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0年11月26日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部署要求,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圍繞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就制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新征程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對我省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目標定位,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特別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奮力走出黑龍江全面振興新路子的總體要求,切實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政治責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拼搏、聚力攻堅,“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振興發展全局的大事,啃下了許多制約發展活力的改革硬骨頭,建成了許多打基礎、攢后勁、利長遠的重大工程項目,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六個強省”建設呈現新氣象,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開創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糧食產量保持在1500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十七連豐”,穩居全國第一位,農民收入登上一個大臺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突出。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20個國家級和8個省級貧困縣全部摘帽、177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村面貌、農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頭五尾”,“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國寶級“老字號”老樹發新枝,煉油能力突破2500萬噸,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大幅提升,神華國能寶清電廠投產運營,石墨、鋼鐵、銅等礦產資源開發產業加快發展,加速向萬億級產業集群跨越。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本籍兩院院士達到41位,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43個、省級創新平臺達到1146個,新型直升機、核電裝備、艦船動力、非洲豬瘟疫苗等領域研發制造實現重大突破。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250家,轉化落地高新技術成果1518項,新產業新業態集群式成長,新舊動能高質量轉換。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組建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頒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幅改善。農墾、森工徹底打破了政企合一體制,打贏龍煤改革脫困硬仗,組建七大省級產業投資集團,民營經濟占半壁江山。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居全國第一,生態保護全面加強,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生態優勢加速轉化,打造旅發大會品牌,全域全季旅游深度開發,“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旅游品牌叫響全國。對外開放邁出堅實步伐。中俄原油管道二線、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竣工投產,同江鐵路大橋、黑河公路大橋順利建成,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并加快建設,對俄開放合作第一大省地位更加鞏固。龍粵、哈深對口合作走深走實,深圳(哈爾濱)產業園等一批標志性工程落地生根。援疆援藏工作取得新成效。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哈佳、哈牡客專投入運營,哈爾濱火車站成為靚麗名片,牡佳客專、佳鶴鐵路加快建設,哈綏鐵伊客專、北黑鐵路提前開工,全省高速鐵路網基本形成。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T2航站樓投入使用、東二跑道獲批,機場網絡進一步完善。京哈、綏大、哈肇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設,覆蓋全省的高速公路網更加完善。重大水利工程相繼建成投用,水資源綜合利用和防洪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5G基站189萬座。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就業崗位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軟實力持續提升。傳承弘揚黑龍江“四大精神”,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市場規模不斷壯大,文藝精品不斷涌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持之以恒糾治“四風”,深化機關作風整頓優化營商環境,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不斷鞏固發展,持續推進政治生態根本好轉,凝聚振興發展的強大力量。
2.我省面臨的發展環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東北地區和我省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系列支持東北振興政策措施,為我省加快振興發展注入強大政治動力,帶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為我省提供了穩定的發展預期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為我省推動資源、生態、科教、產業、地緣等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加快塑造競爭新優勢,積極承接國內產業鏈轉移,培育壯大新動能,創造了巨大發展空間,應對疫情助推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迅速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國內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各地對生產要素的爭奪更加激烈。我省經濟下行壓力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重,開放合作水平不高,一些涉及體制機制問題的改革還在攻堅,吸引留住人才的力度還需加大,經濟總量不大、發展速度不快、發展質量不優、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還有待解決。
我們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堅定信心和決心,保持定力和毅力,增強干勁和韌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戰略安排,依據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描繪的藍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工業強省、農業強省、科教強省、生態強省、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實現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自主創新能力和制造業競爭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農業現代化穩居全國領先地位,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形成一流營商環境,建成法治黑龍江、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新時代文化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省,生態環境更加優良,實現美麗龍江建設目標;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新格局,對俄合作新優勢明顯增強;平安黑龍江建設達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4.“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對我省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自覺全面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解放思想,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著力推動更高水平開放,著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增進人民福祉,著力集聚各類人才,采取新的戰略性舉措,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振興發展新路,維護國家“五大安全”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開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省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自覺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以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更好地發揮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突出發揮比較優勢,著力厚植后發優勢,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充分釋放發展潛力,顯著提高質量效益,到2025年,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
