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農村部今日召開的記者會上獲悉,我國產業扶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會存在同質化競爭進而影響產業發展成效?“你產黃金梨,我也產黃金梨;你發展大棗,我也種大棗”的情況,應如何避免?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對于這一問題,農業農村部近年一直高度關注,從3方面下了功夫:
一是編好規劃、選準產業。農業農村部組織中西部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和832個貧困縣編制產業扶貧規劃,指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選準確定好扶貧的主導產業,力爭在產業選擇的開始就實現差異化競爭和錯位發展。
二是發展加工、延長鏈條。農業農村部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加工企業到貧困縣、貧困村建立加工基地,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方面的生產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持貧困縣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農業產品綜合利用。832個貧困縣累計建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4.3萬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萬噸。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既避免了賣原料的低水平同質競爭,也創造了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
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農業農村部支持廣大貧困地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832個貧困縣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1.2萬個,發展了一批“獨一份”“特中特”“好中優”“錯峰頭”的農產品。
魏百剛介紹,西北地區的定西馬鈴薯、云南花卉、湘西獼猴桃、南疆葡萄紅棗、寧夏灘羊、怒江草果等,知名度都越來越高,打出了區域品牌。一些企業品牌也越來越亮,市場銷路很好,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介紹,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在其支撐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長30.2%。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