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上海民營院團績效測評正在進行中,截至記者發稿,已統計82家民營院團全年總演出場次突破1.6萬場,全年總收入超過2.5億元,不斷為上海全市演出經濟添磚加瓦。
從現有數據來看,2019年的成績單基本與前年保持一致,隨著統計的進行,總場次和總收入還會有一定程度地增長。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說,上海民營院團的整體發展呈現穩定性和上升性,“1.6萬場”的演出數據背后,這支行業“生力軍”成長得愈發健康強壯。
這些扎根在上海的民營演出團體,在多年的藝術生產和品牌經營中,逐步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觀眾的信任。“文化大碼頭”讓他們走得更遠、更穩健。
簽約不斷,長三角地區向上海民營院團發出邀約
上海開心麻花劇團2019年商業演出達到664場。在與2018年上海場次基本持平的情況下,上海開心麻花本地班底的原創劇目從一部增加到三部,孵化了多支青年主創團隊。作為專業的喜劇生產者,“麻花”制造的笑聲覆蓋了虹橋藝術中心、人民大舞臺、上戲劇院、上海保利大劇院等多個演出地標。不僅如此,開心麻花加快推動長三角地區的商業布局,去年在杭州成立上海全資子公司“杭州麻花”,并且已經有了產出效應。
多年來,這家劇團始終堅持原創,“以演養戲”不僅打開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在作品版本的迭代中不斷適應市場,逐漸培養起麻花的 “專屬觀眾”。去年,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場《烏龍山伯爵》,全國八個劇組可以同時演出,有過不下十個版本的演員。有觀眾始終不渝的認可與陪伴,才能有這樣的市場規模。
突如其來的疫情,倒逼開心麻花加速在互聯網端發力,積極推進親子戲劇線上課程、即興喜劇白領視頻教學、喜劇實驗室短視頻等線上項目。4月6日,八名開心麻花的喜劇演員,將要把爭奪“C位”擂臺賽搬到直播平臺。開心麻花副總經理陳強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藝術生產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樣式,這一天終會來臨。到那時,沒有創造力的演出就會被淘汰。創新是需要風險的,但沒有創新才是真正的風險。
正如韋芝所言,民營院團最懂得怎么活,他們對市場環境是最敏感的。
疫情發生后,許多海外劇團的演出不得不被暫停,但上海民營院團的一些演出項目卻簽約不斷。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張余介紹,長三角地區新建了不少劇場,他們把今年下半年的演出檔期,很多都留給了上海民營院團。
守正創新,品牌效益開始發揮巨大影響力
2019年,對于張軍昆曲藝術中心而言意義獨特。“十年磨一劍”,園林實景昆曲《牡丹亭》在朱家角演出了整整十年。同時,它走向了國際戲劇節的舞臺,作為2019契訶夫國際戲劇節的開場劇目,向世人展現來自東方的藝術魅力。
昆曲,是擁有600年歷史的活化石,傳統藝術如何守正創新?在“昆曲王子”張軍的心中,有著獨特的意義與分量。“創新不能盲目,更不能有指標壓力,民營院團要穩扎穩打。”上海張軍昆曲藝術中心不是高產的創作團體,成立十年間,創作總量還沒有達到兩位數。可但凡出手,在票房上絕沒有失利,隨著時間的沉淀,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地名氣越來越響,觀眾越來越多。
這些作品中,有在萬人梅奔開唱的“水磨新調”新昆曲演唱會;有跨界莎劇、一人分飾四角的《我,哈姆雷特》;有昆曲本體與現代意識水乳交融的現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有“十年磨一劍”的園林實景昆曲《牡丹亭》……古老文化呈現的年輕態和驚人的感染力,甚至圈住了那些95后、00后的新生代觀眾。