——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深度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鏈條抓好“五頭五尾”,“百千萬”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優勢產業集群壯大,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提質擴容,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工業強省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以上,新的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
——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高質量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水平全國領先,成為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全面融合發展,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提檔升級,建成全國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和國家重要的高品質乳肉禽蛋制品加工基地,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成為第一支柱產業,建成農業強省。
——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創新驅動內生動力全面激活,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競爭新優勢加速形成。科教強省建設步伐加快,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用顯著增強。高水平建設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哈爾濱國家科技創新城市、全國大數據中心重要基地。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進入全國一流行列,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資本市場融資能力顯著增強,企業上市步伐加快。央地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全面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突破,非公有制經濟迸發新活力,民營經濟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二”目標,更多民營企業加快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實體經濟成為振興發展主力軍。人才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育才聚才留才能力明顯提升。
——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大通道全面貫通,以對俄和東北亞為重點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國對俄開放合作第一大省地位更加突出。高標準建設哈爾濱新區和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成一批利用外資重大項目,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龍粵、哈深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省市對口合作樣板。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北方生態屏障功能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更加優良,建成生態強省。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取得重要成果,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降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產品價值加速轉換,重點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生態旅游首位度顯著提高,旅游強省加快建設。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突破。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基本形成,哈長城市群聯動發展,哈爾濱大慶綏化一體化加快推進,哈爾濱現代化都市圈高標準構建,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高。加快推進百年油田(城)建設,“四煤城”和大小興安嶺林區高質量轉型,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升級,美麗邊城建設步伐加快,人口集聚功能不斷增強,興邊富民成效顯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
——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取得新突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邊疆特色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新興文化業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文化強省建設穩步推進。
——民生福祉改善取得新突破。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公共衛生體系和多層次、可持續的社保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社會治理效能提升取得新突破。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建成農業強省。
7.建設“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示范區。堅決履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編制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示范區建設規劃。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產,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中低產田改造、水利現代化、科技興農、現代育種、智慧農業建設等重點工程,創建建三江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600億斤,糧食產量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穩固。開展“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質量提升行動,優化種植業結構,統籌糧經飼發展,對標國際標準完善農業生產標準體系,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區和綠色發展先行區。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和“兩牛一豬一禽”工程,打造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高質量農產品和高品質食品品牌,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8.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對黑土地實行戰略性保護,堅持生態優先、用養結合,落實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擴大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加大耕地輪作休耕力度,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穩步擴大玉米秸稈還田及覆蓋免耕,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加強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實現黑土地永續利用。
9.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突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進綠色食品加工業全產業鏈發展,發展出口導向型農業,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把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成萬億級產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創建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10.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規劃設計,科學組織實施,高質量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大力度強化公共服務補強提,進一步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實施強縣戰略,增強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支持林場所振興發展。形成良好的村落布局和鄉村風貌,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房建設質量,建設美麗鄉村。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11.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高質量辦好供銷合作社,完善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推進以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
