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不能只靠體驗

2020年08月03日 14:53    來源:北京晚報    馬婧

  從毛猴、剪紙等民間技藝,到景泰藍、雕漆、花絲鑲嵌等皇家工藝,中國傳統非遺技藝是先輩們留下的文化財富。但如今,一些非遺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近幾年,北京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旨在喚起孩子們對于非遺文化的興趣。不過,要想培養真正的傳承人,不能只停留于簡單的體驗,還需建立專業的教育體系,創新教學方法,為孩子們指明一條可以將其作為事業發展的路。

  校園里體驗內畫技藝

  孩子們大呼“太難了”

  雖然是疫情期間,但位于紅橋市場三層的非遺產品展示區,時不時就有外國人光顧,他們特意來尋找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內畫大師劉東的工作室就設在這里,面積不大的房間里,既有適合收藏的內畫藝術品,也有手鏈、筆筒、茶杯、家居擺件等與內畫結合的生活用品。

  鼻煙雖是舶來品,但在鼻煙壺內用勾筆反手作畫卻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20年前,18歲的劉東從河北老家來到紅橋市場,第一次接觸到內畫技藝。“當時覺得很神奇,就決定拜師學藝。”經過多年刻苦學習,他可以熟練使用細如針尖的筆,在壺坯內手繪細致入微的畫面,大千世界盡顯方寸之間。

  如今,劉東在開發作品的同時,也希望讓更多孩子了解內畫技藝。近幾年,他參與到北京的非遺進校園項目中,走進中小學開設非遺課堂。在剛開始進校園時,他發現,有不少學生第一次看到鼻煙壺內畫時,都認為這門藝術很簡單,拿起來就畫,但一上手卻發現極其有難度,手里的筆似乎不聽使喚。“有的孩子放下筆,直呼‘太難了’。”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劉東開始準備一些教學半成品,例如提前在鼻煙壺內畫出《清明上河圖》的輪廓線條,再讓孩子們往里面填色,如此一來,孩子們在課堂上就能完成一件成品。

  內畫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孩子們通常坐下來半小時才進入狀態,一堂課40分鐘難以滿足內畫創作需求。劉東便向學校申請兩節課連上,或把課程放在當天最后一節,孩子們可以畫完作品再回家。

  幾年下來,劉東發現,一些對內畫感興趣的孩子很樂于體驗,但很少有孩子堅持下來。“一個班40多人,大概有六七個學生可以完成一件作品,課程結束后愿意抽出時間堅持練習的就更少了。”劉東坦言,目前內畫行業的主力是70后、80后,90后占比并不大,00后就更少了,他擔心如果年青一代不愿意學習內畫,將來內畫技藝會面臨失傳的風險。目前,劉東正在編寫內畫方面的教材,希望未來進校園時,可以讓更多孩子對這門技藝產生興趣。

  歷經八年研發

  彩虹笙“親民”進校園

  去年夏天,西單商場專門打造了老字號快閃市集,同時邀請老字號非遺大師,現場開設非遺課堂。北京宏廟小學的學生在老師帶領下走進商場,與非遺大師面對面學習非遺技藝。在現場的宏音齋展區,不少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吹奏樂器——笙。

  “我從小就學習古箏,這次活動第一次了解笙這種樂器。”宏廟小學的學生葛婧倩在老師的帶領下體驗了“抹綠”,也就是把孔雀石與紅銅金屬研磨出來的綠漿涂在笙簧上,以達到簧片的密封,同時產生音色的獨特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宏音齋還帶來了小巧玲瓏的彩虹笙,孩子們可以像玩玩具一樣自由拆裝,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想象空間。

  中國民族樂器百年老字號宏音齋始創于清朝末期,如今已五代相傳。作為宏音齋笙管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吳景馨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笙這種古老樂器走近更多人。

  “青少年是學樂器最好的時期,但由于笙的制作周期長,價格高,維修不方便,學習門檻比較高。”吳景馨介紹,為了讓笙成為一種更大眾化的樂器,她用了8年時間反復研究,終于在2018年研制出適合青少年的益智型彩虹笙,五顏六色的彩虹笙使用環保材料制成,外形比普通的笙縮小一半,價錢從上萬元降低到幾百元,音色和原始笙完全一樣。

  目前,宏音齋已完成彩虹笙的全部專利申請,并培養組建了師資隊伍。吳景馨的弟弟——管樂演奏家、跨界音樂家、國家一級演員吳彤,特為彩虹笙編寫了寓教于樂、通俗易懂的學習教材《彩虹的笙音》,幫助青少年學習非遺制作技藝、傳統文化和笙演奏。

  “多家高校和中小學已經邀請我們試課,彩虹笙受到學生們喜愛。”吳景馨說,原計劃今年大力推廣彩虹笙進校園,但受疫情影響計劃只能延后,未來,宏音齋將與眾多學校合作推廣彩虹笙。

  在彩虹笙的研發中,吳景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傳統文化。“以前學校通常在組樂團時選幾名學生學習笙,將來更多孩子將有機會學習這門樂器。”吳景馨表示,“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么寶貴的文化,我們有責任傳承、弘揚、發展笙文化。”

  不只是興趣班

  非遺學習還需成體系課程

  隨著非遺進校園項目的開展,不少孩子從小就接觸和了解了非遺文化。但要培養真正的非遺傳承人,離不開專業化的教育體系。北京市教委去年年初曾表示,將加大力度在全市91所大學、1630所中小學廣泛開展非遺教育。

  不過,多位參與校園非遺教學活動的人員反映,目前學校和家長對非遺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僅僅停留于膚淺的體驗環節。“孩子們的大量時間花費在了更能帶來升學加分項的音樂、舞蹈、美術等才藝課程上,非遺只是課外興趣班的點綴。”一位工美大師坦言,非遺進校園還需要大量成體系的創新課程,以循序漸進的實踐操作調動孩子們持久、專注的學習熱情,進而領悟到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培養專業化的非遺人才上,已建校40年的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已經摸索出了一條較為成熟的路。學校既有雕漆、花絲鑲嵌、景泰藍、玉雕等工藝美術專業,也有多媒體制作、珠寶首飾與設計、計算機動畫制作等現代設計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工美高級技校副校長劉意介紹,為了培養專業化人才,工美技校將大師工作室引入校園,采取非遺大師和學院教師聯合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所有學生在一年級學習工藝美術基礎,二年級再進入不同的專業。在升入二年級前,還可以進行專業的二次選擇。

  “通過這么多年的教育經歷,我們感受到,影響孩子擇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行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興趣。”劉意認為,目前不少非遺技藝面臨傳承困難的原因在于,非遺作品產出慢,需要一定的時間沉淀,而年輕人更傾向選擇產出效率更高的職業,而學校的專業化培養恰恰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快地走進這個行業。

  隨著整個社會對非遺傳承的重視,未來非遺專業也將開進更多學校。去年6月1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明確提出,在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間的貫通培養項目中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對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按照規定實施學費減免等優惠政策;支持代表性傳承人與高等學校或者中等職業學校合作,鼓勵代表性傳承人到學校兼職任教、建立工作室。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實習生黃禮 )

非遺進校園不能只靠體驗

2020-08-03 14:53 來源:北京晚報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亚洲青春草原在线 | 日本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综合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自拍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视频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