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活態傳承能否孵化“中國愛馬仕”

2020年07月08日 10:24    來源:解放日報    簡工博 鐘菡

  原標題:非遺活態傳承能否孵化“中國愛馬仕”

  上海攜手對口支援地區探索新路,讓非遺技藝既助力脫貧又重回公眾生活

  市民楊蕾在朋友圈發了一組“野餐風”照片,其中的竹籃引起朋友注意。原來這是上海哈爾濱食品廠“竹報平安”點心禮盒的外包裝,由上海對口支援的貴州赤水地區老師傅盧華英采用非遺技藝編織。楊蕾的朋友去上海哈爾濱食品廠淮海路門店購買卻空手而歸,因為手工產能有限,首批“竹報平安”禮盒一上市即告售罄,第二批仍在趕工中。

  如何讓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不僅成為脫貧致富的工具,也能重回公眾生活?上海正攜手對口支援地區探索“活態傳承”新路。

  讓非遺技藝進入現代城市生活

  這款“竹報平安”的策劃者之一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她和同事曾前往少數民族地區考察,當地繡娘送給他們刺繡精美的鞋墊——這原本是當地女子至關重要的定情信物,帶回上海卻幾乎沒用,“要么放進柜子里收起來,要么裱成畫掛起來。”

  “國內匠人一柄手工折扇開價20萬元,這樣的價格就是奔著進博物館去的。”去年在巴黎舉辦亞洲當代工藝展的建筑師沈若凡,尋訪國內手工藝匠人時頗有感慨,“按這樣的思路,技藝能傳承多久?”記者走訪發現,“走進博物館”是許多非遺傳承人心中最理想的非遺傳承模式——通過財政撥款或高價收購將之“保護”起來。

  即使嘗試過“市場化”,也往往通過外貿訂單將非遺推向“工藝美術”方向。章莉莉坦言,不少非遺傳承人身份是工藝美術大師,讓他們放下身段將手中絕活做成日用品,心里有落差。

  沈若凡在海外考察到的情況不同。法國金銀器工坊ODIOT已有300余年歷史,他們做過拿破侖加冕時的佩劍,做過貴族家的大型燭臺,如今在制作各類餐具和燈具,產品始終與時俱進。

  章莉莉與陜西渭南市澄城刺繡非遺傳承人武麥花交談時,注意到她袖口繁復精美的刺繡,感嘆“我們平時袖口最容易磨壞,哪敢穿這樣的衣服”。武麥花聽完笑了:“袖口容易磨壞才要用刺繡加固呀。”加固,是刺繡原生態的使用價值,這為非遺產品研發帶來思路。“非遺核心技藝傳承的同時,使用價值也要傳承,在現代都市尋找技藝新的應用。”

  上海的優勢在于開放,多元文化能在這里碰撞出火花。不久前,來自上海對口支援的青海果洛的非遺傳承人,與設計師、法國工作營師生一起,做出一批前所未見的非遺產品——銀飾鍛造傳承人段松文和設計師施軍燕合作,以上海絨繡和藏族銀飾鍛造制作化妝盒;唐卡傳承人和果洛藏文書法德昂灑智的學員們制作了團扇,還與設計師合作完成一系列時髦的包袋。

  這是PACC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基地之一,推出的培訓課程:非遺傳承人與藝術家、設計師交流學習,共同完成一批融合傳統技藝和當代審美、實用價值的產品。

  每年的上海設計周,章莉莉總會拉設計師進PACC展臺,希望他們從非遺技藝中尋找靈感,跨界合作。“我們的目標是讓藝術家、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跨界合作,讓非遺技藝以新的方式進入當代城市生活,從作品變成產品。”

  非遺產業鏈需要專業力量參與

  楊蕾曾在一次展覽上對PACC一件竹編燈罩“一見鐘情”,但她想購買時卻被告知“沒有量產”。這一系列2016年由PACC邀請荷蘭設計師和東陽竹編傳承人合作完成的竹編燈罩,至今掛在PACC辦公室的墻上。最大的燈罩折合成市場價要6000多元,“我們想推向市場,但實驗若干次,一直控制不了成本。”

  2019年進博會上,搭載藤編車筐的鳳凰自行車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貴州遵義首次和上海老字號企業的合作,對參與其中的章莉莉有了啟發:“要想成功市場化,需要逆轉思維——先想好商品定價,再找設計師和傳承人研究如何設計才能控制成本。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和市場敏銳度,是傳承人或高校力不能及的。非遺這條產業鏈上,需要各個環節的專業力量參與。”

  2019年11月29日,進博會閉幕不久,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與東浩蘭生會展集團聯合舉辦2019非遺傳承與IP創新大會暨2019第五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回想當時的活動,章莉莉直言像“相親大會”:5位非遺傳承人和5家老字號企業每人發言5分鐘;現場專家組成“觀察員”推動雙方“牽手”。“竹報平安”正是這次“牽手”成功的首批成果。“發揮雙方優勢,幫扶對口援建地區,才能創造可持續的發展機制,讓企業和傳承人自然形成合作關系。”

  章莉莉根據手工藝制作的比重,將非遺手工藝轉化的商品分為三個層次:最頂層是手工藝制作比例大的高級定制品,用于收藏和展示;中間層是手工制作比例相對較小,適合小批量制作的商品;基礎部分則是非遺元素的文創衍生商品,可以運用工業方法大批量生產。

  PACC和上海搪瓷品牌玖申聯名開發的一款搪瓷杯,杯身印著羌繡、苗繡圖案,售價149元,旨在向年輕人傳播非遺知識。“三個層次像金字塔一樣,越往下傳播量越廣。”章莉莉說,“我們更多是在為中國累積非遺IP的人力資源,希望他們成為今后孵化打造‘中國愛馬仕’的人。”

   非遺技藝“開源”吸引年輕人

  章莉莉坦言,要讓非遺活起來,需要傳承人與企業磨合出特殊的節奏:“在訂單穩定的前提下,非遺傳承人才能變得更為職業化;職業化方能帶動當地發展。”她一面勸對接企業要有耐心,“先把非遺訂單當作公益事業和幫扶活動來做,接過十次訂單后,他們就逐漸成熟了。”另一方面她和同事們為PACC一批又一批學員建起微信群,共享信息,交流經驗,也督促生產。

  訂單來不及做,因為缺人,特別缺年輕人——這幾乎是非遺傳承人的共識。上海婚俗木藝制品的非遺傳承人何又圣今年72歲,他學習木器手藝時只有16歲,可如今他最年輕的徒弟也已經50歲。

  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22米繡卷《錦繡臺江》曾亮相上海設計周,主繡人楊再美從身為苗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奶奶那里承襲獨門針法。章莉莉遇到她上大學的女兒,小姑娘搖頭說自己不會刺繡,“媽媽說只要成績好就夠了。”設計周上,楊再美的女兒在海內外觀眾、設計師的驚嘆聲中,感受到“手藝”的市場和價值。她對母親和章莉莉說,“我要開始學刺繡了。”

  “歐洲許多手工藝是以品牌工坊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但國內非遺一直強調‘匠人’本身和師徒傳承模式。”沈若凡發現,國內并不缺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年輕人,一些年輕人靠自學進入這一領域。在他看來,非遺技藝一定會走向“開源”,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輕人主動聚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郭博文 )

非遺活態傳承能否孵化“中國愛馬仕”

2020-07-08 10:24 來源:解放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中字幕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动漫卡通在线观看 | 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 天天高清在线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