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中國對外開放進入“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發展階段。中國開放發展的大環境,總體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風險和挑戰也前所未有。著眼當前形勢和未來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探索實踐,提高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自覺性和能力,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以下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開放發展”話題的部分精彩話語摘編。
“將順應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2015年11月2日,習近平會見基辛格等中美“二軌”高層對話美方代表時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堅持開放發展,順應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相信“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將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高水平上持續發展。這將為中美挖掘合作潛力、拓展合作空間提供更多機遇。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也是今后推動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
2015年9月24日,習近平在華盛頓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中美元首會晤時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也是今后推動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外國企業今后在華投資興業,將會有更為開放、寬松、透明的環境。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的戰略選擇,是我們基于對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所得出的結論。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
2015年9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他說,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加快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等方面先試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我們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時說,我們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全面闡述中國對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政策,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其作為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習近平說,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2013年4月8日,習近平在同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時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他說,過去10年,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商業環境更加開放和規范。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的大門將繼續對各國投資者開放,希望外國的大門也對中國投資者進一步敞開。
“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
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工作,他強調,黨的十八大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深化改革開放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團結奮斗。(中國經濟網記者何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