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吐槽《吐槽大會》:脫口秀還沒到賣情懷的時候
也許是中國脫口秀界最著名的節目——《吐槽大會》第四季歸來。第一期節目為“口紅一哥”李佳琦證明了一件事:比起脫口秀,他可能更適合直播賣貨;而李佳琦也為《吐槽大會》證明了一件事:不是請的明星越紅、流量越大,節目就能越受好評。截至發稿,《吐槽大會》從第一季到第四季的評分分別是7.5、6.9、6.3、6.1,逐漸下滑。
《吐槽大會》第一季的口號是“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第四季改成了“吐槽,我們來真的”。有時候,越強調什么,就可能越缺什么。節目到了第四季,廣告商紛至沓來,舞美全新升級,周邊環節越來越多,明星咖位也從主打“過氣”到匯集熱點。不過,吐槽這門手藝練好了嗎?
流量明星能否成就一檔脫口秀?
作為《吐槽大會》的忠實粉絲,張鄭明顯感覺到,節目組有錢了。“看完(第四季)第一期,我特地翻出了第一季第一期,舞臺變化很大,燈光都打得好看多了。”張鄭說,“嘉賓請的都是當紅的。但我沒想明白的是,以前主咖和副咖之間都會有某種關聯,吐槽起來就很自然;但這次,《野狼disco》和李佳琦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脫口秀主持人江小魚,對《吐槽大會》第四季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硬著頭皮看,中途差點睡著”,“李佳琦也許在直播間里很耀眼,但在節目現場的表演和反應是很無趣的”。
江小魚說:“流量明星、熱點人物,不是不能用,但首先要這個人適合脫口秀。觀眾想從脫口秀中看到的,是對現實生活一針見血的表達,否則,用流量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沒流量。”有趣的是,豆瓣上的確有一個“吐槽吐槽大會”的詞條,評分高達9.0。
關于請流量明星上脫口秀節目的做法,也有人持不同觀點。“鮮榨戲劇”創始人李新說:“選擇明星是正確的做法,因為他們是熱點所在。做喜劇創作,一定要把得住熱點。明星中也有特別有天賦的人,適合脫口秀舞臺。”
北京脫口秀俱樂部創始人西江月說:“國外的脫口秀節目也有請全明星陣容的,明星能帶來更多流量,看明星互相懟,觀眾很開心。也許明星說得沒有專業演員好,但是利大于弊。”
《吐槽大會》第一季和第四季的制片人張英婕,從節目開播就一直關注著豆瓣評分,也關注著觀眾的吐槽。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張英婕坦言:“一檔節目被廣告商問到最多的,就是‘有沒有熱點和流量’。而在節目播出的這一個月時間里,李佳琦經常在熱搜上,這對吸引觀眾進門肯定有幫助。”
張英婕承認,弊端也是存在的,“足夠紅的明星不一定足夠契合內容,有的明星也許已經不紅了,但經歷很豐滿,能夠讓觀眾記住。所以,節目會搭配著用,不會一集全部圍繞熱點,但也不會完全不要流量”。
關于觀眾所疑惑的《野狼disco》和李佳琦有什么關系,張英婕解釋:“主咖和副咖之間一定是有關聯的,只不過有一些關聯比較隱性。老舅和李佳琦都原生于網絡,都一夜爆紅,成長軌跡也是相似的——在講他們的段子里有提到,不要擔心不紅,早晚有一天會不紅。”
“吐槽大會”成了“洗白大會”?
