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進步,以《長津湖》《戰狼》等為代表的國產影片不斷刷新票房記錄,不少人開始重燃對中國電影行業的信心。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為加快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資金支持。在新冠肺炎疫情改寫全球電影產業新格局的今天,中國電影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金融創新與電影發展如何相得益彰?
53億票房的背后
截至10月27日中午12時,電影《長津湖》票房已達53.44億元,位居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三位。但事實上,這出色成績的背后其實是“一波三折”。
據悉,《長津湖》總投資13億元,這也是目前國內投入成本最高的戰爭紀錄片。據北京電影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侯光明介紹,起初,電影開機因疫情原因被迫中斷,在正式開拍后,人力物力投入巨大,加之疫情管理的難度、極端嚴寒氣候、服裝化妝道具等多方面的原因,讓電影拍攝周期大為延長,拍攝成本隨之陡增。
事實上,影視投融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項目一旦啟動就較難停止,且投資回報要求甚高。在資金流最為緊張時,片方博納影業集團計劃通過銀行渠道獲得融資。侯光明談到,北京銀行第一時間與博納開展專項對接,以最快的時間內完成了1.4億元專項信用貸款資金的審批和發放。在影片制作中期,北京銀行再次設計專屬方案,增加了1億元的授信支持。“正是金融機構的審時度勢和科學支持保證了這部影片的順利完成,使影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推動電影高質量發展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截至10月10日,今年以來,全國電影總票房超400億元,銀幕數量超8萬塊,均居世界首位。這表明后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具有很強的韌性和強大的國內消費基底。
不過,在侯光明看來,面向世界格局和全球市場,中國電影在全球中尚不具備絕對優勢,中國電影全產業鏈和工業化尚待健全,電影技術和藝術的融合程度尚待提高,電影工業與金融產品共生協同尚待科學。這是中國電影的現實圖景,也指明了電影強國可能的發展路徑。
在他看來,疫情對電影產業的影響不是短時間內可消除的,而是全球影視行業全產業鏈長期的、持續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如電影的制作、營銷、發行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了變革,流媒體強勢入局改變了電影制發放的形態,影院發行量急劇縮減等。未來,電影高質量發展要聚焦內容和效率;利用增量激活存量,最大限度地調整好拍攝影片的供給和完成影片進入市場的供給;依托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和內容創新,拉動電影產業發展;著力打通國內制作、發行、放映環節,不斷提升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在穩固國內市場的條件下,不斷激勵國產探索走出去的步伐。
由投資驅動向內容驅動
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下,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強國目標的樹立也對電影強國建設提出了要求。
侯光明認為,電影強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未來產業發展必然要做出六個方面的根本性轉變,包括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由投資驅動向內容驅動轉變,由技術模仿向技術創新轉變,由面向國內市場向面向國內、國際市場轉變,由單渠道向多渠道融合轉變,由跟隨性發展向創新性發展轉變。
“資本‘退潮’后,電影項目開始向內容方面傾斜。且受疫情影響,從中長期來看,電影產業每年的整體產量將由前幾年的每年近千部影片有所下降,優質的電影產品數量將有所提升,頭部電影產品如‘新主流大片’等的影響力也將進一步提升。”侯光明認為,在中國電影由投資驅動向內容驅動轉變的過程中,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中國電影投融資的服務體系及各項體制機制,強化風險防控的意識與舉措,使資本有序服務于優質內容創制,實現行業提質增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