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這個春天步履匆匆,一轉眼就快立夏了。不過,不必“長恨春歸無覓處”,就用這悠長的“五一”小長假到郊區撒個歡,來一場鄉村游吧。
今年的假期與往常不同,疫情下的出游,最重要的仍是做好防控。夢想列表中的異域風情、名山大川太遠,就留給未來吧。今年沒有遠方,但我們還有詩。五天時間,錯峰出行,就讓我們去到郊外,去汲取山水的力量,去尋找精神的故園,去探訪鄉村那些淳樸善良的人們。
鄉村流淌著大自然的音符,蘊含著無窮生命力,此時此刻,正是人們身心舒緩、精神療愈的最好去處。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春,十幾億人停下了春節團圓的腳步,按住了春來踏青的向往,減少活動“宅”在家里。群體意識的堅韌隱忍交織著個體情緒的壓抑焦慮,亟須一場酣暢淋漓的釋放。
田園是最好的療養地,泥土是最大的力量泉。在那里,有“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的纖秾景致,也有“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的清雅風光,見之可開顏;在那里,有清泉在石上流淌的淙淙聲,有飛鳥翅膀劃過天空的撲簌聲,聽之可忘憂;在那里,山滿綠,水滿堰,植物的根系扎向泥土深處,原野上的生命從未停止怒放,用心體會,就會被深深感染。在這個小長假,就讓鄉村去撫慰傷痛,燃起希望吧。
鄉村是人類精神的故園,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此時此刻,根植于心的鄉愁是如此地按捺不住。
人類開始進入城市不過短短數千年,而長達幾百萬年的進化史都是在鄉野完成的。中華民族尤甚,這個千年農耕文明滋養的民族,田園意象已經被刻進了文化基因里。詩意是生活里的詩意,生活是帶著詩意的生活。李子柒“牡丹花下大塊砍肉”的奇幻鏡頭,渾然一體地糅合了理想與現實,觸動了多少人心底深處對家園的眷戀,對鄉愁的渴望。
人們已經離開土地太久,在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打拼,喜怒哀樂都深深打上了城市文明的烙印。城市是美好的,是屬于奮斗者的;而鄉村的價值卻更多在于涵養,在于告訴人們退守之時何以自處。觸到鄉村根脈,才能感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曠達,才能笑對不可預見的挫折,安然度過漫漫人生。到鄉村去吧,讓我們的孩子去踩一踩泥土,去聞一聞草木香,去為未知的生命旅程開辟一方心靈棲息的花園。
鄉村生活著我們血脈相依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此時此刻,鋪好了滿是陽光香的被褥,留著菜尖尖上最嫩的葉子,盛情等待人們的到來。
鄉村旅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熱捧,然而此次疫情中卻遭遇重創。剛剛建好的鄉村體驗項目、精心設計的民宿、養了一冬春的土雞突然無人問津,鄉親們從滿懷期待到愁眉不展只是一步之遙。更讓人無法忽視的是,這里面還有很多仍處在貧困之中的老鄉們。
鄉村發展離不開全國人民的支持。到鄉村去旅游、去消費、去購買鄉土產品,就是在幫助那些弱勢的群體擺脫貧困,讓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從另一個角度說,幫助他們也就是幫助自己。疫情期間,正是廣袤田野產出了充足的糧食和蔬菜,給了我們足夠的底氣;“后疫情時期”,宏觀經濟要劃一條什么樣的曲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農”。鄉村旅游,既是刺激消費,為經濟循環注入外部動力的眼前舉措;也是穩定城鄉經濟,持續推進消費驅動經濟轉型的長遠方向。
疫情仍未過去,防控仍是關鍵,鄉村也會有很多新的變化。聚集性活動取消了,但鄉村地域廣闊,還可以創新體驗項目;游玩人數、時間要限制了,但可以帶回更多的鄉間特色產品,給“宅”家的日子增添一點野趣。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這個小長假,來一場鄉村游吧!來到北宋詞人秦觀筆下的田園,回到你我內心深處的故園!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