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1點打卡上班,晚8點下班,但實際上,對“95后”女孩黎曼來說,所謂的上班時間只是一種“概念”,她的工作,需要24小時待命。
每天至少接打十幾通電話,對接招商、攝像、物料制作、技術支持等至少8個不同方面的負責人;平均每兩天參與一場直播,一年100多場,每場直播時長不少于3小時……
別誤會,黎曼并不是一名“帶貨主播”,而是一名直播策劃師。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直播間上線,由此也催生了一系列幕后工種,“直播策劃師”就是其中之一。
直播主題怎么定,文案怎么寫?
如何挑選更有賣點的商品?
直播間哪些玩法更能帶貨?
有些地區信號不穩定,如何保證直播萬無一失?
……
這些問題,需要像黎曼這樣的專業策劃師跟團隊一起商量著定。
黎曼是金融專業研究生學歷,畢業后,她曾在電商平臺的運營、客服等崗位待過,但最終選擇了直播策劃崗,理由是“有很多新的地方可以延伸”,還可以走進保稅區、工廠,接觸面大,“覺得很有趣”。
成為直播策劃師之前,黎曼對直播的認識跟大多數人一樣,以為只要主播受歡迎,自然可以銷量不菲。但入門后才發現,消費者更關注的是商品價格、發貨、質量、售后等內在的因素。
比如黎曼曾安排一位女藝人作為嘉賓在直播中介紹一款日常銷量不俗的游戲主機,但沒想到銷量比預期差了很多。她和團隊的小伙伴們復盤分析后,覺得可能是這款游戲主機與女藝人氣質不契合,介紹起來略顯生硬拗口。
“消費者覺得主播沒有真正使用和研究過產品,就會消減信任分,‘流量’無法轉換成‘銷量’。” 她說。
之后,她在選擇主播和直播嘉賓時,會提前確定“直播氣質”,盡量把產品與主播的形象氣質、專業,以及直播地點特色結合起來,這樣推介才能“不違和”。
除此以外,直播策劃師還要通過數據建模選品,查看歷史銷量、服務評分、發貨速度等。金融專業出身的黎曼還會對比行業趨勢、價格走向,再加上試吃試用、觀察體驗、分析感受,最終確定直播間里“賣什么”。
學金融的時候,黎曼曾覺得做模型、做精算是很高大上的事情。后來實習時經歷了幾次輪崗,打過包、發過貨,雖然不免覺得瑣碎,但慢慢發現接觸一個個豐富多彩的人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除了策劃工業品的直播,與農產品打交道也是直播策劃師的必修課。為此,黎曼經常到全國各地跑,有時是為了找到更好、更實惠的源頭生產端,有時是為了培養有銷售能力的“新農人”。
今年3月,黎曼位于云南的同事發現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一對“90后”殘疾人姐妹花——李木蘭和金玉萍,口才很好,懂得電商運營,很適合做直播。
黎曼和同事們與當地政府和殘疾人聯合會合作,為這對姐妹花打造直播。據電商平臺的數據,直播吸引71萬網友觀看,賣了60噸甜瓜,粉絲數從零漲到3萬。
直播為這對姐妹花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也帶來了人生自信。
“能夠幫助別人,看到她們變得快樂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黎曼說,“我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意義。”
當然,黎曼的直播生涯也不是一帆風順。做直播需要“萬無一失”,這是她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今年6月8日,她趕赴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準備一場18小時不間斷的超長扶貧直播時,兩名主播高原反應嚴重,邊吸氧邊勉強工作。黎曼只好現場培訓相關支持人員,組成了臨時主播小組,保障直播順利完成。
談及未來,黎曼說,現在直播不斷細分,未來直播策劃師也會越來越細分,“我覺得這個行業不設限,想象空間和轉型空間都很大,但需要用心讀懂消費者需求。”(記者王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