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2020年國慶檔電影,有著屬于時代的新表達、新觀察、新突破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時刻,扶貧歷程中的人和事,既是全國媒體的重要議題,也是電影走近觀眾的題材
中國電影還需要更多的“增量”,唯有足夠的創意、項目儲備和生產力,才能于變局中開新局
根據國家電影專資辦統計:2020年國慶檔期(10月1日至8日),全國電影票房共產出39.59億元,吸引近1億人次觀影。與此同時,本次國慶檔首日票房超7.4億元,創年內單日票房紀錄;國慶檔票房僅次于2019年同期票房。截至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突破142億元。
在國慶檔取得可喜的票房成績之外,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此次檔期多在消化春節檔留下的“存量”影片,中國電影還需要更多的“增量”,唯有具備足夠的創意、項目儲備和生產力,才能于變局中開新局。
新表達
以類型化手法呼應時代議題
2020年,全球影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重重考驗。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復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中國電影業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和洞察歷史趨勢。《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一點就到家》《急先鋒》等影片分別深耕喜劇、懸疑、科幻、動畫、體育、傳記、動作、青春等不同題材類型,但毫無例外都強烈呼應了時代議題。
《我和我的家鄉》沿用《我和我的祖國》的集錦模式,影片中五個小故事,或關注鄉村的醫療保障,或聚焦鄉村的特色脫貧之路,或重視鄉村的教育和文化建設,這些都觀照著我國決勝脫貧攻堅的重大歷史時刻。影片借北京的哥、民間發明家、鄉村教師、創業者、駐村第一書記等普通人的故事,讓個體敘事和宏大表達互嵌。同樣關注扶貧議題的還有《一點就到家》,該片以青春片的基調,講述了三位返鄉青年的創業歷程,全片既呈現了山鄉巨變,又讓青春的活力與熱血躍然于銀幕。
《奪冠》是另一個典型文本。作為一部體育題材電影,它集中選取了中國女排比賽的三個重要時刻,將從上世紀80年代持續至今的振奮國人的“女排精神”具象化,賽事的激烈和緊張在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現。中國女排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染了眾多觀眾。
近年來,我國的動畫電影得到了長足發展。繼創下50.36億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姜子牙》再次從中國傳統故事中汲取靈感,并在3D技術和美術造型上實現了視覺觀感的突破,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又一力作。但作為一部原本承擔著“高概念”和“合家歡”期待的作品,影片并沒有在票房和口碑上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為蓬勃發展中的中國動漫藝術創新提出了新課題。
新突破
創作和營銷“新力量”崛起
中國電影業在經歷數年提質增量的嘗試后,產業的諸多“新力量”逐步崛起。
首先是創作上的“新力量”。《姜子牙》是導演程騰和李煒的首部作品,他們為中國動漫的創作提供了更為鮮活的理念。新生代演員中,彭昱暢有《我和我的家鄉》《奪冠》《一點就到家》三部影片上映,劉昊然以兩部緊隨其后。與此同時,《我和我的家鄉》中的王俊凱、王源、楊紫、韓昊霖、辣目洋子,《一點就到家》中的尹昉,《急先鋒》里的楊洋、朱正廷,《再見吧!少年》里的榮梓杉等,也都是青年演員。當然,新人的崛起離不開老將的幫助,這種相互間的扶持和學習,必然會促進創作上的良性發展。
電影與互聯網的“擁抱”也激發了營銷推廣上的亮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的路演形式已不完全適用,線上宣發成為主流。《我和我的家鄉》與阿里影業合作,與電影相關的主題皮膚投放了20多萬家淘寶店鋪。再加上淘寶直播間、社交平臺和微淘互動等渠道,影片物料全網曝光總量超3億次。復合式的宣發手法無疑更能應對疫情帶來的多重影響,其精準的用戶觸達率和較高的轉化率將會是未來契合5G時代的形式。
新觀察
“共情度”“話題性”是重中之重
國慶檔開啟預售時,《姜子牙》成為各購票平臺上“想看”人數最多的影片,上映后卻略顯乏力。影片在視覺呈現上著實提升了中國動漫的技術水準,卻因為在敘事層面鋪陳了太多最終未能形成邏輯閉環的線索,無法吸引觀眾完全沉浸其中。對比《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取材于同一傳統文學,但《姜子牙》雜糅的主題遠不及“我命由我不由天”般直接明了和具有共鳴度,因此留給觀眾繼續闡發的話題點較少,無法讓口碑持續發酵。
《我和我的家鄉》緊扣觀眾的情緒點,讓觀眾能透過電影聽鄉音、看鄉景、表鄉情。該片的重點落在“我”和“家鄉”的關系之上,與此同時精準把握當下的時代潮流,網約車、直播、電商帶貨等故事情節都極具話題性。而在精神的塑造上,《奪冠》借“女排精神”滿足了觀眾的觀影和心理需求。影片一方面講述了中國女排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走過的高潮、低谷和高峰;另一方面,通過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對女排高度關注和熱情觀看的情節,讓影片與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產生對話。
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本身具有議題設置的功能。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時刻,扶貧歷程中的人和事既是全國媒體的重要議題,也是電影走近觀眾的題材。《我和我的家鄉》和《一點就到家》皆是把握住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事件,與時代同頻共振。
從國慶檔的表現來看,節假日效應對電影市場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國慶檔自2009年得到深度開發以來,在近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推出了如《建國大業》《風聲》《十月圍城》《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等主流大片,也有如《心花路放》《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高票房影片。回顧2016年至今的五年國慶檔成績,節假日的歡樂氛圍和休息時間使得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觀影,也促進了影片的創作和生產。
電影產業實現良性發展,需要銀幕數、觀影人次與票房的增長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當下,通過提高創作質量來拉動觀影人次和票房尤其重要。在創作上,一方面要有效拓展電影類型的多樣化。國慶檔曾一度以喜劇片為主,雖不乏創下過票房紀錄的影片,但單一的喜劇類型最終在2018年暴露出了市場劣勢。另一方面,需要提升電影的精細度。中國電影必須秉持工匠精神、堅持內容為王、保持重工業美學標準,實現每一個電影創作、電影項目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只有這樣,才能拓展市場的空間和容量,有效推進中國電影的內生性增長。
2020年國慶檔電影,有著屬于時代的新觀察、新表達、新突破,這些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需要持續提煉和呈現,以激發中國電影的內生動力,助力中國電影在“存量”中尋求“增量”,在大變局中穩步前進。
(作者饒曙光,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