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國空間站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的入列,我們距離全面建成空間站的目標更近了一步。這讓國外某在線問答網站上的一個老問題再度翻出。問題是:“在中國新發射的太空船上只使用中文,這是否說明這個國家自我封閉?”答案是:用中文的空間站更開放。
中文是對全世界開放的語言。去年6月份,我國“天宮”空間站迎來第一批航天員,在相關新聞視頻里,不同于以往人類空間站慣用的英文和俄文標識,核心艙的操作界面采用全中文標識,當時就引發諸多關注。
天宮是中國人憑借自主技術在太空里獨立搭建的家園,在家里用母語天經地義。美、俄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里都能使用各自母語,中國人在自己的太空之家里沒有理由不用中文。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廣泛使用的象形文字,中文承載悠久的歷史、具備優美的造型、包含豐富的信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人民學習和使用。中國人樂見外國人學中文——讓國際友人共享中文之美,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文化自信。當前,已經有多國航天員積極學習中文,還和中國航天員一起生活、訓練,期待未來走進“天宮”。中文不是交流的阻礙,而是開放的友誼之橋。
天宮是對全世界開放的空間站。用英文的國際空間站,并沒有對全世界開放。俄羅斯近期已經宣布,預計2024年退出國際空間站。而在多年以前,中國就被國際空間站的小群體拒之門外。自1993年國際空間站項目立項,中國就希望加入國際空間站,但被美國以種種借口反對。美國國會甚至于2011年通過了“沃爾夫條款”,禁止美中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
用中文的中國空間站,是面向全世界開放的科技合作平臺。中國空間站早在正式搭建之前,就向全世界發出了登上“天宮”的邀請函。2019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聯合宣布,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17國來自亞非歐美各大洲,有俄羅斯這樣的老牌太空勁旅,有德、法、日這樣的科技強國,也有印度、肯尼亞、墨西哥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探索宇宙,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提供使用“天宮”的機會,是“全球共享太空”的一個偉大范例。
中國空間站的建造運營,展現了中國自立自強的科技實力和蓬勃發展的綜合國力;中國空間站的開放進取,展現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寬廣格局。
有大格局才能真正探索大宇宙。上述在線問答網站上那個質疑中國空間站的提問,時隔一年又被眾多網友翻出來,在跟帖中批評嘲諷。這說明,有格局的明眼人越來越多了。畢竟對全世界開放的空間站才是真正開放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