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6日訊 近日,上海市出臺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積極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格局,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色充分彰顯。
實施意見提出,將加強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加大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力度,重點保護好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留城市文脈。實施精準保護,推進文物建筑和優秀歷史建筑“一幢一冊”保護導則編制。對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增強預防性保護和總體保護。同時打響紅色文化品牌,用好用足上海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入發掘宣傳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光榮歷史,大力弘揚建黨精神。加快建成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全面提升其功能設施和展陳水平。加強館藏革命文物征集和保護,建立上海紅色歷史資源數據庫和上海革命歷史文獻資源庫。
》》》點擊查看更多政策內容
為促進文物有效利用,實施意見明確,將整合優勢資源,聯合策劃推出一批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弘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具有鮮明教育作用和影響力的優質展覽。統籌規劃博物館建設布局。重點建好上海博物館東館等新型文化地標,加強文博集聚區規劃和遠郊地區博物館項目建設,擴大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整合優秀歷史建筑以及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資源,推出紅色旅游、研學旅行、工業旅游等旅游精品,助力上海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積極探索文創試點單位的產品開發模式以及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打造文化創意產品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實施意見中對于文物藝術品產業的發展專門做出明確部署,提出建立全市文物購銷拍賣信息與信用管理系統,接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實施“上海文創50條”,形成上海文物藝術品產業整體優勢。優化文物藝術品產業格局,加快推進浦東外高橋、徐匯西岸藝術集聚區和藝術類文化創意園區發展。鼓勵文物藝術品業態創新,著力培育在線文物藝術品展示、交易、拍賣等新業態。支持文物藝術品物流、倉儲、保險等專業配套服務發展,啟動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試點。打造全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促進海外文物回流。
以下為《實施意見》全文:
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主要目標
聚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讓文物活起來為主線,到2022年,進一步健全四大文物保護利用體系。
一是健全文物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市、區、街道(鄉鎮)的三級文物監管體系。基本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文物法規體系、行業標準體系和誠信體系。進一步完善長三角文物保護利用協同機制。
二是健全文物保護體系。全面摸清文物資源現狀。按照規定落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工作,制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的分類保護導則。制定文物安全長效管理機制。
三是健全文物資源利用體系。進一步完善布局合理、主體多元、結構優化、展陳精良、開放包容、富有活力的現代博物館體系。促進文博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基本建立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體系。提升文物藝術品產業水平。
四是健全社會參與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格局,加大建設以文物保護為宗旨的社會組織、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力度。積極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進一步發揮文物資源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格局。文物依法保護水平顯著提高,文物保護利用傳承體系基本建成,文物領域社會參與活力不斷煥發,文物機構隊伍更加優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色充分彰顯,文物工作在推動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
二、主要任務
(一)明確文物保護責任
1.進一步落實文物安全管理責任制,市、區、街道(鄉鎮)三級文物安全管理體系實現全覆蓋。強化市級文化旅游部門(文物部門)督察職責和區、街道(鄉鎮)屬地管理責任,落實市、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文物行政執法責任,依法督促各級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切實承擔起文物安全責任。建立文物違法行為和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和監督機制,完善文物違法案件分級管理、應急處置、掛牌督辦、通報曝光等機制,確保文物保護主體將責任落到實處。
2.實施文物平安工程,建立全市文物安全管理系統,接入全國文物安全監管平臺。聚焦法人違法和火災事故等風險,形成文物安全長效管理機制,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的安全防范措施,積極推進文物消防、技防安全標準化建設和現代高新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不斷提高安全防范技術水平,有效消除文物安全隱患。
3.加強部門協同,完善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建立文化旅游部門(文物部門)同紀檢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海關等的案情通報、案件移送、涉案文物移交等制度。
(二)切實加強文物保護
1.加強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文物保護,確立城市有機更新以保留保護為主的理念。加大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力度,重點保護好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留城市文脈。實施精準保護,推進文物建筑和優秀歷史建筑“一幢一冊”保護導則編制。對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增強預防性保護和總體保護。在舊區改造和土地儲備工作中,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建立文物安全責任告知機制,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2.打響紅色文化品牌,貫徹落實《關于實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強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政策支持,健全革命文物認定工作機制。修繕開放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革命遺址遺跡。用好用足上海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入發掘宣傳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光榮歷史,大力弘揚建黨精神。加快建成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全面提升其功能設施和展陳水平。加強館藏革命文物征集和保護,建立上海紅色歷史資源數據庫和上海革命歷史文獻資源庫。
3.完善基本建設考古制度,強化考古項目監管。積極推進地下文物埋藏區和水下文物保護區的劃定、公布工作。以江南文化遺產保護為重點,編制福泉山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開展長江口水下考古和青龍鎮遺址發掘工作,參與江南水鄉古鎮和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一步加強中外考古項目合作,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三)促進文物有效利用
1.健全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體系。建立國有文物資源資產動態管理、定期報告制度,完善國有文物登錄制度,建設全市國有文物資源數據庫,并與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聯通。推動國有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盤活用好國有文物資源,為公眾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2.推動長三角地區文物保護利用協同發展。整合優勢資源,聯合策劃推出一批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弘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具有鮮明教育作用和影響力的優質展覽。在學科基礎研究、考古發掘、展覽展示、教育宣傳、文創開發、科技創新、文物市場等領域開展多層次實質性合作,著力提升長三角地區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3.創新傳播手段。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覆蓋各類媒體、多種渠道,充分利用中外主流媒體、新媒體、影視作品等載體,積極依托中國文化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等節慶活動平臺,全方位、立體化宣傳展示上海的文物博物館,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加大“建筑可閱讀”的廣度、深度,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彰顯文化自信。精心開展社會宣傳,提高傳播弘揚效果,研發推出系列文化產品和服務,使其進校園、進企業、進樓宇、進社區、進機場、進地鐵、進商圈、進網絡,打造城市文化客廳。
