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印發《關于深化省屬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從6個方面提出21條措施,為接下來3年省屬企業“改革向哪走”指明了方向。
《若干措施》提出,省屬企業的研發人員數量占職工人數比重每年增長10%以上。2020年,完成第一批省屬二三級企業專業化整合工作,啟動第二批整合;完成省屬企業總部職能、機構和崗位設置調整。
到2022年,85%以上省屬國有資本集中到基礎性、公共性、平臺性、引領性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除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外,原則上省屬企業不再保留規下企業;實現1—2家省屬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力爭每家省屬企業至少有1家主業上市公司;技能人才占職工總量比例提升至2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若干措施》以提高國有資本運行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改革部署目標具體,時間明確,相關措施切實可行。
做強主業 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
目前,廣東省屬企業資產總額超過70%集中在基礎性、公共性、平臺性、引領性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為進一步優化配置國有資源,《若干措施》重點圍繞強化省屬企業功能定位和主業管理、充分發揮省屬企業關鍵作用、推動企業創新升級等方面,不斷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
具體而言,首先,要求省屬企業制定集團層面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整體方案,二級及以下企業主業要符合集團主業定位并形成有效產業鏈條,加快非集團主業企業、非優勢業務剝離,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比重。其次,發揮省屬企業關鍵作用,在重大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創新平臺等方面優化配置國有資源,提升國有經濟控制力。再者,推動企業創新升級,投資布局一批區域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項目,實施大型骨干企業培育計劃;同時,推動省屬企業圍繞主業設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創業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盤活企業沉淀資金、存量資金和閑置房產,抓好無效資產、低效資產處置,清理長期不分紅和長期虧損的參股股權。
“過去國有企業發展分散,造成同質化嚴重、資源浪費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廣東提出了具體的結構調整方向和要求,意味著接下來國企將在部分領域退出,在重點領域發力!崩铄\表示。
在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若干措施》要求探索建立有別于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建立骨干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機制。
推動國有資產向上市公司集中,對于國企做優做強主業有重要意義。廣東將制定并實施省屬企業資本運營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市場競爭類企業實現主業資產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對于在資本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項目團隊,給予不超過募集資金2‰(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到2022年,計劃實現1—2家省屬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力爭每家省屬企業至少有1家主業上市公司。
創新賦能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
在國企改革發展中,增強企業活力、加速創新發展是關鍵抓手之一!度舾纱胧诽岢觯∪袌龌洜I機制,打造精干高效的集團總部、深化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力爭解決國企“活力不足”的問題。
人才隊伍建設對于激發國企創新發展的活力至關重要!度舾纱胧诽岢,一方面,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健全國有企業家培養體系,加大優秀應屆畢業生招聘力度,在引進或培育國家及省重點人才工程的專家人才和創新團隊上取得突破,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水平。另一方面,深化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改革,健全管理人員崗位職級體系和綜合考核評價制度,強化考核結果剛性運用,對考核評價不能勝任的,依法依規調整崗位、降職降薪。全面推行員工市場化公開招聘制度,深化省屬企業勞動用工制度改革,構建員工正常流動和退出機制。
同時,《若干措施》還要求推進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健全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對承擔省委、省政府重大項目任務團隊的工資總額予以重點保障,推動收入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勞動強度高的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崗位傾斜。
黨建引領 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若干措施》要求,進一步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具體而言,重點圍繞堅持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優化董事會運行機制、加大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
如何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提升國資監管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若干措施》也進行了針對性布局。
比如,以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資監管機構職能和履職方式,加強國資監管隊伍能力建設,落實國資監管機構依法享有的“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出資人權利,強化以股東身份和市場化方式監管運營國有資本。
再如,在考核激勵機制方面,要求探索建立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對列入人才工程計劃的技術或創新團隊探索年薪制等分配形式;在投資運營類、市場競爭類企業穩妥開展風險抵押、項目跟投等試點;在符合條件的省屬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全面推行股權激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