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VS傳統采編 快與慢間探索發展上上策

2018年01月03日 08:52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李雪昆

  原標題:快與慢間探索發展上上策  

  九寨溝地震時,各家媒體爭相報道,然而,最先發布該消息的是中國地震臺網的一個寫稿機器人,用時25秒;廣元市青川縣發生地震,封面新聞瞬間推送了一篇1200字的新聞報道,還配有6張圖片,該新聞的作者就是機器人“小封”,用時8.09秒……隨著新華社“快筆小新”、《南方都市報》“小南”、封面新聞“小封”等寫稿機器人的投入使用,似乎讓我們感知到了科技給傳媒業帶來的快節奏。而之于瞬間成稿的“快”,我們傳統采編人員的“慢”又有什么價值呢?2018年,我們的傳媒人又該如何定位呢?

  快與慢,看似是一對冤家,各占半壁江山,但其實快慢各有長,把快與慢結合在一起,才是媒體人的上上策。正如在球場上人們常說的“誰控制了速度,誰就控制了整場比賽”。

  快,是一種進步,一種能力,代表著時代的步伐,在快節奏的今天,這是我們媒體人必須的行進方式。但慢是一份沉淀,能夠讓我們感知到報道的深度與溫度。因此,快與慢的結合考驗的是媒體人的智慧。

  機器人寫作等新技術帶來的快節奏,曾經讓媒體人彷徨,但經過2017年的認知與探討,媒體人的定位和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晰。去現場、近距離、采訪盡可能多的人、強調盡可能多的細節……這都是目前人工智能等無法代替的手工活兒。注重人與人面對面采訪的深度報道,以及需要收集大量證據的調查性報道短時間內是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正如李開復在《人工智能》中談及此話題時寫道:“新聞撰稿有簡單和復雜之分。信息報道類的新聞撰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能的新聞寫作工具所取代。但深度評述文章,需要發揮作者的歸納和推理能力,提煉出相對復雜的邏輯結構,設計出最適合主題的表述形式,這些工作根本不用擔心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脅。”

  由此可見,技術的發展在展現優勢的同時也并未規避劣勢,而未來,也更加要求記者的角色不應是簡單的新聞事實記錄者,更應該是社會事實的觀察者、新聞事件的闡釋者、新聞意義的挖掘者,這些都是技術的快所無法達到的。

  人工智能跟記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趨向于分工協作的關系,在人工智能顛覆傳統媒體的同時,更凸顯了人類思考與實踐的重要性。

  之于傳媒業而言,在快與慢中的每次革新都是一次前行。未知總給人不安和恐懼,但不必盲目恐懼,在快與慢中發力,感知快的意義、體會慢的精髓。2018年,當更多變革到來之時,正是新生的開始。而誰能把握快與慢的平衡,誰便是真正的贏家。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亚洲欧美v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七七久久影院 | 在线免費看的H人成动漫 | 亚洲精品在线911 | 日本人成视频免费观看看 | 最新国产极品高清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