12.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進脫貧群眾邁向富裕。堅持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增強政策延續性,突出產業支撐,強化就業扶貧、產業扶貧等后續扶持,加強扶貧資產監管,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完善民生基礎保障,健全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防止返貧和發生新的貧困,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
13.打造北大荒現代農業航母。繼續深化農墾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運行機制。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信息化、資源利用可持續化,建成現代化大農業全國標桿,真正成為標準的制定者、行業的引領者、三產融合的示范者,打造成世界級農業領軍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列,成為國家在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圍繞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頭五尾”,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建設工業強省。
14.強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努力在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在復合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基礎材料,在高效增材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先進基礎工藝,在智能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形成整機牽引與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等多鏈融合,增強核電裝備、飛機制造、汽車生產等產業配套能力,實施“鏈長制”,推進穩鏈、補鏈、延鏈、強鏈,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加快打造高能級產業鏈條。
15.打造先進制造業優勢產業集群。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圍繞構建“433”工業新體系和“一區兩帶多基地”工業新布局,推進龍頭帶動、鏈條延伸、協同配套,加快打造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健全振興先進制造業政策體系,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萬億級產業集群。實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滾動實施千企技術改造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推進“企業上云”,培育建設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建成智能制造哈大齊先導區,打造東北工業智能化轉型樣板區。加速形成帶動能力強的百億級骨干企業矩陣,形成一批千億級和百億級產業園區。
16.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聚焦三次產業關鍵產品和服務,依托終端龍頭企業,建立產業鏈供應鏈清單圖譜,強化高端零部件、中間產品和基礎原材料穩定供應,確保核心生產系統平穩運行。積極拓展與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廣度深度,立足省內拉長育壯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鍛長板,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可靠,提升全產業鏈水平。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強化自主產品應用迭代升級,加大對幼稚產業、產品的政策扶持保護,增強主導產品本地配套能力。
17.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培育新增長點。把以石墨為代表的碳基材料、以減量化為代表的復合材料產業打造成我省最具優勢和潛力的產業。提高通用飛機、先進直升機、無人機、傳感器、動物疫苗、鐵路通信信號和安全運營技術等產業化水平,建設哈爾濱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和航空航天產業基地。積極促進“軍轉民”、 “民參軍”,大力發展航空航天裝備及配套、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小衛星制造和衛星應用、軍民兩用材料及制品等重點產業。
18.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工業設計、研發外包、流程診斷、技術測試與分析、法律、服務等行業專業化、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跨界融合,促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促進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培訓、家政、物業等產業提質擴容。推動服務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黑龍江服務品牌。
19.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拓展數字技術在現代農業、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流通體系等領域開發應用場景,加快數字應用和開發數字產品,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未來經濟。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探索建立數據要素定價機制,構建市場化公共數據資源管理服務體系。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政府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建立健全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制度。
五、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塑造振興發展新優勢
堅持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落實科技強國行動綱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發展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教強省。
20.加快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重點實驗室、大科學工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對接國家研發布局,爭取創建國家實驗室,謀劃建設省實驗室。加快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研發平臺,發展協同創新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組織各類創新主體共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融通創新。建設哈大齊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建創新型城市,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提升各類園區創新引領效能。
21.加強創新能力建設。落實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瞄準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發展,支持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對接國家科技研發需求,在前瞻性領域實現成果突破。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對企業投入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力度,對企業實施技術創新實行稅收優惠,發揮大企業技術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
22.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在人工智能、空天科技、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極地科學、頁巖油氣開發等領域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在生物疫苗、生物菌種、生物育種、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圍繞社會關切,在重大疾病防控、污染防治、食品安全等民生領域加強科技創新,讓創新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23.加速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向科技成果產業化要發展,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進全省技術轉移體系和孵化器專業化建設,暢通研究開發、中間試驗、成果轉化渠道,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培育一批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市場化服務體系。支持哈爾濱工業大學創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專項成果在我省落地轉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試點,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激活科技成果轉化內生動力,提高科技產出效率。
