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進口是調劑余缺、優化供給、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平衡貿易關系的重要途徑,但也存在風險。低價糧大量進口會壓低糧價,擠壓國內市場,損害糧食產業,危及糧食安全。
近兩年,在國內糧食高位增產情況下,糧食進口量仍保持較高水平,貿易與生產失衡,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弱勢運行,影響農民種糧收益和糧食生產,損害糧食產業安全。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好農民利益。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糧食進口量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國內外糧價倒掛是根本原因。糧食進口是調劑余缺、優化供給、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平衡貿易關系的重要途徑,但也存在風險。低價糧大量進口會壓低糧價,擠壓國內市場,損害糧食產業,危及糧食安全。例如,在低價大豆、高粱沖擊下,我國很多傳統種植區被動調整種植結構,縮減大豆、高粱種植面積。糧油加工企業過度依賴進口,可能會導致糧油加工產業與國內農業生產脫節,產業鏈斷裂,上下游產業失衡,影響整個產業鏈穩定。一旦國內糧食生產體系受到嚴重破壞,想要重新恢復將面臨巨大困難。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對于穩定國內糧價、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應通過配額管理、技術手段等措施控制糧食進口節奏規模,做到能不進則不進、能少進則少進、能緩進則緩進,降低對國內市場沖擊。當前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中國餐桌與全球糧倉深度綁定,維護產業安全關鍵不在于簡單的“減少進口”,而在于構建“進口而不依賴、開放而不失控”的新型關系,通過政策調控、市場優化、技術升級和國際合作有效應對,實現糧食生產與進口的良性互補,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糧食走私會擾亂糧食價格,對國內糧食市場破壞性極大。國內外價差大是走私原動力。在云南某邊境市場,走私大米以“免稅邊民互市”名義洗白,價格比正規渠道低很多。一些糧油加工企業使用走私糧食做原料,成本會大幅降低。糧食走私還會架空糧食配額管理制度,使宏觀調控政策效力衰減。應嚴厲打擊農產品走私等違法行為,通過加強監管、優化政策、利用技術和推動國際合作,有效打擊糧食走私,維護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和安全。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破壞生態安全,還會威脅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草地貪夜蛾、沙漠蝗等外來物種入侵,能夠迅速蔓延并造成大面積農作物損失,對糧食生產破壞性極大。一些進口小麥攜帶小麥矮腥黑穗病菌,一旦隨進口小麥傳入我國并蔓延開來,將會造成小麥大面積減產。應加強口岸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防止外來入侵物種威脅糧食安全。
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產業預警體系面臨信息碎片化、監測滯后性、分析淺表化等問題,導致無法實現數據共享、預警滯后,很難識別供應鏈深層風險,難以做到從田間到餐桌全程預警。例如,低價糧進口沖擊市場的預警滯后,會給農民造成巨大損失;企業若不能及時獲得國際糧價上漲信號,會增加采購成本。應利用衛星遙感、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賦能,推動農產品產業損害預警體系升級,提高價格預測準確率,量化產業損害風險評估,自動生成應對方案,及時送達預警信息。這會推動糧食產業治理從被動應對變為主動預防,將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從經驗決策變為數據驅動,提升政策科學性;從政府主導變為多元共治,構建全社會參與的預警網絡。
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我國糧食產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建設精準、智能、高效的農產品產業損害預警體系,就是為守護糧食產業安全打造最強盾牌。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