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山西省新絳縣蒲劇團的演員在西古村表演蒲劇。(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安希雅 攝)
經過轉企改制,國有文化企業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要真正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下一步還必須深化改革。
這幾天,看著辦公桌上的一堆協議合同,四川省歌舞劇院負責人周建軍卻表露出深深的擔憂:“目前簽訂的多是省內一些地方政府、企業采購的晚會合約。從長遠發展來看,進劇場、面向普通市民才是院團應走的康莊大道。但現在的情況是,全國能夠單靠票房收入維持生存的國有院團并不多,許多仍需要依靠政府和企業提供大量經費補給。成都是一座消費型城市,市民的文化消費能力很強,但就是在這兒,也很難讓人們花上百元門票來看舞蹈演出。這是院團下一步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敝芙ㄜ娬f。
“國有和省級院團有引領文化消費的社會功能,市場不成熟意味著這些院團要一邊培育市場一邊完成轉制過程。對消費市場不活躍可以這樣來解讀:一方面,劇團沒有產出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在娛樂多元化時代,需要逐漸培養、引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彼拇ㄊ∥幕瘡d文化體制改革辦主任石勇說。
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鄒吉祥認為,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 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費大幅提升的階段。去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但我國的人均文化消費水平只有發達國家的1/4,文化市場消費潛力遠未釋放出來。
專家認為,要真正激發出文化市場的活力,就必須深化改革,多策并舉。
首先,要破除政策瓶頸,建立適合市場發展的管理體制。在這個總原則下,政府無疑重任在肩。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文化產業奇跡”的出現,很大程度就是依靠政府出臺一系列措施“保駕護航”。其次,應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內部改革,激發活力。此外,還應推動經營性文化企業的各種“聯姻”。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次敏說:“下一階段,大型文化企業能否進行跨地區、行業兼并重組,是決定文化市場能否有序、快速發展的關鍵!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