24.積極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和知識產權領域改革。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為技術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科普工作。推進中國(黑龍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支持開展知識產權抵押融資。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鞏固科技創新成果,完善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加快構建完備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
六、提高綜合競爭力,自覺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發揮自身優勢,升級擴大高質量供給,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創造引領新需求,提高融入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
25.搶抓機遇融入國內大循環。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為我們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依托強大國內市場,充分發揮綠色有機食品和生態康養旅游等高品質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寶級裝備制造企業、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堅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勢,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和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破除妨礙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完善擴大內需政策支撐體系,強化服務保障,提升企業開拓市場能力,加快提高集群配套水平。
26.創造條件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向北開放窗口地緣區位優勢,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擴大貿易規模,提升貿易質量。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升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質效,深化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強同俄羅斯在技術成熟的制造業領域投資合作,推動工業和技術合作項目建設。推進國際營銷體系建設,探索設立海外商務代表處和黑龍江商品展示中心,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27.激發消費新潛力。健全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打造哈爾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創新消費模式和業態,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鼓勵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直播電商等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擴大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安全消費、節假日消費。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加快地方特色商業街區建設,推進成熟商圈提檔升級。支持知名品牌連鎖商業企業進縣城,開展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拓展農村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28.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流通體系,有效保障經濟循環暢通。完善現代商貿市場、冷鏈物流體系,支持關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健康發展。推動物流企業轉型發展,培育更具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強化金融支持,提供更多直達各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
29.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較快增長,發揮有效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突出產業政策導向,聚焦消費新增長點,持續擴大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推動“百大項目”建設,聚焦“兩新一重”,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民生保障等領域謀劃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聚焦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積極運用PPP模式,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動力。
七、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持續深化重點改革,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改革沖破阻力釋放活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賦能。
30.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用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健全整頓機關作風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對標先進地區和國際標準,發揮營商環境評價試點城市示范作用。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提升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功能,加快推進“數字政府”、“誠信政府”建設。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創新聯合執法、數字執法等機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采取包容審慎監管。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統一市場。深化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改革。制定招商引資項目服務保障條例,健全政企常態化溝通機制,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樹立黑龍江崇尚法治、務實干事、服務高效、充滿活力的嶄新形象。
31.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推動土地、資本市場化配置,引導勞動力和人才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加快發展和培育技術、數據要素市場。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拓展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臺體系功能,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提高要素交易監管水平。著力降低稅費、融資、用能、物流、人工和制度性交易等企業要素性成本。
32.提升國資國企改革質效。合力推進央企在我省開展各類改革試點,加快央企與地方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攜手發展配套產業鏈供應鏈。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形成一批混改樣板。實施地方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優化地方國有資本布局,推動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繼續推動農墾、森工、龍煤等重點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升效益。做強做優做大省級產業投資集團,提升國有企業資產證券化水平,推動一批地方國有企業上市。
33.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競相發展新活力。全面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深入實施民法典,精準落實紓困惠企政策,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治環境和政策體系,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支持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引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建立配套協作機制。實施民營企業梯度成長培育計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爭取更多黑龍江民營企業進軍全國500強,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34.強化財稅金融改革創新。執行好國家優化稅制結構、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政策,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強化現代金融監管,促進地方銀行健康發展。加強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推動企業融資成本保持合理水平。支持企業利用直接債務融資工具融資,促進優質資本匯聚,發揮各類基金的引導作用,構建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體系。實施“紫丁香計劃”,加快培育資本市場,實現企業上市數量大幅增加,直接融資能力顯著增強。
