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30日訊 近日,四川省文化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四川省傳統工藝振興實施計劃》發布。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微信號:cewenhua)了解,該《計劃》規劃了10個重點工程:工藝目錄建設工程、工匠人才培養工程、研修研習培育工程、工藝學科拓展工程、孵化基地建設工程、工藝品質提升工程、工藝品牌推廣工程、社會普及傳播工程、文化生態優化工程、國際交流合作工程。到2020年,在四川省全省范圍內實施一批傳統工藝振興重點項目,建設一批傳統工藝產品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傳統工藝優秀工匠,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四川特色的傳統工藝精品,四川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明顯提升,基本形成獨具四川特色的傳統工藝振興體系。>>>更多政策可查看中國經濟網“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庫”
以下為《通知》和《計劃》全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廳等部門四川省傳統工藝振興實施計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8〕47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文化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四川省傳統工藝振興實施計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7月24日
《四川省傳統工藝振興實施計劃》
文化廳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財政廳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國辦發〔2017〕25號)精神,結合四川發展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本計劃所稱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
一、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決策部署,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四川地域特色文化,以支持手工制作技藝和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為重點,創新文化惠民模式,促進傳統工藝與藝術、科技、設計及教育融合發展,豐富傳統工藝題材和提升產品品質,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到2020年,在全省范圍內實施一批傳統工藝振興重點項目,建設一批傳統工藝產品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傳統工藝優秀工匠,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四川特色的傳統工藝精品,四川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明顯提升,基本形成獨具四川特色的傳統工藝振興體系。
二、重點工程
(一)工藝目錄建設工程。依托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相關機構及行業協會,以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基礎范圍,以市場認可為導向,采用專家評審機制,制定準入和退出標準,建立四川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進行定期跟蹤和項目評價,實施動態管理。制定和實施省級傳統工藝項目專項扶持計劃,通過政府采購、產業立項、財稅減免優惠等多種方式,給予重點支持。鼓勵各地參照建立本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文化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省旅游發展委負責)
(二)工匠人才培養工程。組織開展傳統工藝工匠人才評比活動,通過“個人申報、單位推薦、機構認定、社會公示”的評審程序,以技藝精湛的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為主要對象,評選命名一批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提升年輕一代從事傳統工藝的獲得感。依托各級非遺中心、文化館(站)、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單位,為傳統工藝收徒授藝、體驗傳習等活動提供場所支持。支持各地開展傳統工藝進社區、進校園活動,增強傳統工藝的社會認同。組織傳統工藝類企業到傳習基地、場所等非遺傳承集中地開展技藝培訓,提升返鄉下鄉人員的工藝技能,增強其就業創業能力。(文化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負責)
(三)研修研習培育工程。依托川內高校及科研機構,大力實施“全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組織傳統工藝持有者、從業者等傳承人群參加研修、研習和培訓活動。爭取文化和旅游部在川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支持國內外相關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集合優質資源,開展傳統工藝精品的創意設計研發。依托相關行業協會及培訓機構,組織傳統工藝知名企業經營人員、市場管理人員、工藝設計大師、工藝產品研發大師開展周期性講習活動。鼓勵召開各級、各類傳統工藝研討會,組織傳統工藝同行之間或跨行業切磋互鑒學習,提升技藝水平。(文化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負責)
(四)工藝學科拓展工程。鼓勵和支持省內普通本科高校、各類職業院校開設傳統工藝相關專業和課程,開發鄉土課程及校本教材,創建傳統工藝振興教學基地,與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支持將傳統工藝納入川內高校人文素質課程和各市(州)中小學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支持各類職業院校、研究機構、企業等設立傳統工藝的研究利用基地、重點實驗室等,探索成果轉化機制。支持高校辦好非遺研究利用中心,建設藏羌彝等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心,搭建傳統工藝的產學研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加強傳統工藝學術研究和專業建設,引導有關傳統工藝的專著、譯著、圖冊等研究和實踐成果等出版發行。(文化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負責)
(五)孵化基地建設工程。依托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和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培訓園區(基地),試點建設一批傳統工藝雙創孵化基地,培育示范項目,引領傳統工藝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傳統工藝創新發展,完善四川傳統工藝的載體建設體系。推進一批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及研發機構在傳統工藝孵化基地、示范園區、項目集中地等設立工作站,幫助提升四川傳統工藝水平。推動傳統工藝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開發休閑旅游、購物商貿旅游、文化體驗旅游和工業旅游等,打造傳統工藝特色小鎮。支持依托傳統工藝形成的四川特色文創產品基地發展,促進產業集聚,打造文創產品專業市場。(文化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科技廳、省旅游發展委負責)
