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第一”催奮進 珠江潮起再出發——廣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兩會重要講話精神紀實

2019年02月16日 10:21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廣州2月15日電(記者 徐金鵬、葉前、周穎)2014年、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要求廣東“勇于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的廣東,積極實踐“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理念,聞雞起舞,日夜兼程,在新起點上再創新局。 

  盯住市場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 

  回鄉創業的陳振柱,想把父親在惠州市博羅縣創立的鄉村工廠升級成“廣東某某公司”,不用省、市、縣來回跑了。 

  原來,廣東冠省名企業名稱核準登記權限,已下放到縣級市場監管部門。 

  

  商戶在廣州南沙政務服務中心自助辦理商事登記(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自揚 攝   

  從就近在銀行網點領取營業執照到人臉識別電子簽名、機器人自動發放營業執照,再到微信小程序實現“當老板”,從“五證合一”到“十五證合一”……廣東商事登記越發便利。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商事登記等營商環境的改善便是企業最需要的。 

  企業“生起來”容易了,更要“長起來”容易。曾幾何時,行政審批“九九八十一難”是企業的切膚之痛。 

  受益于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改革,中山萬遠新藥研發公司投資近3億元的項目從拿地到開工僅用8個月,審批時間比改革前縮減一半以上。 

  改革釋放活力。全國1億戶市場主體中,廣東占比約九分之一,有各類市場主體1100萬戶,每千人擁有企業43戶;在全國28家世界500強民營企業中,廣東上榜8家。 

  重金引才,提供便捷停居留服務,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職稱壁壘,為高校科技成果進入市場“松綁”,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研發后補助讓企業愿意重金砸科研……一種“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創新生態不斷厚植。 

  “這些做法就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巡視員李惠武說。 

  咬定創新奔向經濟體系現代化 

  春節前夕,記者走進位于廣州開發區的邁普再生醫學科技公司展廳內,驚嘆于紙張一樣薄的人工硬腦膜、個性化顱面頜骨修補模型。 

  

  

  袁玉宇介紹邁普再生醫學科技公司最新研發的產品(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自揚 攝 

  80后海歸袁玉宇創辦的這家企業已成為植入類醫療器械領域的全球新秀。2018年,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他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進產業創新和人才發展的建議。 

  “我們正踐行總書記的要求,讓科技創新成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袁玉宇說。 

  

  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公司研發的3D打印個性化定制產品——定制式隱形正畸矯治器(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自揚 攝  

  邁普再生醫學是廣東現代產業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 

  

  這是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公司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半月板模型(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自揚 攝  

  2018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9.73萬億元,連續30年居全國第一。 

  不僅“顏值”高,“氣質”也越來越好。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達56.4%和31.5%。廣東省工信廳廳長涂高坤說,今年廣東將探索制造業“畝均效應”綜合評價體系,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創建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能量”不斷釋放。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3萬家,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72.5%和68%,區域創新能力蟬聯全國第一。 

  瞄準灣區加速全面開放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在不久前舉行的廣東省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成為高頻詞。 

  

  這是通車后的港珠澳大橋(2018年10月2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港珠澳大橋通車百日時,珠海公路口岸累計驗放出入境旅客超過410萬人次,經“一橋一鐵”出入境香港的訪港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 

  伴隨著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和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運營,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大提速,新的機遇激蕩人心。 

  

  這是通車后的港珠澳大橋(2018年10月2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大灣區互聯互通仍在加速。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等一批基礎設施正緊鑼密鼓推進。 

  “習總書記說綱舉目張。現在廣東全省牢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帶動全省各方面各領域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協會長肖勝方說。 

  “更寬廣視野、更高目標要求”的粵港澳合作也在不斷推進。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介紹,廣東正在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包括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創新園區、橫琴澳門科技創新園區等。根據計劃,第一階段打基礎,第二階段基本形成三地規則對接,第三階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這是廣州南沙海港集裝箱碼頭(2018年10月3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吳魯 攝  

  醞釀多時、舉世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臺,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加速起航。 

  緊抓融合催化共建共治共享 

  “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加快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令作為廣東千萬外來工一員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飾有限公司客服部總監米雪梅倍受鼓舞。 

  在米雪梅工作生活的中山市,非戶籍人口接近一半。中山幾年前就開始探索建立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在實施入戶入讀公辦學校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將公租房住房保障、參保醫療保險等納入公共服務范圍。 

  如今,像米雪梅一樣,當地有2.75萬名外來人員獲得積分入戶資格,9.1萬多名外來人員子女獲得積分入讀公辦學校資格。 

  不只是公共服務,通過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這是廣州增城區下圍村村前的清水湖(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自揚 攝  

  走進廣州增城區下圍村,村前的清水湖碧波蕩漾,湖岸綠道蜿蜒、花木成蔭。曾幾何時,這里不僅環境差,治理問題也紛擾許久,是遠近聞名的“問題村”。 

  在區、鎮黨委的支持下,2014年以來,村中事務要通過村民代表大會來商議。每個人最少有8分鐘的發言時間,每一次的表決議題和內容,都提前通過村政務微信平臺推送給每一個村民,整個議事過程實時直播。 

  大事小情都商量著辦,讓一個村落實現了由“亂”到“治”的轉身。 

  “這些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帶領,用群眾習慣的方式來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基層治理痼疾迎刃而解。”曾在此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冼潤霞說。 

  踏著春天的腳步,廣東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充滿斗志,南粵大地熱流奔涌,擂響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時代征鼓。 

(責任編輯:何欣)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视频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欲求不满 | 日韩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日本国产三 | 色妞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а∨天堂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