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呼吁到國家重視 工業遺產迎來再生時代

2018年01月11日 17:09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     劉佳璇 李璇

  原標題:工業遺產迎來再生時代

  有著工廠生活記憶的人,總會被電影《鋼的琴》中這樣的一幕所觸動:一個落寞的東北鋼廠遍布著工業建設時期留下的廠房,老工人們靜靜站在遠處,看見不再冒煙的煙囪在爆破中倒下。

  現實中,很多老工業區也確實在“賣地、搬遷、拆房、新建”的過程里損毀了大量的工業遺跡遺址。

  實際上,這些遺跡遺址不僅是破敗的建筑,更是保留我國工業建設年代記憶的珍貴文化遺產。值得慶幸的是,在多方呼吁下,越來越多的城市注意到了工業遺產的價值。

  近年來,各地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實踐可謂火熱,不少地方已具備了良好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基礎,形成了較強的示范作用。

  2017年11月,國家旅游局發布了《關于推出10個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的公告》。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鋼的琴》故事原型地鞍山鋼鐵廠等11個工業遺產項目名列其中。

  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全國意義上的工業遺產再生時代已經正式到來,工業遺產轉型為城市公共產品的優化升級,腳步正在加快。

  從民間呼吁到國家重視

  “我國對于工業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利用,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了。”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張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本世紀初,在工業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大量工廠在改革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倒閉后將用地轉賣。適逢城市房地產開發如火如荼,在發展中,舊有工業建筑遺存成為被推土機碾壓的對象。

  對于具有工業傳統的城市來說,市民們往往和工廠有著緊密的情感關系。正如《鋼的琴》中所展示的一樣,一些市民出于情感需要,開始自發呼吁對舊工業建筑的保護,但由于缺乏政府的主導作用,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和利用實踐此時并未形成規模。

  其實,在工業發展起步較早的西方國家,較大規模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已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使工業遺產煥發了新的生機。借鑒于此,一批國內建筑學者、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開始了國內工業遺產的價值挖掘。

  在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歷程中,2006年具有特殊的意義。

  這一年的4月18日,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無錫召開,會議由國家文物局主持,通過了《無錫建議》。這是我國首個倡導工業遺產保護的綱領性文件。同年5月,國家文物局頒布了《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

  自此,工業遺產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并納入后續的文物普查范圍。“工業遺產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張謹說,“近年來,文化傳承的意義已經取得廣泛共識,夯實了相關工作的社會基礎。”

  在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工業遺產329處,其中近現代工業遺產84處。2014年8月,國家文物局下發了《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導則》(征求意見稿),并正在研究編制《文物保護利用規范——工業遺產》。

  張謹表示,不僅是文物部門,國家旅游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國家發改委近年來也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給予了充分關注。

  例如,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3月發布的《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支持范圍,2017年,又在《關于加強分類引導培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動能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做好資源型城市精神文化遺產和工業遺產挖掘、搶救和保護工作,合理利用工業遺存發展文化、旅游等產業。”

  從“負擔”變為“富礦”

  雖然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已經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但時至今日,很多人對工業遺產仍心存疑惑:保留這些落后于時代的舊建筑和機械有什么意義?為什么不利用工業區用地建設新的高樓?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如何處理舊有工業區成了困擾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難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些工業遺存一度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黑洞’。”

  “黑洞”不僅是指舊有建筑空置、地皮閑置導致的資源浪費,張杰解釋道:“‘工廠半社會’,工廠本身就是一個社區,當工廠倒閉之后,整個社區居民失業、社會服務坍塌,周邊業態也陷入了凋零。”

  對于工業城市來說,工廠以往對本地就業和財政貢獻最大,一旦沒落,意味著城市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和社會服務壓力。而大量失業工人的出現,使城市居民整體購買力下降,房地產開發雖可解決一時問題,長期來看,終究會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迎來新一輪資源浪費。

  “無論對工業遺產采取保護、改造還是更新,根本上都要解決城市的問題,從城市發展的思路出發。”張杰說。

  工業遺產對如今城市發展的價值,就是通過合理的再利用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不僅可以提供新的就業空間,其重新承擔的城市功能也是可控的,于是由城市發展的“負擔”轉變為“富礦”。

  “隨著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發展向內涵提質發展的轉變,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不斷深化,城市更新在城市復興理念的引導下,對待工業遺產的態度發生顯著變化。”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學術委員會會長劉伯英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如今,一批工業遺產成為了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筑、優秀近現代建筑,納入了法規保護的范疇,如上海楊樹浦自來水廠、北京焦化廠、南京金陵制造局等。

  武漢、廣州、大慶、黃石等城市還出臺了工業遺產保護的地方法規,調查整理并頒布了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劃定了工業遺產保護區、編制了工業遺產專項保護規劃。

  2012年,重慶印制二廠(以下簡稱“二廠”)整體搬遷。二廠的前身是民國時期中央銀行印鈔廠,曾是重慶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地區的彩印巨頭。

  如今,二廠所在的渝中區仍保存了老廠房,并在原址打造了“TESTBED2貳廠”文創園。文創園以重慶歷史文化為核心,強調保留原有工業遺存、符合現代商業經營,將科技、文化、零售商業、休閑觀光等項目引入其中,已是以創新體驗商業為載體的復合型商、旅、文產業項目。

  “有形”與“無形”共同保護

  2017年5月,“保護工業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民盟界別調研組來到老牌工業城市包頭。調研組得知,包鋼集團一個上世紀50年代的火車頭,在幾年前以40萬元的價格被賣了出去,而這個火車頭如今還常作為工業建設時期的符號出現在電視新聞中。

