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4日訊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如何利用新技術開創知識產權保護新局面?5月22日,在由國家版權交易中心聯盟主辦的2021版權管理與運營高峰論壇上,來自互聯網企業以及版權領域內容合作方的負責人和企業代表,圍繞“版權管理、版權運營、版權保護、內容創作者生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版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是7.39%。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標準。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指出,版權實際上是一種復合權利,既包括人身權利,也包括財產權。對于做內容的企業來說,版權是一種無形資產,它相對于有形資產在管理、運營、市場商業開發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其無形資產的屬性往往會被部分文化企業所忽視。隨著我國版權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社會各界版權意識的提升,近年來內容企業開始認識到版權無形資產的重要性,被忽視的局面也有所改善,但也僅僅是開始。”
當前,在視聽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同時,其侵權盜版無序狀態對傳統版權產業利益造成了嚴重傷害,版權保護面臨“利益失衡”的危險。特別是數字版權產業在維權過程中面臨“發現難、舉證難、維權難”等難題的困擾。
科技部文化科技專家組組長、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張樹武強調,新媒體時代的本質是運行版權,進而實現版權利益最大化。構建以版權為核心的數字內容透明網絡可信服務生態,值得業內人士重點關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經理室版權運營中心副主任嚴波表示,內容企業應該從加強行業內部版權規范做起,從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著手強化自有版權的有效管理與保護,利用好新技術,解決新問題,最終實現版權價值的合理分配,營造多元共贏的版權保護生態。
論壇上,北京中視瑞德與騰訊內容開放平臺、騰訊教育、人保財險北京分公司等多家戰略合作企業代表共同啟動了“CPSP原創作品保護計劃”,該計劃宣布將從作品存證、版權監測、版權管理、版權交易、維權服務等五個方面向所有自媒體創作者和內容生產機構開放多項免費版權保護服務,助力創作者維權、構建良性發展的版權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