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產糧大省”到“產業強省”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承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也面臨著經濟發展的現實壓力。如何平衡糧食安全責任與經濟發展需求,是糧食大省必須解答的時代課題。
糧食大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但也失去了很多發展經濟的機會,影響了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增收。新的一年,面對人口增長、消費升級、資源環境約束等多重挑戰,糧食大省不能止步于“天下糧倉”的定位,應積極發展生態養殖,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全力打造糧食產業發展新高地,實現從“產糧大省”向“產業強省”的跨越,通過發展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業,為經濟發展開辟新路徑。
積極發展種養一體化的生態養殖,是糧食大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向,在確保糧食產量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從經濟效益看,生態養殖通過畜禽過腹轉化,將糧食和秸稈轉化為肉蛋奶等高附加值產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從生態效益看,畜禽糞污經過處理后還田利用,可以有效減少養殖污染,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耕地質量。目前,生態養殖推廣還面臨著養殖設施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糞污處理成本高、市場風險大等各種問題,需要政策支持、科技支撐和市場引導協同發力,推動糧食大省向養殖大省轉型,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糧食大省單純依靠糧食生產和生態養殖難以支撐起地方經濟的發展,工業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破解“高產窮縣”困境的關鍵路徑。應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把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經濟效益倍增、農民收入水漲船高。“糧頭食尾”,就是構建從糧食種植到食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把糧食變成高附加值的食品。“畜頭肉尾”,就是構建從畜禽養殖到肉制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把糧食轉化為肉蛋奶,再通過深加工,把初級農產品變成高附加值的肉制品,帶動飼料加工、獸藥生產、冷鏈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稗r頭工尾”,就是構建從農業生產到工業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把農產品變成工業原料,再通過深加工,生產出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實現從農業到工業的華麗轉變。
從“產糧大省”到“產業強省”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應從城鄉融合發展的高度,合理規劃城鄉發展空間,優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業,把更多產業鏈留在農村。推動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向縣域下沉,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改善農村交通、水利、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為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增加種糧農民收入,激發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
城鄉共同繁榮是糧食大省發展的最終目標,應通過產業帶動、就業促進、服務共享,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構建起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