35.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改革人才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和保障落實用人單位自主權。創新人才評價和薪酬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強化人才工作考核評估。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全面清除制約人才流動的政策障礙,鼓勵和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促進區域間、行業間優質人才資源優化配置。優化整合人才計劃,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用人主體作用,重點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打造更多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高素質人才后備軍。優先支持青年人才,合理用好各類人才。全面深化省校合作,實施“名校優生”戰略,大規模吸納優秀高校畢業生。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加快推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八、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36.優化區域空間發展格局。圍繞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加快哈長城市群建設,強化軸帶支撐能力,推動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實施強省會戰略,提升哈爾濱城市功能,形成全省高質量發展核心動力源。加快打造以哈爾濱為核心的現代化都市圈,在一小時圈層內推動哈爾濱大慶綏化一體化發展,在兩小時圈層內推動哈大齊牡創新協同發展,增強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構建多點支撐、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齊齊哈爾加快建設精密超精密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全國樣板。牡丹江發揮區位優勢,進一步拓展開放合作空間,打造向南和對俄開放重要窗口,形成跨省際旅游特色區。佳木斯強化東部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增強人口和生產要素集聚能力,雞西、雙鴨山、七臺河、鶴崗推動優勢產業提質升級,打造東部石墨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綠色產業,促進市域經濟高質量轉型,打造以佳木斯為樞紐,“四煤城”組團發展的東部城市群。加強伊春、大興安嶺等地區生態保護,推進綠色發展,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培育壯大林區生態產業,形成生態富礦。推進邊境地區興邊富民,完善基礎設施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彰顯黑河邊境城市特色,發揮自貿區片區引領作用,突出大通道功能,強化區位集聚效應,推動人口集聚、產業提質、開放提效,打造形成黑河、綏芬河—東寧50萬人口級別城市,建設美麗邊城,提升邊境品位,增強邊境地區綜合實力。
37.高標準建設哈爾濱新區。強化帶動哈爾濱實現新飛躍的使命擔當,實施《黑龍江省哈爾濱新區條例》,更好發揮新區高質量發展引領輻射作用。加大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力度,發揮“五區疊加”的體制優勢,在打造精簡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構建信用承諾為主的政務服務模式、創新政策制度的有效供給方面趟出新路。增強產業項目集聚能力,走產業高端化、集群化、綠色化發展之路,構建食品、金融、數字、光電、醫藥等百億級產業鏈,形成強勁增長極。加快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建設,在優化營商環境、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跨境合作等方面發揮排頭兵作用,建設聯通國內、輻射歐亞的物流樞紐和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載區。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推動省級教育、醫療資源向新區導入,疏解老城區功能,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加速集聚優質資源要素,把新區打造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生態美麗的現代化新城。
38.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牢固樹立縣域興則全省興、縣域強則全省強的理念,依托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強化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做強做優立縣特色主導產業,增強輻射帶動鄉村發展和村民致富能力。創新縣域經濟發展政策環境,激發內生動力,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推進園區特色化、專業化提檔升級,促進農民更多地進園區就業,推動以市帶區,增強區域發展動力,解決整體偏弱問題。促進地方與墾區、林區、礦區融合發展,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增強爭先晉位意識,形成競相發展態勢,打造一批縣域經濟強縣,推動縣域經濟整體跨越。
39.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優化空間結構,強化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體現時代特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管網改造,提升城市品質。推動城鎮綠色發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增加功能休閑區密度,強化綠道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加強新型社區、智慧社區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突出龍頭引領作用,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多措并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
九、提升放大綠色發展優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成生態強省。
40.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建設綠色低碳的工業體系、建筑體系和流通體系,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和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環保產業成長為支柱型產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煤炭等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建設國家級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培養節約習慣,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落實國家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新能源裝機比重和消費占比大幅提升,合理降低碳排放強度。
41.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性出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加快形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高重點流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推動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多污染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大散煤污染治理力度,加強江河湖泊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實施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河湖長制,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建設一批基礎性、樞紐性的重大項目。
42.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價值轉換。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強自然資源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爭取國家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大力發展碳匯經濟等以生態為本底的新產業新業態,充分挖掘和釋放生態價值,支持國有林區開展森林生態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試點,構建現代林業經濟新體系。
43.建設“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冰雪資源價值實現路徑機制,把冷資源變成熱經濟,推動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大冰雪產業體系,促進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藝術、冰雪裝備、冰雪教育培訓等協同創新發展,培育冰雪全產業鏈,把我省打造成全國冰雪旅游首選目的地、人才培養基地、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和賽事承辦地。鞏固提升冰雪大世界、雪博會、中國雪鄉等品牌國際影響力,打造冰雪節慶、冰雪民俗等文化產品。建設國際冰雪產業合作樣板區,打造國際化冰雪產業精品,建成國際冰雪運動基地和冰雪產業國際交流平臺。
