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殼里做道場”,意為地方雖小,但包羅萬象。小社區也有大作為,上海中心城區長寧區在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深入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創新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建設工作法,高質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走深走實。
生活在長寧,文化生活從不缺位,越來越多的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成為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載體。長寧區通過一系列市民家門口的創新舉措,使轄區百姓真正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獲得實惠。
長寧區文旅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頒布《長寧區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建設與服務標準》《長寧區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文化項目資助實施辦法(試點)》等,從制度上進一步規范居民區文化活動室的建設和服務,保障市民群眾享受家門口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地處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長寧區從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格局著手,將解決基層群眾對文化活動空間的訴求作為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來抓,在不破壞現有城市肌理的基礎上,總結出借勢借力、聯建共享、創新點位、城市更新、盤活存量、生態景觀、科技賦能等多項工作法,把更多公共空間留給百姓。
如何破解老公房小區文化設施配套難題?長寧區積極探索將民政領域的睦鄰點建設拓展到公共文化領域,332個睦鄰點構成了文化惠民風景線。例如,新華街道新華路669弄的新風邨建于1982年,其門口狹長的傳達室成為了小區的社交中心。在大魚社區營造中心青年設計師以及居民、社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微更新過程中激發了大家參與空間設計的意愿,原本凈寬僅1.1米的傳達室變成了寬敞透亮的社區公共客廳,成為大家分享書籍、交換舊物、交流情感的公共文化空間,通過舉辦“社區影像展”,收集社區歷史故事,凝聚社區共識,加深社區居民的互相理解,也激發了居民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與參與感。
為切實提升居民區文化活動室能級,街鎮以“文化搭臺、企業唱戲”積極吸引轄區優質的商業綜合體、文化產業園區等資源。例如,仙霞新村街道“文化鄰里匯”的成員單位之一的中版書房,就為仙逸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打造了三面墻落地書架,讓市民隨時隨地盡享書香。仙逸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還與程十發美術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等優質文化機構達成合作協議。作為一個集成的線下體驗空間,居民走出家門就能感受最新、最潮的活動和服務。70歲的居民秦阿姨說,家門口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小區里的文化活動室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既能享受醫療、送餐等服務,文化大餐也越來越豐盛,老年生活很是愜意。
一系列“小社區大作為”的實踐探索提升了中心城區功能品質,彰顯出長寧區的文化擔當,也為中心城區破解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難題提供了經驗,譜寫出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