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除夕夜,承載了中國人特別的情懷。年夜飯的每一道菜,都散發著幸福的味道:老字號的傳統佳肴飄香四溢,藏在味蕾的兒時記憶被打開;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越來越多出現在百姓餐盤。為了幸福的生活,為了更好的明天,我們傳承,我們創新,我們不懈奮斗。
老字號里的1席餐
酒樓里吃年夜飯還原傳統風味
“爸爸,我要吃圓子,要最圓的那個!”“不要香腸,要下面的糍粑。”“快給奶奶盛一碗雞湯!”軟軟糯糯的水晶圓子、咸香可口的臘味扣糍粑、鮮美濃郁的雞湯……安徽合肥老字號同慶樓里飯菜飄香,圍坐的陳騫一家其樂融融,這是他們來這兒吃年夜飯的第十個年頭。
春節,對于小時候的陳騫來說,是從石臼里的一聲聲捶打開始的。奶奶總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年夜飯:除了打糍粑,還要腌“咸貨”、灌香腸,領著一大家子風風火火地忙。“以前我們家的年夜飯有滿滿當當一二十個菜,碗碟得堆好幾摞。”陳騫笑道。后來,餐廳的年夜飯豐富了,陳騫一家人就開始去同慶樓吃年夜飯,一吃就是10年。
同慶樓始創于1925年,在北京、南京、武漢、蕪湖等城市開有分店,是安徽人心目中老字號的典范。一開始提議說要去這里吃年夜飯時,陳騫奶奶是拒絕的:“費這個錢做什么?自己買點菜做,比酒店的便宜,還好吃。”陳騫可不這么認為,一方面是心疼家里長輩的辛勞,另一方面,“這些菜有的比自家做得精致,味道還真就是我小時候的味道,一模一樣。”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老字號的口味有保障,去老字號吃年夜飯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經常一飯難求。今年的年夜飯,陳騫早在去年吃完年夜飯后就訂好了,提前了整整一年。“父母在,家就在,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又何必非要在家吃呢?”這不,今年的年夜飯剛吃完,陳騫把明年的又訂好了。
點評:老字號往往傳承了一個地方的歷史、飲食文化和傳統手藝,成為許多人念念不忘的“年味兒”。而無論是在家自己動手,還是去酒樓團聚,團圓的滋味最美滿。
年桌上的2道菜
臘肉與沙拉交融兩代人喜好
在重慶市武隆區鳳來鄉六角水庫旁邊的一棟房子里,充滿著歡聲笑語。這是90后姑娘樊霞的家,親戚們齊聚一堂,十分熱鬧。
廚房里,一陣香味飄出,樊霞和母親正在準備年夜飯。正在炒臘肉的母親是一名典型的“老重慶”,在她的手下,臘肉伴著咸菜片和大蒜苗在鍋中翻飛,在豬油的浸潤下,瘦肉黃里透紅,肥肉透明發亮,臘肉獨有的木質清香和醇香肉味交織,十分饞人。這道菜是樊霞的最愛,也是本地家家戶戶過年都會做的菜。
一旁的樊霞正在做蔬菜沙拉,把油麥菜等蔬菜洗干凈,伴著自制剁椒,吃起來清脆甘甜,又解油膩。高中畢業后,樊霞前往杭州打工。大城市的生活讓樊霞變得口味更加清淡,也更講究營養和健康。
兩道菜擺上桌,長輩們喜歡吃臘肉,注重的是傳統的味道;年輕人喜歡吃沙拉,追求的是健康的理念。
不止在樊霞家,當地很多家庭的年夜飯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前,過年就盼著吃肉。現在,大家吃膩了肉類,蔬菜反而受歡迎。”村民張軍說。
今年,來樊霞家中團聚的親戚有50多人。“現在,我們武隆流行在農村過年。”樊霞說,現在的農村,不僅年味更濃,而且環境更美了,空氣清新,物質條件也變好了,城里的晚輩更喜歡到農村來和長輩一起過年。
點評:一道是年年必備的傳統菜,一道是年輕人從城里帶來的新菜式。咸與淡的變化,是兩代人對年夜飯的不同詮釋,也體現了農村生活方式的變遷。
客廳里的3個“盤”
水果干果點心拼出新年國際范兒
古城西安,年味濃濃。正貼窗花的老姜聽見敲門聲,快步跑到門前,“準是小外孫,從天津回家了!”
61歲的老姜,去年剛退休。一入臘月,就盼著兒女回家團圓。身后的茶幾上,干果盤、水果盤、點心盤早已備好,零食擺得滿滿當當。這其中,一排深紫色標著外文的果醬瓶,最為惹眼。原來,半個月前,老姜約上二三好友,來了趟“說走就走”的出境游。在塞爾維亞和波黑的超市里,他買了10瓶巴爾干黑莓果醬等當地特產。“小外孫過年回家,這禮物準會喜歡!”
老姜用心,外孫開心。小家伙手里拿著瓜子花生、水晶柿餅,眼睛還盯上了盤里的洋貨——美國腰果、智利車厘子、哈薩克斯坦蜂蜜……“為了置辦年貨,前天逛了趟洋貨市場。”老姜笑言。
老姜口中的“洋貨市場”,指的是國際港務區的“‘長安號’優選進口商品集市”。春節臨近,歐洲、中亞等地的生鮮水果、酒水飲料,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給古城送來“舌尖上的福利”。集市里人頭攢動,5000余種進口商品琳瑯滿目。
“如今的小娃娃,掉進了蜜罐罐。”看著外孫眼前的零食堆成小山,老姜禁不住感慨,“我們小時候,哪有這福氣!10歲那年除夕,我瞅著老家供桌上的點心,饞得不行。”一句話,逗笑了一家人。
隔代人回憶,五十載春秋。“如今,免簽利好說走就走。”老姜說,即便足不出戶,全球商品也可以齊聚家門口,“傳統中國年,也有國際范兒!”
點評:開放的中國,不斷融入世界,中國的精彩,呈現在世界面前。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給尋常百姓家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外國食品,傳統中國年也增添了許多國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