44.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嚴格生態保護責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體系,有效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完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核算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完善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45.培育黑龍江林區生態產業新優勢。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持續擴大開放合作,激發龍江森工集團、伊春森工集團、大興安嶺林業集團轉型發展新動力,打造國內領先的生態產業企業。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和生態系統保護力度,不斷增強優質生態產品有效供給的能力。充分發揮林業投資平臺功能,培育壯大優勢生態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構建以森林農業、森林食品、森林康養為主的現代林業生態產業體系,提升“黑森”、“伊森”、“大興安嶺”等林業生態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
發揮向北開放重要窗口作用,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拓展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促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放,形成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46.強化對俄開放合作第一大省地位。全面提升對俄合作承載能力,建設服務全國對俄合作的“云上”綜合服務平臺。突出進口抓落地加工、出口抓提檔升級,打造跨境產業鏈和產業聚集帶。推動對俄貨物貿易擴量提質,擴大原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糧食等大宗商品和關鍵零部件進口,擴大屬地產品特別是機電產品、先進技術裝備對俄出口。推動對俄邊境貿易創新發展,實施“互市貿易+落地加工”模式,探索發展離岸邊境貿易。大力發展對俄服務貿易,建設中醫藥、文化等服務出口基地。培育對俄貿易新業態,支持增設跨境電商服務試點城市,完善邊境倉、海外倉網絡布局,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引進金融機構跨境結算功能性總部,建設對俄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心,打造中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區。深化對俄衛生、科技、教育等人文領域交流合作,建設哈爾濱工業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中俄聯合校園。
47.高質量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優化口岸布局,突出口岸聚焦發展、差異化布局和“岸產城”融合發展,打造沿邊口岸經濟發展帶。建設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互市貿易區、綜合保稅區等對外開放合作園區體系,促進貨物貿易與產業協調發展,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推動黑瞎子島保護開發,建設黑瞎子島中俄國際合作示范區。提升中俄博覽會、哈洽會等展會國際化水平,深度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及東北亞區域合作。加強與同緯度國家在生態、環保、生物、冰雪產業等領域合作和對歐美、日韓開放,拓展綠色食品國際市場,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
48.打造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外開放高地。對標國際先進規則,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樹立服務國家戰略的“龍江樣板”。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抓好集成式借鑒、首創性改革、差異化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辟建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實行外商投資非禁即入,實施一批利用外資重大標志性工程,培育產業集聚發展增長極。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國際人才引進和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打造吸引匯聚人才平臺。
49.加強國內區域合作。深入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拓展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新空間。深化龍粵、哈深對口合作,推動廣東先進經驗在我省“帶土移植”,形成一批干部人才交流、產業對接互補、重點園區共建、重大項目合作成果。與廣東聯手對俄深入合作和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對俄經貿合作、航空交通運輸、產業對接發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果。深入推進黑龍江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對接和交流合作,在引資引智、承接產業轉移等領域實現突破。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治藏方略,扎實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十一、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文化強省,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50.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風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持續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深入人心。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弘揚誠信文化,建設誠信社會。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不斷賦予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51.發展繁榮邊疆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東北抗聯、流域文明、北方民俗、歷史人文、少數民族等邊疆特色文化資源,建設一批省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立開放共享的文化資源數據平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施“邊境之窗建設工程”,做大做強媒體外宣、邊境外宣、民間外宣,講好龍江故事,傳遞龍江好聲音。加強歷史遺跡、遺產挖掘保護利用,發展特色邊疆文化產業,打造龍江特色邊疆文化品牌。
52.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繁榮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緊跟時代步伐,挖掘本土資源,打造一批體現龍江特色的文藝精品,推出具有龍江風格、龍江氣派的精品力作。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生機活力。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和數字化建設。加快推進黑龍江革命軍事館、省博物館新館等重大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發展史志、檔案事業。
53.推動現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提升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打造黑龍江文化品牌。堅持守正創新,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培育優質多元化市場主體。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進廣電5G網絡、智慧廣電建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推動文化走出去,拓展對外文化貿易。
十二、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打造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
堅持全域全季發展定位,深度挖掘我省豐富旅游資源,推進旅游產品、模式、業態創新,打造宜居宜行宜游宜養全域旅游品牌,實現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建設旅游強省。
54.優化全域旅游空間結構。實施好《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年)》,統籌全省旅游資源、交通條件和功能定位,科學布局旅游樞紐城市、主題旅游廊道、核心景區,完善交通連接,形成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堅持差異化定位和優勢互補,打造一批獨具黑龍江魅力的主題旅游集群,聚焦夏季涼爽、冬季冰爽,開發一批“必游必到”高品質旅游節點和旅游打卡地,培育發展一批旅游特色小鎮、旅游度假區、文旅融合體、農旅綜合體,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55.提高生態旅游首位度。發揮四季分明獨特區位優勢,做好線路設計和嫁接,打造國際冰雪旅游度假勝地、中國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中國自駕和戶外運動旅游目的地,提高客源市場首位度。發揮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特色資源,深度開發生態度假旅游新品、冰雪旅游名品、康養旅游精品,構建全譜系多元化旅游產品新體系,提高旅游產品首位度。培育形成特色旅游新業態新模式,催生壯大旅游新增長點,完善旅游全景化體驗功能,更好滿足游客多元需求,延長旅游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提高綜合效益首位度。