《吐槽大會》在第一季時,對明星的過氣、抄襲、演爛片、主持搶話、唱歌跑調等都進行了犀利的吐槽,留下不少金句,比如“巧了,這些爛片我都還看過,為什么呢?因為都是我演的”“你要做音樂裁縫可以啊,但你自己買布去啊,別偷別人的啊”……無心插柳,這些有“黑料”的明星,在節目播出后反而獲得了觀眾的理解,俗稱被“洗白”了。
發展到第四季,“洗白”已經成為一個規定動作——節目單辟一個幾分鐘的幕后訪談環節,讓明星自己來解釋那些“黑料”的真相,比如,李佳琦賣的不粘鍋為什么粘了。
西江月認為,明星有“私心”很正常,想要宣傳自己的良好形象也無可厚非。也有人說,“吐槽大會”變成了“洗白大會”。
張英婕說,“洗白”可以理解為刷新觀眾認知,《吐槽大會》只是展示了明星的另一面。“大部分人了解一個明星,通過新聞、熱搜、KOL,很多時候連原始素材都沒看過,就投射到自己的情感中,然后發表傾向評論。我們在籌備每一期節目時,都會和嘉賓有幾個小時的溝通。我們認為,在節目中呈現一個人的N多面是有價值的,給明星一個解釋真相的機會。觀眾選擇相信哪一面,那是觀眾的自由”。
也許節目的初衷是好的,但張鄭覺得,《吐槽大會》犯了一個錯誤——倒置了因果關系,“明星因為被吐槽,所以被理解,而不是為了被理解,才來上節目。觀眾又不傻,這種心態的轉變很容易看出來”。
在江小魚看來,明星來參加《吐槽大會》,就該接受自己是被吐槽的對象。但現在幾乎所有的吐槽都很“懂事”,沒有以前那種有銳氣、有智慧的表達,“每個人說的都是被精心打磨過后的特別圓滑的笑話,讓被吐槽的人聽著特別舒服,彼此互相撒嬌”。
江小魚認為,一檔脫口秀節目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它的整體風格和所追求的價值觀,“你應該敢于表達、敢于‘得罪’人。現在就很矛盾:一方面裝著好像誰都看不上,一方面又每個人都要夸一夸。一個名為‘吐槽大會’的節目最后成了‘表揚大會’,號稱犀利,實則蒼白”。
觀眾審美疲勞是系列綜藝的不歸路?
《吐槽大會》第四季第一期,主持人張紹剛的蘇格蘭裙裝打扮,被每個人翻來覆去地說,成為全場最大的“槽點”之一。可是,男人穿裙子的“梗”,在10年前的央視春晚,小沈陽已經玩過了。有意思的是,小沈陽也上過《吐槽大會》(第一季第九期的主咖),穿裙子在當時并沒有成為他的槽點。
觀眾口味越來越刁,為續作帶來了不少負面評論,“老梗讓人看不下去”“商業互吹沒關系,好歹也要好笑啊”“給三星是為了情懷”……一檔綜藝節目走到第四季,評分下滑是必然趨勢嗎?
李新說:“《吐槽大會》剛出來時,形式和內容對觀眾來說都非常新鮮,中國人的生活場景中很少有這樣的體驗,看高高在上的明星被吐槽,會很減壓。到了第三季第四季,觀眾審美疲勞,覺得不過如此。”
“觀眾被吐槽文化影響了3年多,拋出去的料其實越來越猛,但觀眾的敏感度越來越低,這是一檔綜藝節目正常的生命周期。”張英婕說。所以,節目在追求更深入的東西,“搜尋一些有爭議的名人,挖出他的真實經歷,也許能改變一些人的看法。觀眾在看搞笑段子之余,如果還愿意吸取一些人生感觸,就更好了”。
只是有時候,節目想表達的與觀眾獲取到的信息,并不一致。比如,觀眾覺得嘉賓之間毫無關聯,而節目組意在隱藏關系;觀眾想看犀利吐槽,節目想展現明星另一面;而據節目方解釋,讓張紹剛穿裙子,是為了配合主咖李佳琦的女性時尚元素……
《吐槽大會》的主創們,其實很清楚什么是吐槽的手藝。在第四季的訪談環節,脫口秀選手卡姆說:“《吐槽大會》第一季攻擊性多強,多好看,到二、三季攻擊性開始變得越來越弱,聊的東西都不是特別強的那種痛點。這一季我希望真正有以前的那種感覺,多講點特別硬的,就那種明星嘉賓一聽,‘哦,我再也不來這個節目了’的那種感覺。”
2010年,西江月創辦北京脫口秀俱樂部,那是北京第一家,當時每個月也不過六七場演出。近年來,隨著《今晚80后脫口秀》《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脫口秀綜藝的普及和熱播,現在200人的劇場,一周能演8場。
年輕的脫口秀欣欣向榮,但還遠沒到賣情懷的時候。節目也不妨接受吐槽,畢竟選擇權在觀眾,選擇相信什么,選擇看什么,不能“我覺得”,只能“觀眾覺得”。(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