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六次全體會議經過投票表決,決定李克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這位57歲的經濟學博士,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七位總理。
當多數國人對這位中國經濟巨輪的新任掌舵人充滿期待之時,熟知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專家學者,卻對未來的航程不無憂慮。展望世界,美國財政懸崖的陰云仍未散去;歐洲依然深陷于主權債務危機之中;全球經濟復蘇的腳步乏力,不確定因素仍在累積。回首中國,前30年過度依賴投資、出口拉動的高增長發展勢頭,也放慢了腳步。按照國際標準,2012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6100美元,正面臨著學界所稱的“中等收入陷阱”。歷史表明,自二戰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曾在這一發展階段陷入了經濟增長回落和長期停滯,能成功跨越這一“陷阱”的國家和地區少之又少。
國內外眾多觀察家普遍認為,處于急速轉型期的中國已經走到一個緊要的歷史關口:只有走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之路,才能實現包容性增長。而接下來的十年,對中國成功轉身、占得國際先機,至為關鍵。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新任總理,李克強自始至終有一種清醒的歷史自覺。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剛剛閉幕6天,這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二號人物,便在國務院主持改革座談會。他一句膾炙人口的話——“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迅速傳遍中國,成為年內“最鼓舞人心的金句”。
正是在這次座談會上,李克強語重心長地告誡參會者:“改革只能往前走,沒有退路……拒絕改革的人可能不會犯錯誤,但要承擔歷史責任!
“‘十二五’規劃是現代中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分水嶺”
梳理李克強過往的從政經歷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總以前瞻創新思維和堅定意志掌控方向,且勇于開拓進取的領導者。
如果仔細研讀一番由他親自主持、歷時兩年編制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從那些枯燥的數字、指標、論述中,無疑可以品讀出他對中國經濟實現轉型的決心和勇氣。這份發展藍圖蘊含著他未來幾年的施政方向。
這份勾劃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共計16篇62章的藍圖,開篇即用一章“指導思想”,著重論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強調這“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的轉變”,“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一位參與規劃編制過程的官員稱,這份綱要自始至終貫穿著李克強的一個主旨思想:中國必須轉型發展。
這種“轉型發展”除了強調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要求從出口和投資拉動、資源依賴、勞動力密集的粗放型增長,轉向擴大內需、環境友好、創新驅動的新型發展模式。綱要還首次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的目標,以此約束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傾向。
更重要的是,綱要前所未有地要求在未來幾年的發展中要構筑一張保障民生的基本“安全網”,明確政府應該給民眾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在規劃綱要已經為這種“基本公共服務”列出范圍、重點和硬性指標的基礎上,李克強又指示,要單獨編制一個《“十二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專項規劃》。目前,這一規劃已正式發布。
在這張發展藍圖正式公布后,2011年4月,摩根士坦利發布由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撰寫的報告,開篇就說:“歷史將判定,‘十二五’規劃是現代中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分水嶺。”
在這位經濟學家看來,上世紀70年代末的“五五”規劃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90年代中期的“九五”規劃開啟了以國企改革為特征的產權變革,而這一次的五年規劃,如果能夠成功得以實施,“中國將迎來與過去30多年截然不同的增長模式”;這不僅是中國的好消息,也是亞洲乃至世界的福音。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評價說,“十二五”規劃將“攸關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敗”,“如果得到有效的實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在改變經濟增長模式、調控全球經濟的過程中,中國將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
(責任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