(六)工藝品質提升工程。組織實施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融合發展的扶持計劃項目,以改進設計、改善材料、改良制作為重點扶持內容,引導企業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工藝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設計品質,打造一批以川劇、川酒、川菜、川茶、川藥、竹編雕刻、繪畫雕塑、蜀繡織錦及服飾等為代表的傳統工藝精品。支持開展傳統工藝產品設計大賽,鼓勵在傳統工藝產品設計和生產制作中,增加和融入創意元素,引領傳統工藝企業走自主創新和品牌發展之路。支持行業組織、龍頭企業參與制定傳統工藝產品的相關質量標準。引導工藝類企業合理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積極開展商標國內、國際注冊和保護。鼓勵傳統工藝從業者在作品、產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標識,保護商業秘密和創新成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科技廳、文化廳、省工商局、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七)工藝品牌推廣工程。組織舉辦傳統工藝工匠人才創意設計展,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舉行傳統工藝再設計創新大賽,引領傳統工藝企業走自主創新和品牌發展之路。支持各市(州)舉辦多種類型的傳統工藝博覽會和傳統工藝大展,為傳統工藝搭建展示交易平臺。搭建四川傳統工藝線上線下推廣平臺,拓寬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展示、銷售渠道。鼓勵旅游景區設立傳統工藝產品的體驗展銷場所。鼓勵各類傳統工藝在國內外大型文化會展、節慶活動以及旅游、商務等相關節會上設立傳統工藝體驗展銷專區。(文化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省旅游發展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四川博覽局負責)
(八)社會普及傳播工程。依托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鄉鎮文化站以及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場館場所,開展面向社會的傳統工藝展演、體驗、傳習、講座、培訓等各類活動,使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成為普及推廣傳統工藝的重要陣地。支持大中小學組織開展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體驗活動和比賽,提升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鼓勵省內各大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推出豐富多彩的傳統工藝類節目,拍攝和譯制傳統工藝紀錄片、教學片和宣傳片。支持舉辦全國性傳統工藝項目相關活動,鼓勵根據當地傳統工藝發展狀況,試點申請舉辦傳統工藝類技藝技能大賽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文化廳牽頭,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負責)
(九)文化生態優化工程。各地組織開展傳統工藝普查工作,系統梳理本地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傳統工藝項目傳承譜系、技法流派、名家名作、典籍記載、傳統圖譜(傳統紋樣)、藝訣秘傳等文字、圖片、視頻資料,挖掘傳統工藝項目的內涵和價值。推進研發一批綠色環保材料,改進有污染的傳統工藝生產流程。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區域為重點,對具有獨特歷史意義的瀕危傳統工藝項目組織實施數字化搶救工程。對傳統工藝集聚的藏族、彝族、羌族特色村鎮村落,以及名城古鎮、文化街區等,采取集中保護和推廣相融合方式,在生產和發展中進行整體性保護。(文化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負責)
(十)國際交流合作工程。將四川工藝精品“一帶一路”巡展活動納入巴蜀文化全球推廣計劃,以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以及東盟國家和南亞國家等為重點方向,推介一批具有四川內涵、國際表達的傳統工藝精品。加大蜀繡、蜀錦、唐卡、年畫、彩燈等工藝產品及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的全球推廣合作力度,鼓勵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工藝產品合作交流和研討活動。組織傳統工藝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代表開展人文與技術領域的研究合作,創新推動四川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擴大四川傳統工藝國際影響力。(文化廳牽頭,商務廳、省外事僑務辦負責)
三、保障措施
(十一)強化統籌協調。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健全協調合作工作機制。省直有關部門(單位)要結合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傳統村落保護、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等工作,積極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的有效途徑。各地要廣泛開展面向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下崗職工、城鄉殘疾人、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民族地區群眾的手工藝技能培訓,鼓勵從事傳統工藝生產。
(十二)強化社會參與。支持成立傳統工藝相關行業協會和社會團體,組織開展傳統工藝產品生產、質量、設計、商標、品牌等方面標準化研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傳統工藝企業,舉辦傳統工藝的宣傳、培訓、研討和交流合作等活動,建設傳統工藝展示、傳習場所和公共服務平臺。鼓勵非政府機構、社會團體、文化人士等參與傳統工藝推介提升活動,引導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舉辦多類型的傳統工藝體驗及衍生活動,拓寬宣傳推介渠道,擴大社會參與面。
(十三)強化金融服務。探索建立傳統工藝企業無形資產評估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融資發展。鼓勵地方財政通過貼息、補貼、獎勵等政策措施,激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傳統工藝類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開發適合傳統工藝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向中小微傳統工藝企業提供信用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加強對傳統工藝企業的投融資支持和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傳統工藝類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保證保險損失補償機制。調動個人、企業和基金會的力量,為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籌集社會資金。
(十四)強化政策支持。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對符合規定的傳統工藝相關項目以及特色文化產業傳統工藝發展予以支持。加大省級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向傳統工藝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支持傾斜力度。完善傳統工藝集中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各級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國家級、省級傳統工藝大師傳承傳習場地建設。列入四川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傳統工藝企業,符合現行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條件的,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將傳統工藝人才培訓計劃納入鄉鎮工作站培訓項目,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名錄,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支持將傳統工藝展示、傳習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地“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項目庫,加大對傳統工藝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