可能真正蓬勃發展。所以,想讓更多的人走進影院看電影,首先要電影題材多樣化、生活化;其次,票價要降下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