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述評]向農產品市場化改革要“效率”

2017年02月08日 07:07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劉 慧

  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成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這一系列改革有利于逐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農產品價格機制有效影響資源配置,真正形成農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的供求關系。

  深化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是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實現優質優價的動力所在。從2014年以來,我國逐步推進農產品市場化改革,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目前已取得積極成效。去年全國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000萬畝,其中東北地區減少2300萬畝,玉米“一糧獨大”局面正在改變。改革還有利于調動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積極性,目前東北地區糧食加工貿易企業已經成為糧食收購的主力軍,有利于緩解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減輕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壓力。

  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價格下跌,將會影響農民種植收益。所以,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防止農民收入出現大幅度下降。2016年,國家在推進玉米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加大對東北地區玉米生產者的補貼力度,中央財政對東北產區第一批玉米生產者補貼達到300億元,每畝補貼150元左右,第二批補貼達到90億元。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確保不發生大面積“賣糧難”。針對多元市場主體收購資金不足的問題,要探索形成市場化收購資金保障的長效機制,確保有錢收糧。針對北糧南運中存在的運力不足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成立了糧食調運協調機制,鐵路部門在加大東北運力調度傾斜的基礎上,優先保證東北玉米外運。目前東北地區鐵路日裝車量增加到3000車,確保有車運糧。

  隨著市場收購主體日趨多元化,更多糧源將由政府的糧庫轉到社會主體手中、轉到市場上,糧食宏觀調控需要逐步由直接調控,轉向以政策引導為主的間接調控,調控難度加大。因此,要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優化中央儲備糧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要強化國家對中央與地方兩級儲備的統籌調度,充分發揮政策性職能作用;要嚴格政策性糧食監督管理,確保儲存安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相關評論:

    [中央一號文件述評]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動力"

(責任編輯:劉江)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在线免费国产精品 | 日本真人作爱视频免费大全 | 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看视频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首页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