56.叫響“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品牌。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全方位做好旅游營銷,整合宣傳資源和渠道,持續擦亮冰雪大世界、中國雪鄉、亞布力滑雪、五大連池、鏡泊湖、鐵人紀念館、中央大街等老招牌,加速培育“醉美331”邊防路、生態康養、田園休閑、通航觀光、寒地試車等新品牌,多元培育哈爾濱冰雪節、哈爾濱音樂節、伊春森林節、黑河中俄文化大集、漠河極光節等特色節慶品牌,加快構建適應旅游發展的標準體系、服務體系、誠信體系、監管體系、保障體系,提高黑龍江旅游品牌國內外認知度和市場號召力。實施以會興城戰略,高質量辦好旅發大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辦一次會興一座城市、活一方產業。實施融合發展戰略,促進旅游與紅色基因、冰雪運動、邊境合作、田園風情等深度嫁接,增強游客體驗性和參與度,把旅游產業打造成綜合拉動功能最強的融合型產業。
57.大力提升旅游服務功能。構建全域旅游交通體系,推進通往旅游景區及景區之間的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增開旅游專列,優化旅游通用航空布局。推進智慧旅游平臺建設,形成“全省旅游一張網”。推進重點景區步行道、汽車營地、公路觀景臺等涉旅基礎設施配套化建設,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旅游功能。提高餐飲住宿服務接待水平,加快發展星級酒店、經濟型酒店、民宿等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住宿體系,打造以綠色、生態、田園為特色的龍菜品牌。
十三、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提高現代化建設綜合承載能力
堅持服務發展、惠及民生、引領未來的目標導向,統籌產業布局、區域戰略、國防要求需要,打造集約高效、經濟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58.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數字龍江”為引領,加快建設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推動5G移動通信網絡規模部署,實現重要區域全覆蓋。大力拓展IPv6應用,建設國家骨干網、接入網,全面建成“全光網省”。充分發揮獨特冷資源等優勢,加快布局建設大數據中心,把哈爾濱打造成全國大數據中心重要基地。推進超級計算、分布式計算和云計算中心建設,打造“中國云谷”,創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布局建設全網賦能的工業互聯網集群,爭創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成全省統一的充電設施運營管理平臺,實現國家電網車聯網數據共享,構建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59.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質量構建交通網絡,推進重大工程建設,推進哈綏鐵伊、牡敦、齊滿高鐵建設,謀劃齊通高鐵項目,實現高速鐵路網覆蓋11個市、融入全國網,推進既有鐵路升級改造,實現黑河、加格達奇快速通達,提升普速鐵路網質量,形成東聯西出、南北貫通鐵路網。推進高速公路大項目建設,實現地級市之間高速公路連通,暢通國省道主通道,打造沿邊高等級公路走廊,實施通村公路提級改造和連通工程,全面提升公路質量和路網密度。全力推進哈爾濱國際航空樞紐二期、三期擴建工程建設,加快升級改造區域干線機場,推進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形成國際樞紐主導、區域干線支撐、支線機場協同、通用機場聯動的機場網絡。高效能強化服務保障,打造綜合客貨運樞紐站場和集疏運交通銜接轉換系統,推進智慧交通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深度融合和系統集成,提高現代指揮調度和綜合運輸服務能力。高標準建好重點項目,嚴把規劃設計關、材料選用關、施工監理關、檢測驗收關,創新完善覆蓋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更新等各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發展模式,打造優質精品工程。
60.推進水利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強化水資源合理配置,爭取啟動三江連通工程,加快推進一批大中型水庫工程建設。持續開展城鄉飲水工程升級改造,建設城市備用水源地,保障供水安全。加強省內水網研究,加快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實施烏蘇里江干流治理、界河三期治理工程,加強中小河流治理,進一步開展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補齊抵御災害能力短板。全面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效能。
61.提升能源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快實施“氣化龍江”,推動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建設,統籌推進省內天然氣干支線管網建設,加快儲油儲氣重點項目建設,建立多層次天然氣儲備體系。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高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爭取建設以我省為起點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實現500千伏電網市(地)全覆蓋、220千伏電網縣(市)全覆蓋,完善電網網架結構。加快配電網智能化升級改造,補齊農網短板,構建堅強智能電網。
十四、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社會建設水平
堅持人民至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62.促進城鄉居民增收。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力爭“十四五”期末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明顯縮小。以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畢業生等為重點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公務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全面改革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工資水平。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63.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拓寬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渠道,通過發展經濟和培育市場主體,提升就業容量和質量。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進人力資源市場標準化建設,提升人力資源服務供給水平,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對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實施托底幫扶,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促進就業觀念轉變,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64.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發展邁向優質均衡發展,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推動優勢學科交叉互補,加強研究生教育,辦好“雙一流”大學,加快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化解高校債務,提高后勤保障水平。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實施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創新能力,辦好教育留住人。
65.持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用好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政策,健全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擴大異地就醫結算范圍。完善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完善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構建完善的社會救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體系。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66.推進“健康龍江”建設。堅持預防為主,強化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制機制,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投入,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高效協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提升基層醫療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加強區域醫學中心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以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邊境口岸、縣級醫院(含中醫院)為重點,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加快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藥衛生領域的應用,推廣遠程醫療。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培育全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67.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強公共體育場館、足球場、體育公園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國家冰雪體育運動基地建設,開展全民上冰雪行動,積極做好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備戰服務。完善競技體育后備力量培養工作機制,培養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擴大體育消費。