通過互聯網,張軍成為傳播戲曲文化的使者,也被很多年輕人引為偶像。追求成功是很多人的渴望,可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堅韌二字,所謂藝術耕耘,也就是不辭辛苦,然后靜待收獲。
實景園林版《牡丹亭》最初每周只演一場,50場后加到每周兩場,且都安排在同一天晚上,兩場緊挨著一起。每個周六,張軍總是早早地趕到演出場地擦桌子、打掃衛生。傍晚四點準時上妝,演完六點場,半小時內要準備好迎接下一批觀眾,匆匆補個妝又上臺了。“朱家角有800萬游客,但不是每一個都能走進《牡丹亭》。”張軍坦言,“十年里,就是這么一點點地堅持了下來,把每個戲做扎實了,就是我們劇團的特色。”
2019年,張軍還把全年30%的演出量給了公益場。他把藝術普及帶到了校園、美術館、博物館,雖然不是正式演出,但含金量一點沒差。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劇團提前勘測場地,每次喇叭的型號都要拍下來,“不行的話,我們要自己帶過去,藝術不能妥協”。張軍說,做藝術普及最大的收獲,是非常慎重地把握每一個因緣際會的開始。
“近一年來,上海民營院團在票房經濟、文化配送、藝術普及、公益演出以及推動文商旅融合等各領域均表現搶眼,品牌效益開始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韋芝說。
徐俊戲劇藝術中心的創演計劃已預排了五年。2020年他們推出的大型音樂劇《趙氏孤兒》采用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劇本,在全球講好中國故事。上海鼓鼓文化藝術團一年演出達到862場,其中商業演出711場,他們帶著絳州鼓藝術從上海出發,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民營院團,已成為“演藝新空間”的最佳拍檔
面對這張上海民營劇團交出的成績單,有人問過韋芝,數字真實可靠嗎?上海民營劇團到底是用什么樣的方式,拓寬了自身的演出發展道路?
“100部戲就是100條路”,成立27年來,上海現代人劇社積累的IP庫已十分龐大,既有《單身公寓》這樣的白領戲劇,也有《捕鼠器》《謀殺啟事》《記憶底牌》等中文版懸疑話劇,現實主義創作也精品迭出,《大世界》《四個婚禮》《匯賢坊》等都是近期反映時代發展的力作。上海新光懸疑劇場、北京劇空間劇場“一南一北”兩家專屬演出劇場,更是在“場團合一”模式下,不斷架起內容生產與演出渠道的橋梁。
2019年,上海現代人劇社更是把話劇搬出了傳統劇場,走進了思南公館、虹橋天地康得思酒店、新天安堂、愚園1018等多個“新演藝空間”,全年總演出場次達339場。“這些沉浸式戲劇將演出變成了年輕人的社交生活,劇目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每一個新空間的演出都是度身定制、獨一無二的。”上海現代人劇社社長張余說。
新天安堂是圓明園路上的一座教堂,作為“演藝新空間”,上海現代人劇社充分利用其建筑之美,設計成四面環繞式的舞臺,觀眾可以坐在360度旋轉的椅子上觀看演出。去年夏天的一次臺風,讓張余早早趕到新天安堂準備退票事宜,沒想到,八成以上的觀眾如約而至,“不需要退票,請讓我們看完演出”。這讓張余看到“演藝新空間”大有可為。
去年,上海前后推出三批50家“演藝新空間”。這些“劇場之外的劇場”,就像上海的外百老匯,不斷釋放出新的演出經濟能量。院團多了演出的渠道,而城市的更多地標多了文化與藝術氣息。上海300多家民營院團,已經成為“演藝新空間”的最佳拍檔。
此次摸底同時“打撈”出額外的驚喜。績效測評中,上海演出行業協會牽頭,針對本市登記注冊的滬劇相關文化團體的統計發現,本地滬劇劇團或滬劇相關文化企業多達20家以上。滬劇,成為繼話劇、音樂劇市場之外,另一龐大的觀眾市場群體。
“我們希望,這些劇團不要打一槍就跑掉,創作和演出要常態化、專業化,才能穩定發展。”韋芝說,在演出行業協會的扶持下,這些小劇團的劇目庫越來越豐富,劇團越走越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