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淮北9月25日訊(記者 魏金金)濉溪縣是中原經濟區、淮海經濟區和徐州經濟圈重要縣域,作為淮北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濉溪縣精準落實扶貧政策,發揚以產業為先導,以文化服務為脫貧事業增添鮮活注腳,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奔向美好新生活。
好婆媳同心創業
近年來,濉溪縣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發家致富。在鐵佛鎮黃集村綠錦花卉種植場,負責人馮影和57歲的婆婆這會兒正忙碌著收拾大棚里的多肉。眼下到了銷售旺季,她們每天都會接到不少單子,有來自網上的訂單,也有線下企業發過來的訂單。
2014年,馮影的婆婆成了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公公不幸患了肺癌。“公公患病之后心情一直不太好,但因為比較喜歡多肉,所以家里就種了一些多肉。”馮影談到,2019年公公去世后,婆媳倆就有了進一步擴大多肉種植規模的想法,“之前家里有一個簡易的大棚,后來我們有意擴大規模,在駐村工作隊隊長劉衛東的幫忙下,協調了20萬企業投資資金,租了目前這個占地4畝地的大棚。大棚簽了5年的合同,前3年村里給免了租金”。
剛開始,婆媳倆是騎著電瓶車到集市上賣,后來隨著生意慢慢做好、做大,她們一方面繼續做好線下批發零售,另一方面也開始試水網絡直播。今年4月份,在當地商務局和媒體的幫助支持下,幾個小時的網絡直播,馮影的多肉植物在線銷售額就達到了3萬元。如今,馮影的婆婆早已脫貧,大棚還雇傭了另外兩個貧困戶。幫助他們脫貧。因為同心創業,婆媳兩被鎮里評為“最美婆媳”,馮影也因此被評為當地的“勞動模范”。
馮影婆媳在種植大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采訪過程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馮影的綠錦花卉基地是濉溪農商銀行的金融服務助農扶貧示范點。今年疫情期間,馮影的多肉植物一度滯銷。濉溪農商銀行得知情況后,積極幫助馮影拓寬銷路,并發放補助貸款。另外,當地婦聯在搭建多肉銷售平臺方面也給予了很大幫助。
黃集村村主任王平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類似這樣的大棚,目前村里投資50萬元已建成26個,未來將租借給更多的村民,以便幫助他們種植果蔬實現脫貧致富增收。
千畝荷塘月色風景獨佳
事實上,在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通常所遇到的一個普遍的難題到底應該選擇發展什么項目。百善鎮道口村素有種植蓮藕的傳統,早些年,這里還曾舉辦過“荷花杯”籃球賽。道口村黨總支書記、淮北柳豐運河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超經過一番認真考量,決定將村里一部分農田洼地改為荷塘,通過化劣勢為優勢,實施景區化延伸、景觀化提升、旅游化配置、體驗式挖掘,助推鄉村全域旅游一體化發展。
2019年11月,道口村以“公司+種植大戶”經營模式(村合作社占公司51%股份),在流轉1500畝土地之后開工建設1000畝荷塘月色趣園。今年4月份,荷塘月色趣園開始栽植蓮藕。與此同時,道口村還在荷塘興建涼亭、棧道等景點。7月份,前期500畝荷塘景觀帶竣工開園,美麗的田園人居、水漾生活的秀美畫卷,吸引了不少周邊城市的人前來休閑避暑、觀光旅游,其中近1/4游客都來自鄰省河南。開園當天,人流量一度超過萬人。
荷塘月色趣園一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劉超談到,依托夜游門票和停車場的經濟效益,今年第一年開園已經實現了近90萬的收益。目前,這里有5、6位貧困戶固定在這上班,村里其他貧困戶不僅可以選擇偶爾來這里上班,同樣也能享受荷塘月色趣園的年終效益分紅。
事實上,荷塘月色趣園打造的不光是觀光農業,同樣也是“舌尖經濟”。這百畝荷塘里不僅種植了水果蓮,還種植了菜藕。村里一位村民在這里包了100畝的荷塘,截至目前為止,靠賣藕和租賃旅游設施,就已有近30萬元的收入。眼下還不到采藕的最佳時間,按照一畝地6000-8000斤的產量,到時候也將會有一筆不小的收獲。劉超表示,荷塘月色趣園不僅為村里的休閑產業帶來了人流量,也壯大了集體經濟。明年村集體打算繼續擴大規模,將荷塘面積增至1000畝,并在荷塘周邊打造民宿、農家樂等配套服務設施,到時候也將為更多都村民和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產業帶動很重要,現在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相比以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也比少了很多。”
今年42歲的李秀平因為患有小兒麻痹后遺癥,加上丈夫身體一直不太好,之前被列為村里的貧困戶。在村兩委的安排下,今年李秀平在景區里租了間小商鋪,以便平時做些小買賣。因為是貧困戶,在租金方面也享受到了半價優惠。旺季的時候,李秀平超市里的礦泉水往往供不應求。談及對未來的憧憬,李秀平笑到,“希望荷塘越辦越好,以后能有更多的人來這里看荷花賞月色。”
百年茶館樂享愜意慢生活
淮北臨渙是一個具有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兒最具特色的當屬茶館文化。當地茶文化始于明代,這里的茶館也是全國唯一一處延續至今600多年的鄉村茶館。在這里,你不僅可以感受鄉愁記憶,跟幾個老茶客搓上一盤麻,玩一下午撲克,同樣也能聽黨課、看表演、拉家常、調矛盾、訴民意、講政策;在這里,只需花上一塊錢,你就能買上一壺茶,愜意地享受一天的慢生活。
老茶客茶桌上對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踏步進入臨渙城隍廟茶館,角角落落堆放的都是從當地各個村里搜羅過來的老物件,滿滿歲月的痕跡;排放整齊的茶壺后面,海報架上的信息顯示這里每周都要開一次“微黨課”,在7月1日那天,主講人陳文章來到這里講述“讓黨徽在扶貧一線閃光”;這里幾乎每個桌面玻璃下都會貼一個主題的法律科普。獨特的茶館文化吸引不少外地人前去體驗,除了攝影基地、游客打卡地、鄉村振興學校、開放黨校、連心茶室、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等等這些標簽的背后,折射出一個小小的茶館背后不可忽視的公共文化服務價值。
微黨課日程安排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臨渙茶館以茶館為媒,調解百姓矛盾。不論是家長里短還是法律糾紛,這里都有專門的人民調解員進行調解。子女不孝、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土地問題,鄰里糾紛等這些問題在這里都能得到解決。
“鄉村小喇叭”成員李寶聚原是貧困戶,如今他依靠在臨渙茶館唱大鼓成功脫貧。經常來這兒的喝茶的老百姓,幾乎每個人都能隨口說上一兩個聽到的扶貧好故事。“救急不救窮。人可以窮,但不能志短。”在老茶客看來,如果一個貧困戶幾年不努力脫貧,他也就不好意思再呆在這個茶館里。安徽省基層理論宣講專家庫成員、淮北好人王士宏在這兒已經當了十多年的志愿者,在他看來,這里不僅是基層議事廳,同樣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理事會。
2007年,臨渙飲茶習俗入選安徽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的臨渙茶館早已成為臨渙古鎮的一張金色名牌。濉溪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將圍繞慢生活主題,依托臨渙古鎮千年歷史文化,將其打造為一個慢生活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