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典閱讀是一種責任
在網絡閱讀的時代,人們習慣了輕閱讀、快悅讀、消費式閱讀等,紙質經典閱讀似乎已經過時,我們從網絡上隨時可以獵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墨子等經典人物的言行事跡。但返回到紙質經典閱讀,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更是責任。
對紙質經典閱讀的樂觀不僅是源自網絡精神,網絡的共生精神跟古典文化的認知一致,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甚至說,古典文化未能實現的夢想今天由網絡實現了。網絡不會推倒紙質圖書,更不會解構經典閱讀。更為重要的是,在共生的網絡時代,紙質經典閱讀對習慣無紙化的網生代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修行。
談論網絡閱讀和紙質經典閱讀的差異還為時過早,一般人理解的網絡閱讀多不走心,是刷屏,是走馬觀花,是采集狩獵等,并非網絡閱讀的本質,網絡閱讀同樣能夠求知問學、明心見性。但從網絡的角度理解,紙質經典確實過于沉重、晦澀、凝固了,過于安靜了。紙質經典乃是用紙質把人類流傳千年的文明精神“封印”了。這些先人的精神文化血脈,如僅僅靠網絡閱讀是不足以消化為閱讀者自身的資糧的,F代人要打開人類的文明精神、聽取先賢們的深刻思想,僅僅靠網絡的音頻視頻介質去閱讀聽取是不夠的。在打開“封印”的文明之旅中,尤其是在跟先賢對話并滋養自身的修行中,專注、精純的紙質經典閱讀幾乎是不二之路。
跟一般閱讀有所不同,經典閱讀是一種對自己的打開,是把自己從外在的世界中找回來。這一特征可以判定一個人是否讀進了經典、讀出了自己。有人拿著書一目十行,有人拿著書心不在焉,這些閱讀都不是對經典的正當態度。經典并非“咳風唾地”的時語或“明日黃花”,而是文明演進的界石、臺階。在知識爆炸的網絡時代,這些界石、臺階需要我們去一一領略。在日常生活中閱讀經典是如同信徒做禮拜一樣聽聞福音的方式,更是我們成全自己、安頓自己的方式。遺憾的是,現代人容易忽略經典,容易傾向于在網上沖浪去獲取知識。但用網友們的總結,知識易得,智慧難求。
傳統社會的讀書,首先是調心。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沒有對自己心的把握,機械地認字識文,是難以讀好書,難以打開自己和經典的“封印”狀態,更難以獲得智慧。如同中西貫通的大儒馬一浮先生所說:“故欲讀書,先須調心。心氣安定,自易領會。若以散心讀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讀書,事半功倍。隨事察識,語語銷歸自性。然后讀得一書,自有一書之用。不是泛泛讀過。須知讀書,即是窮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資于主敬,必賴于篤行。不然,則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馬一浮先生還說:“讀書如人行遠,必假舟車。舟車之行,須由軌道,待人駕駛。駕駛之人,既須識途,亦要嫻熟。不致迷路,不致顛覆,方可到達。故讀書之法,須有訓練,存乎其人。書雖多,若不善讀,徒耗日力。不得要領,陵雜無序。不能入理,有何裨益?”
關于國民閱讀的倡導是近年我國社會的熱點話題,其中既有我國民對經典文化的疏離問題,也有我國民人均閱讀較為低下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讓大家從紛繁復雜的世界和生活中有所解脫,使浮躁的心得以安頓,“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憋@然,閱讀經典仍是方便,“安禪制毒龍”,借用孟子的話,經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節選自《微觀國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