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始終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把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穩定地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2012年2月16日習近平在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上致辭時表示
解讀: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糧穩天下安。糧食不是簡單的商品,它是物價穩定、市場穩定、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也是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的重要基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再多的錢也沒用。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糧食安全該不是問題了吧?
從需求角度看,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糧食需求還會剛性增長。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將新增3億城鎮人口,加上居民食物消費水平提高和農產品工業用途的拓展,有專家測算,我國2030年糧食總需求將達到6.45億噸。
從供應角度看,繼續增產的難度日趨顯現。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加劇,種糧效益長期偏低,“誰來種田”的問題日益凸顯。加之災害多發高發,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新技術儲備不足,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任重道遠。
眼下,我國糧食生產的資源約束趨緊,耕地面積每年平均減少1000多萬畝,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問題沒有根本改善。為保增產,我國糧食生產過度消耗水土資源、過度依賴化肥,耕地質量下降、耕地水資源短缺問題愈加突出,少數地方開始出現重金屬污染。綜合供需兩方面因素,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糧食供求將處于緊平衡狀態。因此,糧食安全的弦一刻也松不得。
新時期,我們必須平衡好糧食生產和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更多考慮可持續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通過完善經營體系提高單產、實現增產,只有這樣,才能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紅線”,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強調
解讀:科技助力,讓農業從傳統走向現代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應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
二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農業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必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繼續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爭在農業重大領域、前沿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技推廣投入,不斷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三要持續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建設現代農業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保護。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期,既要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又要考慮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為此需要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比如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土地出讓收益和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
四要加強農民培訓。建設現代農業,要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和培訓體系,著力全面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素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
——2013年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解讀:變“扶窮”為“扶智”,建樹“源頭治貧”的理念
沒有貧困地區的加快發展,就不能如期實現全國的全面小康;沒有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就無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解開貧困枷鎖,彰顯發展活力,歸根到底靠的是內生動力。要使地方穩定地走上致富之路,還需要建樹“源頭治貧”的理念。
搭橋修路蓋新房,基建式扶貧見效快是快,但是沒有產業的支撐,就沒有根基。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稟賦差,難以吸引產業落戶。但自然條件和稟賦不是發展的唯一因素,譬如寧夏中衛在沙漠上建起萬畝瓜園,硒砂瓜以獨特口味贏得消費者,說明產業與市場有效對接,就能引來投資,就可創造就業,就會拉動消費。
“源頭治貧”在方法上應是變“扶窮”為“扶智”。對于個人來說,人窮窮一時,智窮窮一世;對于地方來說,勞動力素質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智力支持,個人難改貧窮命運;沒有人力資源支撐,產業發展不會開花結果。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適應農村勞動力狀況和資源配置新變化新趨勢,適應建設現代農業新要求,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大批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著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經營農業有錢賺,讓農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向小康,吸引一部分有文化的青壯年留在農村、從事農業。
“源頭治貧”在機制上應是變“等靠”為“自強”。“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打造一個強有力的黨支部、村委會,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窮不生根,富無天生。“源頭治貧”,徹底脫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2013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表示
解讀:農民有體面 小康才全面
盡管鄉土中國正在經歷千年未有之變局,但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我們強調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國情,農村就是這一基本國情的最大實際;我們說還有1.28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絕大部分就在農村。這就是為什么中央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的原因所在。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過這句生動而深刻的話,就是希望全黨同志懂得“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這個道理。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不能掉隊;在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進程中,不能沒有7億農民的夢想構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就意味著,有了紅火的產業、美麗的家園、越來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項權益的切實保障,對農民來說,才有了“體面”,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斷生長夢想、收獲幸福。
今天,惟有拉長農業的短腿,補足農村的短板,著眼全國發展大局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長遠問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使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我們整個大局才有保障,各項工作才會比較主動。
網友熱議:
@中國三農周雙文:沒有農業的市場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更不會有真正的城鎮化。解決農村發展的本質問題不僅是靠投入補貼,還要靠發展農業產業,產業興農!
@幸福沒那么簡單M: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貧在先,富在后。村子富裕了,才能走到小康道路上,邁向城鎮化。
@陳里: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就是因為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還有許多生活貧困的人。城市發展了,不要忘記農村的發展。
@昂望東方:糧食安全關系千家萬戶子孫后代健康,關系國家民族未來!
@真誠平等正覺念佛:要把更多一點的投資放在農業、農村,助力農業現代化,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讓農民有更多的選擇。當現代農民與進城打工者收入差不多時,中國這盤棋就下活了。(中國經濟網 馬璐)
相關新聞:習近平談改革:沖破思想觀念障礙 突破利益固化藩籬
習近平“新常態”表述 “新”在哪里?“常”在何處?
習近平提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打開“筑夢空間”
習近平談市場經濟:市場決定性作用基礎上完善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