  “相比文化古跡,我們在工業遺產保護上無論在法律機制和管理體制上都不健全,手段也缺失。”包頭市副市長路智曾對媒體表示,目前要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對工業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而首要措施是制定工業遺產界定和評估標準,摸清底數,建立臺賬。

  早在2011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就呼吁,對工業遺產地的各類不可移動現狀遺存應進行準確勘察、測繪,對各類可移動實體檔案應進行系統的發掘整理,并以文字、圖紙、照片和錄像等形式進行記錄。

  工業遺產記載了工業文明時代,其中不僅包括建筑、交通設施、生產設備等物質遺產,也包括記錄城市歷史文脈、工業精神的非物質遺產,二者的共同保護格外重要。

  以生產工藝為例,不同工業領域的生產工藝流程是工業遺產完整性和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單霽翔認為:“其中的科學技術與人工技藝是重要的遺產資源,一旦失傳不可替代,應詳細記錄并加以傳授。”

  “在工業遺產保護中,社區集體記憶的傳承很重要,小人物個體的歷史記憶也是歷史中重要的組成,與宏觀歷史敘述互相補充見證。”張杰說。

  目前,很多工業遺產在改造中建設了博物館,記錄工廠歷史、生產工藝,保存工廠檔案,同時加入了當事人口述歷史在內的信息。除此之外,綜合對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的記錄成果,建立起完整的記錄檔案加以數字化和網絡展示也納入了工作范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曾說:“對于廣大產業工人和城市民眾而言,高高聳立的廠房和不再轟鳴的機器不是冰冷的鋼鐵和磚石,它承載著幾代人的奉獻和理想,其中的人文精神已賦予工業遺產以活的靈魂。”

  因此,諸多采訪對象都對本刊記者表達了在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精神傳承的重要性,其中的核心就是勞動光榮、艱苦奮斗和愛國精神。

  在德國魯爾區的工業遺產改造中,當地便把傳遞“勞動光榮”思想作為工業旅游的重要一環,讓年輕人在參觀工廠時體驗作為工人參與勞動,體驗勞動樂趣。

  劉伯英認為:“我國目前的社會風尚對于勞動的看法和理解產生了很大偏差,我們雖然保護了工業遺產,但是對于勞動光榮思想的傳承,卻沒有達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在工業遺產改造利用時,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系統而有特色是關鍵

  目前,已經得到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對文化遺產適度合理的開發就是一種保護。而在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工業、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將使工業遺產處于運營和使用狀態,從而“以用促保”。

  北京798文創園的成功,讓不少地方看到了工業遺產改造為文創園的可能。

  一方面,在提升城市內涵和產業調整的背景下,城市對文創產業有所需求;另一方面,閑置的工業用地和廠房為文創園提供了較為理想的物理空間,也給了建筑設計想象空間。

  “工業遺產再利用中選擇哪種業態,肯定是根據城市和社會需求來的。”張謹表示,如今一二線城市對于文化創意業態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在工業遺產再利用的幾種模式中,建立文創園成為了一種主流。上海的1933老場坊、中山的造船廠、杭州土特產倉庫、杭一棉廠房、重慶的坦克倉庫等,都是這類模式的代表。

  但是,同質化競爭也必然隨著此類模式的擴張而到來,形成系統而有特色的工業遺產再利用模式是關鍵。

  張謹認為,位于長安街西延線的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一下簡稱“首鋼園區”)可以視為當前工業遺產改造的優秀樣本。

  在改造規劃中,首鋼園區將北區中部開辟為西十冬奧廣場。通過對西十筒倉、制粉車間、燃氣車間等工業遺存改造,為冬奧組委入駐提供辦公、生活配套等綜合服務。

  同時,北區將呈現4座位于群明湖北側、石景山腳下的冬奧訓練場館,對精煤車間等工業遺存進行改造,建設速滑、花滑及冰壺3座國家隊過渡期訓練館,在精煤車間北側新建1座冰球訓練館。據悉,訓練場館最終會向社會開放,為市民提供服務,成為能夠承接綜合賽事的永久性比賽場館。

  首鋼園區的改造借助了景觀環境優勢和冬奧會的契機,從過去“城市污染源頭”變身為集合工業與體育之美的綠色生態區。

  張謹還表示,如“三線”企業舊址中非常獨特的工業遺產,如何保護利用是一個難題。出于保密的需要,“三線”企業往往建在山野中,但廢棄后則成為當地自然景觀中的“污點”,其難點首先是環境改造。

  如今,利用處于郊野、山水環繞的環境優勢,在新城鎮格局下,將“三線”企業舊址打造為景觀亮點成為了其工業遺址改造的目標。

  四川綿陽九院院部舊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一個案例。作為“三線”軍工企業,上世紀70年代后期,九院從大山深處遷出。2002年,四川民營企業鐵騎力士集團收購了原址用地,將其改造為綠色雞蛋生產基地,又對舊址進行了旅游開發,形成了集綠色養殖、員工培訓和軍工旅游為一體的新園區。

  張謹說,根據本地情況和社區需求,工業遺產可以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公園和體育產業基地或商業綜合體等,“未來模式的創新,仍然在于每個城市積極的創造。”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張晶雪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五月天色婷婷国产精品 | 午夜免费在线视频日韩欧美 | 亚洲第一区久久丁香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播放 | 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