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四駕馬車”報道格局 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

2023年07月28日 21:15   來源:新聞戰線   

  摘要

  經濟日報以問題為導向、以“三貼近”為路徑,形成了地方調研、產業調研、企業調研、熱點話題調研相結合的“四駕馬車”報道格局,一批統籌“學”“用”“效”的深度報道,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現實解釋力、實踐引領力、理論說服力,推動了高質量發展。

  “四駕馬車”報道格局 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

  ——經濟日報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輿論動力的實踐與思考

  鄭慶東

  “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是2023年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賀信中提出的深厚期許,為我們提供了做好經濟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如何宣傳闡釋好習近平經濟思想?如何引導輿論、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廓清誤區?如何回答好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歷史之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輿論動力?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近年來,經濟日報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三貼近”為方法路徑,形成了“四駕馬車”報道格局,錘煉了調研之功,為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本領構筑了堅實基石。

  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邏輯指導調查研究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一門大學問,既告訴我們經濟發展問題“怎么看”,也告訴我們改革開放創新“怎么干”,具有鮮明實踐特征和問題導向意識。

  怎樣才算學深悟透、融會貫通?關鍵要體現在真抓實干、化解實踐難題、開創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上。在“學”中“用”,才能把科學的思想理論和經濟主張轉化為務實的方針政策;在“用”中見“效”,才能深化認識、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一張需要天天發聲、時時發言的中央黨報、經濟大報,更要把調查研究作為第一課、必修課。近年來,經濟日報牢固樹立“打造學習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高地”的主責主業主角意識,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組織開展調研工作,逐步形成了地方調研、產業調研、企業調研、熱點話題調研的“四駕馬車”。一批來自基層一線、反映客觀實際、統籌“學”“用”“效”的深度報道,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現實解釋力、實踐引領力、理論說服力,增強了經濟領域以習近平經濟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堅定性。

  自2021年年初開始,經濟日報提出“調研興報”的工作重點,精心組織、精準發力深度調研。地方調研,以“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為主題穩步推進;企業調研,以“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記”為主題如火如荼展開;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重點追蹤煤炭、耕地、種子、大豆等習近平總書記特別牽掛、反復過問的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熱點話題深度調研,深入解析中央經濟工作重大部署和經濟領域熱點話題。“四駕馬車”并駕奮進,階段性成果明顯,社會反響越來越大。

  經濟日報深度調研報道的突出特征,就是一刻也不偏離習近平經濟思想這條鮮明主線、一刻也不偏離貫徹新發展理念這條發展壯大必由之路、一刻也不偏離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目前已刊發各類深度調研報道,如《柳州驚奇》《亦莊探新》等地方調研32組128篇,《煤炭問題調查》《耕地問題調查》等產業調研12篇,《濰柴七問》《臻至破危》等企業調研14篇,《五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度探析》《深度探析“中國式現代化”》等熱點話題調研22篇。

  這些長篇、系列、深度調研成果,以多種形式刊發在報網端微各平臺,有文有圖,有聲有影,全景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員干部群眾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創新創業創造的重大突破,城市鄉村、各行各業以昂揚的面貌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調研成果接續推出后,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同志和地方主要負責人批示,在社會各界引發熱烈反響,實現累計近60億次的全網傳播量,有的調研報道單篇瀏覽突破5億次。產業調研中的《煤炭問題調查》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耕地問題調查》得到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相關部委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推出改革舉措,發揮了新聞輿論工作應有的建言資政、促進發展作用。

  調查研究,是學習理論、領悟理論的過程;解決問題,是應用理論、檢驗理論的過程。不斷“學”、反復“用”,既能提高理論水平和學習自覺性,也能提高大家對調研工作的自覺性。經濟日報把深度調研報道作為堅持問題導向、體現實事求是、促進學用結合的有力抓手,要求采編人員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地方,深蹲企業,深調行業,用心真聽、真看、真感受、真調研,真實反映基層情況。短則一周,多則十幾日,不搞清真實情況不罷休,不弄懂實際問題不動筆。這樣做,既能深挖重大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就,也能發現高質量發展中的困難障礙、卡點瓶頸,進而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找到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金鑰匙”,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本領。

  引導預期,凝聚高質量發展合力

  面對全球化遭遇頂風逆流、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復雜的現狀,引導傳遞穩健前行的“中國預期”,是經濟日報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首要工作。

