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文化產業帶來了哪些影響?

2020年04月03日 08:39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3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年初的一場疫情,給中國文化產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從博物館閉館到景區停業,從電影春節檔撤檔到演出停演……一切似乎都按下了“暫停鍵”。在全民抗擊疫情的同時,文化產業人也在積極地探索各種可能性。云直播、云綜藝、云導游……一系列的線上形式迅速填滿著我們的生活。

  隨著春天的到來,各地都在努力復工復產,文化產業在疫情后將何去何從?疫情會給文化產業帶來哪些影響?后續整個行業將發生哪些變化?最近大火的“新基建”對文化產業領域又將有哪些影響?近日,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連線了幾位業內人士,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談了各自的看法。

  嘉 賓:(以姓氏字母為序)

  高宏存: 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

  金 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 文: 業內人士

  宋洋洋: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周禮文: 聚合資本管理合伙人、董事長兼總裁

  中國經濟網記者:疫情給文化產業帶來了哪些影響?

  高宏存: 有積極性影響也有消極性影響

  我個人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整個文化產業的影響,具體到不同領域還是有差異的,從整體上講,有消極性影響,也有積極性影響。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才能全面:

  所謂消極性影響就是在疫情期間采取的一些舉措,對于空間聚集性、人員密集型的文化行業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說電影、旅游等。雖然一些電影后來轉移到網上,網上觀看的人數增加也是可觀的,但整體來講,影響還是很大的。對旅游行業來說,每年春節前后是我們國家旅游的旺季,因為疫情影響很大。

  另外一方面也有積極性影響,對傳統文化行業的新業態發展是有促進作用,比如說互聯網教育,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的傳統教育,包括大、中、小等學校,都加大了網絡課程。應該講,這些新技術新方式,對傳統行業的改造,提升和利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金巍: 上萬億的營收損失肯定是有的

  文化產業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至少在國內疫情背景下是這樣的,在全球疫情持續的情況下還需要觀察。主要的影響有兩個層次:

  一個是成本增加、營業收入下降。大部分企業在二月疫情之后會進入虧損狀態。影視、演藝、文旅、會展受影響最大。

  第二個是事實上進入破產狀態,企業解散了。文化產業中小微企業較多,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沒有復工復產,這些企業員工和企業的粘性小,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企業的員工重新回到原崗位的可能性不大,要么是企業已經不在了,要么員工已經自尋生路。

  從文化產業領域來看,這次疫情造成的損失還很難估算,但僅就現在的情況而言,上萬億的營收損失肯定是有的。

  宋洋洋: 破壞文化消費循環 倒逼供給端數字化

  我認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破壞文化消費循環。

  首先,消費循環是文化產業主傳導機制,其速度和連續性決定了文化產業的總量與質量。新冠肺炎的高傳播性導致各地防控升級,線下消費空間被強制隔斷,無論是景區、酒店還是演出場所、電影院,臨場體驗型文化消費循環關鍵環節缺失,春節檔電影業票房大幅度縮水、旅游人次大幅度下降。

  其次,需要重視文化消費的擠出效應。一是時間擠占,受復工復產、延遲開學等因素的影響,暑期檔大量的文化消費時間將被擠占;二是支出擠占,疫情期間人們預期收入下降,而基本生活用品價格上漲,大量的消費支出將集中于剛性消費,將會擠占部分文化消費支出。

  最后,消費者信心的恢復需要時間。SARS期間疫情過后5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才恢復到疫前的水平,因此疫情之后幾乎不可能出現報復性文化消費。

  二是倒逼供給端數字化。

  疫情以來,文化企業難以正常復工,加之線下文化消費遭受重創,倒逼文化內容進行數字化生產。

  部分文博單位和文化企業積極探索數字化生產。

  八大博物館聯手淘寶直播開展“云春游”,武漢大學與多家媒體合作推出“云賞櫻”,“云游”不斷激活文旅消費潛力;摩登天空在B站舉辦線上音樂節,吸引27萬人同時“云蹦迪”;各大衛視以及網絡電視紛紛推出云綜藝,如《歌手·當打之年》《聲臨其境》等綜藝節目紛紛開啟了云錄制,實現口碑熱度雙豐收。

  三是調整數字文化產業全球重心。

  當前,新冠肺炎海外形勢十分嚴峻,中國過去并跑或跟跑的數字文化產業,可以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把握全球領跑的關鍵機遇期。根據Hootsuite的報告,抖音國際版TikTok現在的海外月活躍用戶超過8億,今年2月下載量近1.13億次,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應用。

  鑒于全球新冠肺炎的緊張局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緊急呼吁全球39個國家和地區的4.21億學生遠程上課,釘釘成為聯合國推薦的網課平臺,用戶已經突破11億。

  周禮文: 線上板塊迎來發展良機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國內采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居民外出急劇減少,對線下文化產業影響頗為明顯。居家消費成為疫情期間主流的消費模式,消費者有更長的時間可以跟互聯網深度接觸,線上板塊迎來發展良機。