68.積極應對人口問題。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升優生優育、婦幼保健、生殖健康等服務水平,發展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加強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建立健全拴心留人政策體系,留住適齡勞動資源,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69.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法治黑龍江、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能力,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行業規章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推進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完善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深入實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國家試點,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十五、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黑龍江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責任,把安全發展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提升安全發展能力水平,守好祖國“北大門”。
70.保障國家國防安全。完善邊防法規體系,構建黨政軍警民一體化強邊固防機制,建立邊境地區、國門口岸突發事件聯合應急處置機制,提高管邊控邊治邊和移民管理治理能力。構建邊境綜合防衛管控體系,推進“智慧邊防”建設,夯實國防保障能力,維護軍事設施和國防科工領域安全。加強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范化解機制,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提高國防動員能力。支持駐省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現代化建設,實施國防領域重點工程,提升雙擁共建工作水平。
71.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鞏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地位,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生豬生產能力,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建設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建立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儲備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有效保障重要農產品市場穩定。
72.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推進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統籌實施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建立生態安全監測智慧平臺,對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等實施常態化監測管理,建立健全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理機制。建立我省與吉林、內蒙古省(區)際生態保護與治理協作機制。
73.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推進大慶油田常規油氣資源抓穩油增氣,頁巖油、頁巖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抓勘探上產,推進頁巖油氣開發利用取得突破,老油田實現二次革命。加快釋放煤炭安全優質產能,提高煤炭省內自給率。優化電力結構,優先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核能供暖示范。建設全國重要的對俄能源合作基地和運輸通道。
74.保障國家產業安全。堅決兜住民生產業安全底線,聚焦涉農產業、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產業及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基礎產業、戰略性產業,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確保極端情況下產業安全運行、產品穩定供應。積極推進自主產品研發推廣應用,強化以應用為導向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戰略布局,以國寶級企業為主體,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擴大自主生產能力,提高本地配套率,形成產業備份系統,為國家產業安全再立新功。
75.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體系、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體系,加強監管執法和安全服務,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生物安全保護,提高食品藥品等民生直接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加強災害事故風險監測預警,提升洪澇干旱、地震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
76.確保社會穩定和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開展“學東萊”活動,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訪制度,健全各類調節聯動工作體系,打造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推進智慧內保、智慧安防小區、智慧街面巡防體系建設,構建打防管控一體的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立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制度機制。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建立完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堅決防范化解網上意識形態風險挑戰,不斷提升網信技術支撐能力水平。
十六、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堅強領導下,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奮斗
全省各級黨委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各項部署,做好規劃制定和實施,凝聚各方力量,帶領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偉大實踐。
77.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振興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健全各級黨委(黨組)工作制度,完善黨領導各項事業的具體制度,在省委堅強領導下,為推動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凝聚強大力量。
78.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斷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落實民主集中制,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完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機制。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黨管干部、選賢任能,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建立健全干部擔當作為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提高黨的組織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持續深化作風整頓,防止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建立和落實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和完善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零容忍、全覆蓋、無禁區,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實現正氣充盈、政治清明。
79.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凝聚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保證人民依法參與經濟社會治理。
80.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按照本建議的部署要求,制定好全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建立健全規劃體系,落實規劃實施責任,完善監測評估機制,強化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提升規劃實施效能,全面保障黨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確保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搶抓機遇、頑強奮斗,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