  社會預期能影響投資和消費,進而影響經濟走勢。預期不穩,不僅會對發展的亮點、動能、潛力視而不見,還會出現急躁心理和惶恐悲觀情緒,疊加高度信息化的時代背景,很容易傳播開來,造成風險集聚,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挑戰。如何引導輿論?關鍵在于方法,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答案:“經濟工作有自身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輿論引導不能說空話、說假話、說外行話,否則會適得其反,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是成績就是成績,是問題就是問題,承認問題并分析清楚、提出解決思路是市場利好,遮遮掩掩反而欲蓋彌彰。”

  既要把握本質、主流和趨勢,也要準確研判社會心理,深度分析、主動發聲、澄清是非,以“時度效”作為輿論引導工作的標尺。2022年5月26日,經濟日報一版刊發編輯部文章《全面辯證看待當前經濟形勢》。當時,中國經濟受疫情影響,下行壓力陡增,國內外消極悲觀情緒滋生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堅定信心、看清大勢顯得尤為重要。這篇6000多字的重磅文章,站位高、分量重,觀形取勢,論證嚴謹,事實數據都從調研中得來,針對性強、觀點鮮明,不回避矛盾、不淡化問題,以“挑戰中顯現韌性——‘穩字當頭’的分量——‘穩中求進’的支撐”為邏輯結構,層層遞進鋪展開來,引導大家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經濟,可謂應時應景,水到渠成。

  因文章內容的特殊性、重要性,廣受關注也成為必然。該文由新華社轉發,人民日報等中央和地方500多家媒體全文刊發,各新媒體平臺均在顯著位置予以轉載。據統計,文章總閱讀量3.65億,經濟日報與中經網微信雙賬號當日閱讀量均突破10萬+,登上要聞熱搜榜,今日頭條彈窗推送,騰訊財經頭條推薦。經濟日報海外賬號中,臉書傳播量148.8萬,圖片墻傳播量150萬。從社會影響看,這篇文章有力引導了輿論,為穩經濟大盤、促經濟增長發揮了壓艙石作用,體現了經濟日報的政治站位和大局觀。

  總結經驗,樹立高質量發展標桿

  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升華。體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必須堅持及時總結經驗,做錯了能夠“吃一塹長一智”,做對了就是“打一仗進一步”,從而發揚優點、糾正錯誤、解決問題、深化認識。

  總結經驗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要有材料,真材實料,不能缺東少西、虛假差錯;二是要有工具,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進行思辨和研究;三是要有加工本領,將豐富多樣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打磨改造。這些都要從調查研究中來。體現在經濟新聞報道中,就是踏踏實實踐行“四力”:遵循實踐規律練“腳力”,遵循認識規律練“眼力”,遵循思辨規律練“腦力”,遵循傳播規律練“筆力”。

  以深度調研“四駕馬車”中最先起步的“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為例。經濟日報編委會對各調研組提出明確要求:采訪必須接地氣,稿件必須冒熱氣;既宣傳好成就,也不回避問題;讓各種身份人物暢抒胸臆,讓各地基層工作真實可感。目前刊發的這些報道,生動反映各地區、各領域如何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攻堅克難,如何把理論武裝轉化為開拓創新的能力本領,如何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取得成效。

  這些報道用心策劃、用情采訪、用力打磨,精品意識貫穿始終,對重大問題、重大現象、重大趨勢的分析和判斷都有獨到之處,在某個領域、某個范疇、某種實踐上樹立了高質量發展標桿。比如《佛山典型》《順德再造》,報道制造業大市如何推動創新發展、堅定守護壯大實體經濟這個命脈;《贛州示范》,報道革命老區如何以高質量示范發展贏得新時代的榮光;《威武祁連》,報道曾經飽受污染之困的西部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進行的探索及成效;《阿佤新歌》報道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在脫貧攻堅的歷史變遷中寫就一部生動的人類社會發展史……

  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成就,使人們對習近平經濟思想彰顯的實踐偉力有了更直觀印象,對其科學真理性、強大生命力有了更深刻認識。祁連山下農民貨車上掛著“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的紅色橫幅,珠三角制造業企業排除疫情干擾奮力發展實體經濟、廠房前車流如潮的火熱場景,云南阿佤人民的生活從“地無三尺平,出門石旮旯,水從天上來”躍遷到民居綠樹掩映、村莊干凈整潔、庭院鳥語花香……深度調研就是深度學習,既印證黨的創新理論發揮的重大實踐指導作用,也讓我們切身感受“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實現了“學以致用、以用促學”。

