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漢族沒有傳統民族服飾呢?時代進步了,我們就只穿西式時裝了嗎?可為什么其他民族服裝就是傳統的象征,作為禮儀服裝保留至今呢?然而,這些問題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直到2006年的一天,我偶然在論壇里看到一篇關于“漢服”的帖子。漢服,全稱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體系,它就是我苦苦找尋了十余年的那件民族服飾,只是因為歷史原因,它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去了。后來我瘋狂在網絡上尋找有關漢服的內容,想知道這件衣裳的背后承載了什么,為什么有這么多人自發地在為這件衣裳的推廣而付出努力。那時的我雖然不明白,但卻堅定了一個信念:我也要加入他們,因為這是我失散多年的漢家衣裳。
大學畢業后,我出國留學,和在英國的漢服愛好者一起成立了“英倫漢風”漢服社,為海外漢服復興助力。回國后,我組建了北京第一家漢服社團,編寫了第一部漢服復興史,編寫了第一部漢服復興歷程專著《漢服歸來》,開設了第一門中學漢服選修課,完成了第一篇以漢服復興為主題的博士論文……
我終于明白了初識漢服時的困擾,正是因為漢服的實踐活動與理論解釋之間存在著悖論——漢服的制作和應用充滿了建構主義色彩,與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文明相伴而生;但漢服的理論卻幾乎局限在“中國古代服飾史”的桎梏里,甚至把“漢服研究”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畫上等號,混淆了作為社會實體民族和作為政治實體國家之間的差別。這時我更加清楚了自己應該做什么,那就是完成理論的重構。歷時4年,聯合多位漢服復興中的中流砥柱,我終于完成當代漢服的第一本理論著作《漢服通論》,這本書也即將于2020年年底前出版。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民族名字的開端,就是衣冠。十余年間,作為一個純粹的民間“草根”活動,漢服愛好者們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互動,實現了漢服的“破圈夢”,也“穿”出了一條文化復興之路。雖然未來的路還很長,但于我而言,待到兩鬢蒼白、步履蹣跚時,能夠問心無愧地說:“我這一生為漢服復興拼盡了全力”,這就足夠了。
(作者:楊娜,系知名華服文化傳播者)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