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曲藝活態傳承的有力舉措
由文化和旅游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于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聯合主辦的全國非遺曲藝周已圓滿結束。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此次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第一次將全國范圍由國務院公布的迄今4批127個曲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所包含的134個曲藝品種匯集起來進行展演,堪稱有史以來我國曲藝界參與曲種數量最多的一次專業聚會。來自全國各地193個國家級曲藝類非遺保護單位的各級傳承人、保護工作者和專家學者齊聚津門,共襄盛舉,通過7天20多臺分類專業觀摩和60多臺170多個節目的下基層惠民巡演,以及4個展覽研討和交流座談,賦予此次活動以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既是藝術的展示,又是學術的交流;既是工作的檢閱,又是成果的共享;是近年曲藝類非遺保護工作面向社會和民眾的一次集中匯報,更是進一步推動曲藝活態傳承的有力舉措。其對于激發曲藝傳承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藝術自豪感,激揚形成曲藝保護的良好社會環境及輿論氛圍,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不但盛況空前,而且意義非凡!
自從全面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10多年來,國家層面對于曲藝的傳承保護,投入逐年增加。中央財政投入各地曲藝保護經費近4億元。地方各級政府也都公布了各自的曲藝保護項目,認定了相應的代表性傳承人,投入了不少的專項資金。全國范圍的曲藝保護工作,因此得以全面加強和整體提升。其他相關的政策措施包括代表性傳承人的遴選認定頻率與公布扶持力度,也在進一步強化和加大。曲藝傳承的整體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作為演員以本色身份采用口頭語言“說唱”敘述的表演藝術門類,曲藝的藝術存在樣態及其價值體現,就是通過從業人員不斷推出優秀節目的創作和表演活動,持續服務于廣大民眾的日常娛樂和精神審美。這使曲藝的傳承與保護,必須要以“演出”的方式“活”在觀眾與聽眾中間;也使得對于曲藝的傳承與保護,必然要以人為核心加以體現。在此次全國非遺曲藝周的參演者中,既有92歲高齡的天津時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毓寶,也有年僅5歲的陜北道情幼兒愛好者,老中青少四代傳承人同臺獻藝、爭輝競技,可謂傳承有序;但也必須看到,觀演的觀眾卻多屬老人,非常值得重視和警醒。這使對于曲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不能僅止于聚焦保護的對象即曲藝本身,也要兼顧生存的土壤包括培育青年觀眾。
同時也要看到,曲藝的節目創演總體上還比較低迷,其中的曲本創作尤其較為滯后。這使得一些曲藝節目的成色特別是思想內容,較難滿足觀眾高水平的欣賞需求。此次全國非遺曲藝周最受歡迎的節目主要還是一些傳統經典的事實說明,新創節目的不足和表演新秀的難見,是曲藝發展的主要短板;曲本創作的乏力和優秀新人的培養,成為扭轉發展頹勢的關鍵。而堅守曲藝本體、保持曲種特色,是傳承發展曲藝的核心。強化方言基礎,張揚“說唱”特質,突出伴奏特點,講求舞臺美化,通過追求理論自覺來堅定文化自信,是繁榮發展曲藝的基礎與前提。 全國非遺曲藝周的巨大成功啟示我們:曲藝的魅力是獨特和無限的,對于曲藝魅力的發掘和張揚,需要通過今后的傳承保護工作不斷延續和加強。只要我們立足現實、放眼未來,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在科學認知和專業把握上狠下功夫,在傳承保護的各種措施上狠抓落實,在完善曲藝的內部倫理即優化業態上統籌協調,在營造適宜曲藝生存發展的社會生態即創造提供客觀條件上更多著力,曲藝的傳承保護工作一定會上新臺階,創造新輝煌。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