  具體來看,電影院、展覽、KTV等線下場館在疫情期間相繼關閉,外景影視制作、戶外旅游幾乎停滯,打擊很大,以線下運營為主的文化服務商可能面臨被動市場出清,頭部公司有望借此提高市場占有率。

  同時,以線上消費為主的數字文化企業成績亮眼,消費者對在線文娛活動的消費需求明顯提升,社交媒體、視頻平臺、數字閱讀、網絡游戲、在線教育等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的日活用戶數量、在線時長、收入流水等多個維度都有可觀的增長幅度。

  此外,疫情催化文化產業數字化應用與營銷,AI、VR、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文化產業,例如VR直播“云監工”、VR全景“云旅游”、VR全景“云看展”引發關注,影片《囧媽》開啟線上放映模式,考驗傳統行業公司在新技術與傳播方式變化背景下的適應能力。

  中國經濟網記者:后續對整個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高宏存: 促使傳統的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

  我認為后續最大的影響是促進一些新興行業,比如過去我們不太常用的視頻會議系統,遠程會診、遠程辦公、在線教育、互聯網教育等這些行業將會進一步快速發展。

  同時,也會促使整個文化產業領域中非常傳統的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包含文化產品制作過程中,銷售過程中更好地依托于這種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等基礎條件,進一步調整整個生產結構,組織結構,提高生產率。

  我個人覺得這種影響將會更加深遠。這些技術要素更多的進入到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環節,對促進整個行業能級的提升將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金巍: 數字化轉型,在我看來變化也不會是根本性的

  現在人們開始討論“后疫情下”話題,顯然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人們的憂慮。

  對于疫情影響下文化產業未來的變化,大多數專家認為會加速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除此外,共識很少。但數字化轉型,在我看來變化也不會是根本性的。

  加速轉型是一定的,但這只是互聯網遷徙或數字世界遷徙的一個延續,這種變化早就開始了。這次加速,起于恐懼,而不是起于新消費,也不是另一次成本革命或利潤革命。疫情本身并不會帶來根本性的無接觸消費模式變化。所以,文化產業的數字轉型會加速,但疫情之后,大多數經營和運營模式還會回到疫情之前。

  這次疫情之下,文化企業應該考慮如何應對公共災難狀態下的企業生存問題,更重要的是,公共災難之后經濟形勢和政局變化下的企業生存問題。

  李文: 線下的文化產業大并購和整合的趨勢較為明顯

  過剩產能加速出清,一些原本就發展有一定問題的文化企業加速退出市場,線下的文化產業大并購和整合的趨勢較為明顯。不排除國家將進一步增持優質龍頭文化產業的企業股權。

  線上部分在復工復產之后看不出特別明顯的增長,基本回落到合理水平,但確實一部分用戶的使用習慣已經無法改變,對于影視內容產業來說,確實線上目前的機會會更大些。

  宋洋洋: 數字化進程從“消費互聯網”轉向了“產業互聯網”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文化產業涅槃的機遇,危險和機會并存,給文化行業帶來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消費互聯網”形態的文化產業存量博弈。

  網絡視聽、游戲等業態受益于本次疫情基本毋庸置疑,但消費互聯網中的文化產業明顯進入存量博弈時代,很難再爆發出巨大增量。

  互聯網文化消費的規模,受用戶規模和支付能力(含時間)兩個因素制約。

  從用戶規模上看,不同于非典疫情成就電商,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以拼多多和快手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已下沉到鄉鎮級,用戶規模基本見頂,市場紅利拐點已至。

  從消費時間上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年消費者平均上網時長約4小時/天,無論是電商、游戲、還是短視頻、直播,基本都要在這個時間約束下發展,某個具體業態的爆發,大概率是以其中另一個業態市場減少為代價的。

  二是“產業互聯網”形態的文化產業增量可觀。

  本次疫情催生了一批新商業模式,互聯網行業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線上娛樂、電商等,新的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無人配送、零接觸服務與遠程辦公等領域增長迅速,隱含的邏輯是數字化進程從“消費互聯網”轉向了“產業互聯網”。

  文化企業疫情過后的發力重點同樣應聚焦產業互聯網,依托數字技術優化文化產業鏈條,賦能實體經濟,通過設計新的產品和場景服務,實現業務增長和商業模式創新。那些充分將實體經濟與數字技術融合、貼合用戶需求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以及完成數字化改造的傳統文化企業將脫穎而出。

  三是“臨場體驗”形態的文化產業面臨重新洗牌。

  本次疫情對文化旅游業、節慶會展業、演藝業等集聚性文化消費行業沖擊較為嚴重。疫情結束之后,大量中小文化企業面臨消亡,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會加大投入、擴大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將會迅速上升。

  此外,本次疫情加速了市場和人心的重構,將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策,性價比高的文化產品將更加備受親睞。市場需求轉變倒逼文化產業進行轉型升級,需要不斷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品質,形成文化品牌,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垂直化的文化消費需求。

  周禮文: 疫情之后有望帶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國內疫情防控逐漸明朗,重點轉為防境外輸入型,以補償性消費、升級消費、新型消費三大消費類型為代表的消費形態將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重塑市場格局,引領文化市場發展。

  具體來看,被疫情耽誤的文化消費計劃在疫情之后會試探性回補,部分細分領域會出現補償性消費熱潮,但這個時點取決于全球疫情防控,境外疫情擴展同樣會影響境內經濟及人們的消費心理。同時疫情之后有望帶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廣電等傳統文化企業通過開拓和打造新業務形態,融合線上線下領域,有望培養新的增長點。此外,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行業的發展,數字化將進一步催生全新消費形式,例如依托數字技術的“云娛樂”“云旅游”“云健康”等全新在線消費內容得到培育發展。

  中國經濟網記者:如何看待新基建對文化產業領域的影響?