4.實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提升工程。建立廣泛的館校合作機制。構建校內外育人共同體,建立健全博物館教育部門、教育專員與學校的聯動機制,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組織評選、發布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優秀教學設計推介項目,建立青少年教育項目庫。
5.統籌規劃博物館建設布局。重點建好上海博物館東館等新型文化地標,加強文博集聚區規劃和遠郊地區博物館項目建設,擴大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研究制定鼓勵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對口共建的指導意見,加大對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支持和規范力度,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館機制。
6.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積極探索文創試點單位的產品開發模式以及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支持文博單位和社會力量合作,以設計創新為引領,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加值,打造文化創意產品品牌,延伸產業鏈條,擴大文化消費市場。
7.促進文物和旅游融合發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整合優秀歷史建筑以及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資源,推出紅色旅游、研學旅行、工業旅游等旅游精品,助力上海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8.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事務,擴大與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形成文物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依托上海的博物館資源和國際影響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博物館,在文物修復、學術研究、文博設施建設、人才培訓等領域建立合作交流的長效機制。積極拓展文物對外展示、傳播渠道,推出一批高質量的對外文物展覽,進一步發揮文物在提升上海國際形象和文化影響力中的重要作用。
(四)發展文物藝術品產業
1.優化文物藝術品市場營商環境。通過實施告知承諾、“雙減半”等措施,簡化審批程序,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全市文物購銷拍賣信息與信用管理系統,接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完善文物鑒定管理模式和制度,規范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培育文物藝術品行業組織,制定行業標準,推動文物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2.提升文物藝術品產業能級。積極落實《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進一步實施“上海文創50條”,形成上海文物藝術品產業整體優勢。優化文物藝術品產業格局,加快推進浦東外高橋、徐匯西岸藝術集聚區和藝術類文化創意園區發展。鼓勵文物藝術品業態創新,著力培育在線文物藝術品展示、交易、拍賣等新業態。支持文物藝術品物流、倉儲、保險等專業配套服務發展,啟動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試點。
3.打造全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吸引更多國內外知名藝術機構、拍賣公司和藝術博覽會落戶上海。提升上海各類藝術博覽會影響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依托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激活文物藝術品市場潛力,促進文物藝術品流通。把握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機遇,推進文物藝術品在保稅狀態下的展示、銷售、拍賣等活動。爭取開放政策試點,探索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拍賣企業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從事相關文物拍賣業務,促進海外文物回流。
(五)集聚社會力量
1.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積極性。健全社會各界對文物公共政策的意見征求機制,及時回應文物保護方面的社會關切,提高公眾參與度。研究制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私有產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的激勵機制。鼓勵向國家捐獻文物及捐贈資金投入文物保護的行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國有博物館建設。
2.大力培育以文物保護為宗旨的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充分發揮文物保護志愿者作用,共同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六)加強科技支撐
1.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結合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落實“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推動文物保護利用的融合創新。
2.鼓勵文博單位與國內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打造國際一流的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基地。重點支持文物修復、預防性保護、裝備研發、智慧博物館建設等領域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研發創新。
(七)強化隊伍建設
1.按照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工作的新要求,強化市、區文物部門職能,充實力量,形成結構優化、適應文物事業發展需要的文物保護管理隊伍。
2.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加強文物領域領軍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崗位培養、學歷教育和在職教育,著力打造學術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兼備的專業隊伍。開展文物工作行業技能評比、競賽活動,增強從業人員榮譽感。
3.推進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在市屬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文博人才培養基地,在條件成熟的市屬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增設文物保護相關學科和專業。建立保護項目與人才培養聯動機制,加快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文物保護修復、水下考古、展覽策劃、法律政策研究等領域的緊缺人才培養。
(八)完善投入機制
1.優化完善財政投入機制,推動文物保護領域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落實市、區兩級政府支出責任。
2.完善文物保護資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增強資金使用的針對性、有效性,強化績效管理。探索對文物資源密集區域的支持方式。
3.加快公布文物領域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目錄。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多措并舉,落實文物保護資金。
三、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全面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細文物改革目標和任務,切實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區、街道(鄉鎮)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文化旅游部門(文物部門)要履行好統籌協調職責,各相關部門要明確分工、形成合力,推進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二)完善文物保護地方立法。推進文物保護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文件出臺,修訂《上海市文物經營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我市文物保護法規體系。
(三)加強督促落實。加強對本實施意見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各區、各有關部門在推進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要及時上報市委、市政府。同時,積極開展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營造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