  正本清源,廓清高質量發展輿論環境

  新聞輿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具有迅速、廣泛而深刻的導向作用。一條新聞、一則評論,可以啟迪奮發激勵進取,也可能混淆視聽渙散人心,甚至淪為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的工具。新聞輿論工作處于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亮劍”是對黨報講政治的重大考驗,正本清源是經濟日報必須擔當的責任。

  近幾年來,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到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再到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都體現了黨中央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動力基礎的戰略安排,在得到民眾衷心擁護的同時,卻也不乏一些有意無意的誤讀甚至懷疑、曲解的錯誤聲音。例如把共同富裕理解為“同等同步同時”富裕,把“三次分配”說成“殺富濟貧”,把資本要么視為“萬惡之源”要么認作“法力無邊”,把“兩個毫不動搖”歪曲為“新公私合營”“私營經濟應該離場了”……

  對于種種奇談怪論,經濟日報都及時開展調查研究,用翔實資料和扎實數據,予以有理、有據、有力駁斥。如《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兼談破除對“三次分配”的認識誤區》,明確先富幫后富、回報社會自覺自愿原則;頭版連續刊發評論員文章《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深入解讀資本“中性”特征,論述如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臻至破危》《正泰正青春》《追光者》等“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記”,把一批致力創新創造的優秀民營企業生動、全面、多彩地展現給讀者,反映中國企業困難面前不低頭、危機面前走新路的勵志實踐和驕人業績,反映各級政府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明確態度和務實舉措。

  經常有一些突如其來的事件掀動輿情風波,考驗中央級黨報的專業素質和傳播力、影響力。2021年11月2日上午,各大媒體、網絡平臺和賬號密集推送“鼓勵家庭儲存一定數量生活必需品”,引發網民各種猜測和輿情。中午12時許,經濟日報在各新媒體平臺推出快評《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跑口記者以新聞敏感和經驗積累,撰寫了這篇429字的短文,在經濟日報微信閱讀量50萬+,抖音快手賬號播放量逾3200萬,新浪微博閱讀量超2.4億,180多家媒體參與話題轉發討論,同時在看人數超1億,總閱讀量達3.8億。

  經濟日報這場短平快的輿論引導戰大獲全勝,很快平息了負面輿情和搶購風潮。文章獲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是該屆獲獎評論中篇幅最短小的一篇,但其沉甸甸的分量,顯示出經濟日報已經建立起一整套快速反應機制,包括輿情監測、信息研判、任務分配、產品制作、內容推送、效果反饋等環節,充分發揮報社各平臺力量協同開展工作。

  建言資政,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

  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心系“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回應“民之所盼”,關心“一枝一葉”,服務“國之大者”,廣泛凝聚人心和力量,既是黨的期許,也是人民期待。這就要求我們在調查研究中增強問題意識,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充分發揮資政建言作用,為高質量發展補齊短板。

  近兩年來,經濟日報“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擦亮問題導向標簽,刊發的《煤炭問題調查》《耕地問題調查》《種子問題調查》《大豆問題調查》等產業調研12篇,引發重大反響。以《煤炭問題調查》為例。2021年下半年,我國部分地區拉閘限電,這一現象多年少有。經濟日報編委會調度采訪組,持續對電荒成因開展調研,確立了煤炭短缺是主要原因后,先后深入華能、中煤等主要能源企業了解煤炭產能供應情況,列席參加國家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會議,多次與煤炭領域專家學者交流溝通。報道在回應“拉閘限電”的同時,客觀理性分析煤炭產銷方面的問題,深入闡述“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的觀點,對“運動式減碳”等錯誤做法進行了及時糾偏,并就構建新型能源系統提出了建議。該文在經濟日報2021年12月13日一版刊發后引發強烈反響,“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全文轉發,當天登上今日頭條熱搜榜第一名。全網點擊量超過1.2億次,微信公眾號創下多個10萬+,讀者轉發、留言參與互動踴躍。這個調研報道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有力引導了社會輿論,穩定了市場預期,提振了發展信心,為我國能源穩價保供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牽掛于心。針對耕地數量減少、局部質量變差的現實問題,經濟日報調研組克服疫情期間種種困難,對如何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展開歷時3個月的調查。到農業農村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等部委走訪了解耕地情況,與多位土地領域專家學者采訪溝通,到多個糧食產區進行調研。