  高宏存: 通過實現網絡化加快文化生態重塑過程

  我個人認為,新基建的發展對整個文化產業領域的影響,是通過實現網絡化加快了文化生態重塑過程。同時,對人們的消費模式,消費方式及行為習慣的形成也會帶來影響。

  從另一個方面看,將會進一步增加文化產業領域融合度,現在互聯網對各個領域滲透率非常高。未來發展新基建的建設只會使我們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文化生產、文化內容和文化消費占比越來越大。當然,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當中也是這樣,而且我覺得這個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

  另外,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它對整個經濟質量的提升,對各個行業領域的重塑,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可以預期的。

  金巍: 數字化巨型文化企業會出現

  相比起疫情本身,新基建的影響將是根本性的。

  二十年多前,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就開始了,顯然現在有了更多的內容。新基建,包括了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這些新技術的支撐,但這些技術支撐的新基建會形成什么樣的網絡體系,需要我們認真分析。我們需要的是符合市場需要、民生需要和文化需要的新基礎設施。

  建議國家在新基建方面多傾斜文化領域。

  對文化產業來說,從長遠看,正在數字化轉型的文化企業,當然是有了更好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空間,在新技術支持下,新供給和新消費模式會創造出來,效率會有改進,成本將大大降低。數字化巨型文化企業會出現,但同時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李文: 短期內對文化產業不會有明顯影響

  新基建短期內對文化產業不會有明顯影響,新基建需要一個周期。等待以5G為主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后才能發揮價值,至少今明兩年我們應該很難看到成規模的文化產業應用在這個領域出現,當然一些先鋒實驗性質的應用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殺手級應用可能會在至少18個月以后才有機會展露頭角。

  宋洋洋: 將會重塑文化產業鏈條,培育文化產業新動能

  新基建對文化產業領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新基建與產業互聯網形態的文化產業高度契合。

  文化產業固定資產相對較少,產業發展較少涉及基礎設施建設,過去大水漫灌式的傳統基建(“鐵公基”)難以惠及文化產業;而新基建涉及的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與產業互聯網形態的文化產業高度契合,將全面惠及文化產業改造升級。

  二是新基建能培育文化產業新動能。

  新基建建設將會重塑文化產業鏈條,培育文化產業新動能。

  在文化資源環節,助力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聯、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數據體系;

  在創意設計環節,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實現創意設計和內容生產的智慧化、社會化;

  在渠道匹配環節,通過升級算法來打破“信息繭房”效應;

  在消費體驗環節,通過5G、VR/AR等技術的融入助力超高清視頻、沉浸式娛樂、智慧旅游、夜間經濟等新業態發展。

  三是新基建將催生新技術與新標準。

  新基建發展推動新技術、新標準不斷規范,有助于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改變過去文化領域各家智慧解決方案自成體系的現狀,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加快推動整個文化行業真正實現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

  四是新基建要求新體制、機制創新。

  新基建投資應圍繞“新”特征,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相關的規劃指導和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如創新發展PPP融資模式,吸收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新基建項目建設。推動專項債投入新基建,支持新基建項目盡快落地。

  周禮文: 將通過多渠道深入文化產業生態鏈條,深化文化價值,實現文化經濟化的高效賦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對“高科技基礎設施建設,5G、物聯網、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領域的投資,具有鮮明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特征,尤其是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對文化產業發展亦會形成大的帶動,尤其是中國廣電在此背景下也獲得了5G 運營商牌照,利好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在業務及股權層面的整合。

  隨著政策引導、技術革新及消費升級,“新基建”將通過多渠道深入文化產業生態鏈條,深化文化價值,實現文化經濟化的高效賦能。具體來看,

  一是促使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數字技術在各領域的充分運用,例如傳統的文化消費媒介發生數字化轉化,同時也推動文化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數字化轉化。

  二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數字交互技術的不斷升級,為文化資源的展示帶來嶄新的方式和體驗,例如VR+文化旅游為消費者提供虛擬化全景式服務。

  三是文化產業與各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促使優質資源的深度融合,驅使文化產品不斷創新升級。

  在文化產業布局方面,建議積極研究捕捉人工智能、物聯網、5G網絡等前沿科技與文化內容對接帶來的產業變化和發展機遇,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之一。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

疫情給文化產業帶來了哪些影響?

2020-04-03 08:39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 |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 |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不卡 | 综合系列国产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