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
如果說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改革開放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那么深圳特區的批復則標志著改革開放行動的落地和探索的開始。曾幾何時,深圳精神成為了全國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深圳速度則創造了時代一日千里的神話。可以說深圳既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又是改革成果的展示區,更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代表作。
深圳的經驗證明: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行動的突破,改革開放永遠是一句空話,中國夢就會成為夢中國。而創新則是引領思想與行動的原動力,是破舊立新改天換地的核武器,是深圳精神的全部內涵。
深圳的偉大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速度與力量,也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現在歷史又翻開了新的篇章,“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實現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這兩個時代命題已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與樣板該怎樣做出自己的回答?
我認為仍然必須從解放思想、創新觀念開始。新概念的提出既要實事求是、 因地制宜,又要與時俱進、引領未來,并同時具有政治與經濟的示范意義和震撼效果。這才是深圳人該干的事!
我思考再三,認為在這個時點上由深圳喊出“文化力”這一時代最強音是最恰當不過的。理由如下:
一是從歷史的角度看。
人類社會大致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經濟時代和高速發展的工業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是以消費地表自然資源為特征,主要是滿足人類最低線的吃飽穿暖的生存需求。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在與自然的斗爭中,人類一直處于劣勢,發展非常緩慢,人群的聚集基本上是圍繞河流、平原和山川進行打漁、守獵、采果和種養。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強,僅靠地表資源已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于是便向地下、向太空、向海洋去獲取資源,加工萃取后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宣告人類已進入工業經濟時代,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但由于發展速度太快,破壞能力太強,地球已不能承受,發展也不可持續,已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所以文化經濟時代就應運而生了。文化經濟是在物質豐富的基礎上,以人類沉淀下來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為動力,在降低物質消耗的前提下,通過提高質量和文化含量來滿足人們對精神需求的偏好。文化經濟的到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現實需要。當前的世界與中國就正處在這一歷史的轉折關頭。深圳如能登高一呼,必定應者云集。
二是從世界的角度看。
以美國為代表的工業經濟強國紛紛轉向發展文化經濟。美國率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并逐漸被世界所接受。美國的文化戰略是其核心戰略,其全球經濟擴張都是以文化滲透為先導的。日本產品進入美國與中國也是文化先行,攻心為上。近年來韓流的盛行無不伴隨文化的擴張。文化已成為一種特殊的推動力、擴張力與轉化力,在左右經濟的發展的同時,還對人們的消費行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文化如此重要,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文化的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舉世無雙。比物質資源我們不占優勢,但比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別人是望塵莫及。說到文化經濟就不得不提話語權與定價權,這是代表國際地位的主導權。沒有話語權無從談文化,沒有定價權如何說經濟。文化力的提出是一件大事,事關文化話語權,我們理應當仁不讓,向世界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用文化力取代軟實力是代表中國文化的覺醒與自信,更是告訴世界,在文化經濟時代中國是當然的主角。海闊天空云是岸,文化登高我為峰!
三是從政治的角度看。
深圳喊出文化力的口號標志著城市發展目標的轉型和思想認識的提升。既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政治表態,又是在新時代發出的繼續領跑的行動宣言。
深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和中國速度的代表,還要爭做轉型升級與動能轉換的表率,要做中國質量與民族品牌的先鋒,更要做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排頭兵。而這一切無不與文化力息息相關,文化力是中國獨特的創造力和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可循環利用并取之不竭的新能源。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三大動力,這三大動力都集中體現在文化的創造力方面,誰抓住了文化力就是拿到了開啟新時代的金鑰匙。深圳是一個既講政治又講經濟的地方,文化力概念就是政治與經濟的高度統一,是時代的最強音。此時不喊,待等何時?
四是從經濟的角度看。
經濟者經世濟民也,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發展階段的不同,側重點也隨之改變。經濟與文化是互相滲透的關系,屬于二元價值容介態。其中文化是靈魂,經濟是載體,體要找魂,魂要附體,有體無魂,行尸走肉,有魂無體,孤魂野鬼。文化要通過經濟來實現價值和傳播,經濟要通過文化來提升品牌與內涵。中國經濟不應只是簡單商品的輸出地,更應是文化經濟化的策源地。中國制造應通過增加文化含量而逐步走出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底端。對深圳經濟而言,正是產業結構轉型,發展動力轉換的大好時機,為文化力代言舍我其誰!
五是從地域的角度看。
任何一個口號的提出都要符合當地實際,否則就是一句空話。從表象看,文化的確離深圳有點遠,不論是歷史積淀,還是當代表現,在中國優于深圳者比比皆是。但我并不這么認為,因為在我眼中,文化是由文和化所構成,文代表的是內容、思想與資源的客觀存在,而化是轉化、變化與教化的具體形式,兩者是可以分離的。如果說五千年的文明史為中國留下了大量文礦的話,只是證明我們做好了文,而化一直是我們的短板。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文有余而化不足。當今文化強國美國恰恰是文不足而化來?,自己文礦不足,轉而來開采你的花木蘭、功夫與熊貓,卻能化出數十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價值和數百億美元的綜合經濟價值。這說明什么?文可不必在我,化能扭轉乾坤!
而化的能力是由創意、科技加金融決定的,就這三要素而言,深圳當仁不讓,自信滿滿。深圳就是要依托自己的優勢,打造化的主戰場。讓全世界的文礦進我的文化發電廠,轉化成源源不斷的文化力,成為支撐新經濟的新動能,成為發現新財富的新大陸,成為引領新生活的新深圳。
總之,你有文我有化,守正出奇看變化;你有市我有場,搭建平臺出氣場。文化代言家家有,文化力代言我為先。文而化之,化成天下!(作者彭中天系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特約專家、文化部“十三五”規劃特聘專家)
查看作者更多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