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賦能 旅游復興 從西塘看千年古鎮的崛起
如果時間回溯到20多年前,問起對西塘的印象,你會怎么形容?
從蕭條、迷茫與失落的西塘,到今天開放、富足、充滿活力的西塘,所經歷的不過短短20余年。在這20余年里,西塘在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走出了具有西塘特色的景區、社區同步建設、和諧發展的道路,2600多戶原住民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成為西塘旅游獨具魅力的名片。
今天,西塘已經成功榮升為5A級景區,邁入國內古鎮旅游景區的第一方陣。2017年,西塘共接待境內外游客918萬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相關收入達26億元。其中在核心景區,擁有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經營戶1500戶,大小民宿629家,2017年古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超過6萬元,超出全縣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切實享受到了“旅游紅利”。
為與不為:
取舍之間見格局
晨間,小橋流水,薄霧似紗;中午,炊煙縈繞,人語窸窣;傍晚,夕陽斜照,櫓聲悠悠。
住在西塘,你就是一日西塘人,是西塘生活的主人,而不只是過客。大大小小的西塘民宿,掩映在小橋流水、古宅深弄之間,從局部將西塘進行呈現,也成為游客感知西塘文化、獲得身心愉悅的窗口。
卻少有人知,在本世紀初,西塘民宿該存在還是取締,還有一番爭論。
1995年,西塘提出實施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1997年3月8日,西塘開始迎接首批游客。1999年,西塘的一個居民將自家位于石皮弄底約150平方米的民居簡單裝修后,以“靜怡軒”民宿命名,這是西塘民宿的第一家。
有了“領頭羊”以后,當時西塘有為數不少的下崗工人,利用家里的閑置空房,經過簡單改造以后開起了一家家民宿,受到了游客的歡迎,也擁有了每間房80元的旅游收入。但彼時“民宿”屬于新鮮事物,沒有行業規范也沒有管理標準,甚至沒有基本的經營許可證,按照消防等有關部門要求,是要被取締的。
“對政府部門來說,‘不為’永遠比‘作為’簡單。但是西塘偏偏選擇走難的路。”西塘民宿客棧協會副會長凌玉明清楚地記得,當時嘉善縣人大通過會議表決,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意見,可以概括為“無證當有證管”,把民宿納入政府的監管范圍,承認其“合法”地位,并在此后不斷地加強管理,促進民宿行業的規范化、可持續化發展。
2011年底西塘鎮旅游業協會民宿分會成立,西塘民宿發展有了行業自律;2015年,民宿分會開始對景區內的民宿進行星級民宿評比,依據安全、服務、硬件等諸多條件分為“三花”、“四花”、“五花”;2017年3月,西塘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確定民宿范圍和條件的指導意見》及《嘉善縣民宿(農家樂)規范管理辦法》全面開展辦證辦照工作,截止到目前,已發放特種行業許可證、營業執照共計900多張……
以人民為中心,敢作敢為;發展富民旅游,將旅游發展成果真正與西塘百姓長久共享。這樣的理念始終貫穿于西塘旅游開發的全進程,所有的改變與希望,都由此發生。
保護與開發:
古鎮旅游的西塘模式
朝南埭的廊棚下,三兩老人圍坐下棋,引得游人駐足圍觀。河埠頭,婦女們偶爾結伴,掬一汪清水淘米洗菜,笑聲沿水傳開。白墻黛瓦間,是生生不息的煙火味,是古鎮“活著”的證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中心的專家在考察西塘時亦贊嘆:“西塘的文化內涵不僅僅體現在建筑上,還蘊含在生活中。”如果把古鎮的生活風貌拍成一部戲劇的話,那么古老的建筑就是戲劇里的背景和道具,而人就是其中的主角。
“西塘首先是一個有著2600多戶原住民居住的社區,其次才是一個有著生活內涵的景區。”嘉善西塘旅游休閑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陸豐強調,在旅游開發之初,西塘就提出了一個設想:把2600多戶原住民保留下來,讓景區與社區共同發展,走出一條浙江古鎮開發的特色路徑——“西塘模式”。
西塘傳承了多達25萬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這是千年文化積淀的物化。在編制《西塘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的同時,對古跡、古建筑的修復要求,更是細致到必須采用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務必絲毫不差地復原最真實的古建筑群。
在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方面,西塘走的是一條搶救性挖掘整理之路,將西塘田歌、越劇、七老爺廟會、跑馬戲、搖燥船、蕩湖船、踏白船、杜鵑花展、剪紙藝術等民間藝術或放到博物館,或由本地居民現場演繹,從而再現了古鎮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風情,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脈絡。
傳統與現代:
文旅融合打造文化IP
每年,都有這樣一天:鼓樂聲響起,身著襦裙繡鞋,發簪步搖美玉的姑娘匯聚西塘。周之隆重,漢之華美,唐之迤邐,明之端莊,一場場朝代嘉年華的上演,將散落在浩繁古卷中的漢文化遺珠,一一串起,款款呈現。
從2013年開始,西塘連續六年舉辦了漢服文化周。今年上半年,由西塘古鎮與“旅創小鎮”聯合打造的文旅IP,首個漫畫項目《西緣記》正式上線。這是繼“水鄉古鎮”之后,西塘的第二個IP。
“在長三角一帶的古鎮資源很多,我們的IP要給游客一個體驗性的旅程和可帶走的回憶,讓他們愿意常常來!闭憬魈谅糜挝幕l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忻昕介紹,西塘正以文化為核心、以文創為動力,聯動傳統民俗、潮流時尚,培育獨一無二的IP,為古鎮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