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進新的鄉村 深入新的生活
核心閱讀
鄉村正在發生著歷史性變革,許多觀念要重新定位,許多問題要重新思考。面對新時代新鄉村新寫作,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時代鄉村題材寫作,作家需要有一種大的情懷和意識;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大的勇氣、更大的真情、更大的熱忱、更大的藝術能力。能不能寫,能不能寫好,需要擔當、需要真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陜西的文學創作都以鄉村題材為重點,形成自身特色,并取得了輝煌成就,產生了一大批作家與作品。比如,柳青、王汶石、路遙、陳忠實等。如果總結陜西前兩代作家的鄉村題材創作經驗,起碼有三條:
一是他們都來自鄉村,十分熟悉鄉村、十分理解鄉村,在鄉村吃過大苦、出過大力,受過艱辛生活的煎熬,對鄉村有著深入血肉的、滲在骨頭里的感情。二是他們的創作道路都極其坎坷,完全是以生命在從事這項事業。三是他們的文學底子并不深厚,當時的文學土壤也較貧瘠,但他們在整個文學創作生涯中有一種使命感,志向遠大,不斷地學習,汲取營養;不斷地擴大視野,提高技藝。
上兩代陜西作家,為陜西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的鄉村題材寫作創造了歷史,也成就了一種傳統。時至今日,我們要面對新時代發展特點。現在的鄉村已不是往昔的鄉村,農業已不是往昔的農業,農民也已不是往昔的農民,但鄉村、農業、農民依然還在,農耕文明的思維和意識依然存在于很多人身上,這種文化根深蒂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這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關乎人類發展和進步。鄉村正在發生著歷史性變革,許多觀念要重新定位,許多問題要重新思考。
在前兩代作家及其作品影響下,陜西有一批專注于鄉村題材寫作的年輕作家。他們已有不凡的成績,如今又邁著堅定的步伐重新出發。面對新時代新鄉村新寫作,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和辛勤實踐。
我的感受是,只要你進行鄉村題材寫作,就一定要走出書齋、走出城市,去鄉村走走。舊的鄉村概念早已過時,新的變化、新的生活必須要了解。能在鄉村蹲點就蹲點,蹲不了點能多去就多去,多去不了能有什么渠道就建立什么渠道。總之,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話、一種口號,自己得了解、得體驗。
我舉一個例子。寫小說《帶燈》的時候,我跑了許多村莊,其間認識了一個鄉鎮干部,她后來成了《帶燈》的生活原型。十多年來,我們一直保持聯系。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她每天發給我一條至兩條手機短信,給我講她這一天從早到晚的具體工作和內心感受。我本來對鄉村生活就很熟悉,她一說到什么,我能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她在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的每一步進展,我都了如指掌。我們現在是朋友,甚至成了親戚,她和她的工作短信成為我了解新鄉村的線索、認識新鄉村的窗口。
要去了解新的鄉村、新的生活。我們是作家,但不能僅僅奔著“收集創作素材”的任務和目的深入鄉村,而應有一種大的情懷、大的意識,即關注、觀察、研究、思考整個人類出現了什么困境?關注、觀察、研究、思考中國鄉村變革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進步具有何種意義?有了這種大的情懷和大的意識,走進新的鄉村,深入新的生活,就會看到人民的意志和偉大的創造,就會聽到歷史的腳步和歷史的腳步在群山眾壑間的回聲。創作的素材自然撲面而來,隨手可得。
新時代鄉村題材寫作,作家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大的勇氣、更大的真情、更大的熱忱、更大的藝術能力,否則你無法深入生活,你在生活之中也無法把握或抓住本質,更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每年在世界讀書日時,我們都強調讀書。我們的作家寫了哪些可供讀者讀的書?我們的讀者真正讀懂了需要讀的書了嗎?我們還缺少寫出好書的能力,也缺少閱讀好書的能力。
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確實對我們是一次考驗。能不能寫,能不能寫好,需要擔當、需要真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我們寫出的,應是思想認識上有價值、藝術上精益求精的作品,而不是就事論事、粗糙淺薄、投機虛偽或概念化的文字。
中國作家協會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召開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我覺得既及時又有前瞻性,具有動員和鼓勁作用。陜西作家包括我自己,當揚鞭催馬,再上征途。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