  2022年2月14日,報道在經濟日報一版頭條刊發《耕地問題調查》,不僅客觀描述我國耕地現狀,理性分析耕地保護痛點難點,還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措施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相關部門迅速落實批示精神,多次召開聯席會議,推動將“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推動有關部門聯合提請國務院審議耕地保護法(草案),推動落實“按位置下達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推動壓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文章提出的“保護耕地不能只算經濟賬”觀點,受到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也引發社會各方面廣泛關注,200多家主流媒體全文轉發,讀者積極轉發、留言。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攝像頭的時代,碎片化閱讀肢解事物全貌,短視頻快感弱化思想深度。傳統媒體尤其是中央級媒體,不必徒嘆“病樹前頭萬木春”,而是要充分看到自己“好大一棵樹”的優勢,利用資源厚度、調研深度,發揮好應有的建言資政作用。而這,恰恰是自媒體所不可替代的。

  警醒警示,守護高質量發展之路

  對黨報工作者而言,要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時代同頻共振,及時發聲,明辨是非,澄清謬誤,在社會思潮多元、訴求水漲船高、利益沖突加劇、矛盾化解兩難中,不斷提升發現問題、設置議題、引導輿論的能力。

  經濟日報從2020年8月23日在一版開設“經濟論壇”專欄,刊發“金觀平”署名文章,至2023年6月30日,共刊發550余篇,其中2022年刊發255篇。這個專欄集全社采編力量精心打造,采取“賽馬不相馬”的方式,敞開大門,唯能者上。一系列有站位、有銳氣、有分量,高舉高打、論述精準的評論文章,受到業內外廣泛關注和好評,多個話題引發網絡熱議,成為經濟日報評論言論的“金字招牌”。

  這個招牌之所以越來越亮,在于其專注于經濟熱點、難點、焦點,搶占第一落點,以專業記者深刻、獨到的思考,在關鍵節點敢發聲、會發聲、快發聲,對與高質量發展背道而馳的做法毫不猶豫地舉旗亮劍,有效引導輿論走向。《觀察中國經濟不能只看一時》《中國不可能重新大上煤電》《謹防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打破隱性地方保護主義》《上市公司切忌貪大求快》《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精準拆彈”》……一篇篇評論價值導向正確、觀點立論鮮明、論證翔實有力、警示作用彰顯,專欄風格日益定型,體現出較高的政治站位和全局視野,也成為觀察國內經濟政策走勢的一個重要陣地。目前專欄影響力越來越大,產出近百條微信10萬+稿件,《規范發展才有平臺經濟更好未來》《適度超前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文章閱讀量均超千萬次;多個相關話題引發熱議,登上微博熱搜,話題#中國不可能重新大上煤電#累計閱讀3.2億次。“經濟日報金觀平是誰”,已成為輿論場上被津津樂道的“解密文章”。

  經濟日報“頭條熱評”融媒體專欄也在快速成長。它定位“移動優先”,基于各內容平臺熱點大數據策劃選題,用“小切口”體現“大關切”,用“網感”解鎖流量密碼,用理性觀點匯聚共識。欄目文章對全網熱點實時響應,通過全媒體矩陣分發,力爭第一時間先聲奪人。《美聯儲加息“跟不跟”?我國貨幣政策有自己的節奏》《理性看待前4個月外貿增速回落》等,關鍵時刻激濁揚清、正面引導輿論;《存取款新政下月實行對個人存取款便利程度影響很小》《莫把脫口秀當投資指南》等民生指南,釋疑解惑、定爭止紛,獲得網民積極反響。欄目評論尊重傳播規律,不斷適應新的表達空間,降低了經濟話題閱讀門檻,多數熱評登上各類商業平臺熱點榜,被評價為“輿論場的理性聲音,熱榜中的定海神針”。對熱點政策類的解讀評論獲得相關部委充分肯定,認為經濟日報熱評起到正視聽、安民心、穩大局的作用。

  寫入歷史的輝煌成績,無不源于照亮時代的思想光芒。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通向復興夢想,廣闊未來等待著新的書寫。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是經濟日報做好主題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的行動指南。我們將繼續以中央黨報、經濟大報的政治站位,砥礪初心使命,勇立時代潮頭,展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塑造的時代新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系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責任編輯:王炬鵬)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四駕馬車”報道格局 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

2023-07-28 21:15 來源:新聞戰線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一二三区在线视频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网址 | 中文AV高清不卡在线 |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中文字幕乱码女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老女aV人在线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