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微博博主發布的在北京王府井狗不理餐廳的實地探訪視頻引發網友關注熱議。視頻中,微博博主“谷岳”對店內包子品質、服務以及菜品價格等方面進行點評,以負面評價為主。該視頻發出后不久,微博賬號@王府井狗不理店發布聲明稱,該視頻所有惡語中傷言論均為不實信息,已經報警,要求博主停止侵權行為并公開道歉。
從披露的相關信息來看,這家餐廳之所以要對這位博主作報警處理,無非是認為其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犯罪。這種牽強附會地把消費者差評與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的犯罪行為混為一談,不僅難以收到預期的維權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事后輿論一邊倒的負面評價和警方的不予立案,即從側面證實了這家餐廳的選擇是下下策。作為商家在面對消費者的差評時,理應保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雅量,而不是動輒以報警的舉動進行嚇唬,讓消費者集體失聲。
實事求是地講,對于惡意損害商業信譽的不法行為,不僅商家不能容忍,就是普通消費者,也深惡痛絕。只要這種侵權行為構成了犯罪,就應對肇事者依法追究刑責。在這種意義上,商家完全有理由也應該對損害自身商業信譽的不法行為果斷報警,及時讓肇事者受到刑罰制裁。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刑法設置了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但其適用條件非常嚴格,并不是所有的差評行為都符合該款罪名的構成條件。根據刑法第221條,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須有“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法定要件,只要其中任何一個要件不成立,均不能予以刑事立案。司法實踐中,鑒于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屬于輕微刑事犯罪,為防止這款罪名濫用,司法機關在處理時都十分謹慎。一些企業考慮到該罪名適用條件十分嚴格,一般情況下,也多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紛爭,而不是選擇報警。
具體到本案,這位微博博主雖然對王府井狗不理餐廳商品的質量、價格和服務作了差評,但這是一種基于個人主觀感受所作的評價,很難說其在捏造事實,且當時至少還未對其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很難與損害商業信譽沾上邊。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況下,這家餐廳即以損害商業信譽為由對發布視頻的微博博主興師問罪,無疑有悖法治精神。作為商家,應該有更為寬廣的胸襟,即便認為消費者捏造事實,其正確做法也應是先行固定相關證據,待證據確鑿后再作報警處理。也就是說,盡管這家餐廳可以對損害自身商業信譽的不法行為有權追究刑責,但也要循法而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部分老字號企業面對消費者差評而要求追究刑責的案例時有發生。此前,鴻茅藥酒這家老字號企業,也曾以涉嫌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對差評者作出報警處理。這種極端維權方式,折射了部分老字號企業在消費者口味變“刁”后、撫慰消費者心理乏招的困境。
毋庸置疑,老字號本身蘊含著巨大的品牌價值,需要精心呵護其商業信譽,但呵護的方式不能與法治背道而馳。與其動輒用報警、追究刑事責任的方式嚇唬消費者,不如在如何贏得消費者信任上下足功夫。畢竟,只有緊跟市場需求,不擺老資格才能積攢消費者的口碑,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最終被消費者和市場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