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有哪些趨勢?又該如何順應這些趨勢重點發力?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受訪者供圖)
推進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融合創新,是當今世界產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和重要發展方向。在技術變革,尤其是數字技術發展的驅動下,通過不同產業、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的融合,促進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產生大量新產業功能、新產業形態、新產業組織方式以及新商業模式。
黃群慧認為,推進一個大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整體產業向高端化、信息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這既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包括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斷提高,通過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來提供經濟新的增長引擎。”
制造業在產業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我國制造業企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遇到一些難點問題。“從要素的角度來講,人才是目前很重要的制約因素。我們培養的很多數字化人才不懂制造業,而搞制造業的人才,又不懂數字化的軟件、程序設計。”黃群慧指出,在融合人才儲備方面,還需要大力去推進。
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現代化產業鏈
“當今全球經濟競爭,已經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競爭,而是步入了產業鏈競爭時代。”黃群慧說。
當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重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保證產業體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產業鏈必須具有很強的韌性。
圍繞著提高我國產業鏈韌性,黃群慧建議,從要素、企業、產業和生態層面入手。一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實現高端芯片、操作系統、新材料、重大裝備核心技術的率先突破。二是加快培育鏈主企業和關鍵節點控制企業,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企業主導產業鏈,大量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掌控產業鏈關鍵節點。三是制定實施有效的產業鏈政策,提高鏈主企業和關鍵節點企業的備份能力,提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調配套能力,降低全鏈條的交易成本。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優化產業鏈生態,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產業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大批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先進制造業45個國家級集群產值突破20萬億元。目前我國已建設18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占全部國家級創新中心數量的70%,擁有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1700余家,培育創建170多家單項冠軍企業,22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黃群慧看來,我國產業在集群化發展方面,無論是集群數量還是集群質量都還不夠。“許多產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形成合理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和產業生態,還缺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還十分缺乏,支撐我國數字經濟大發展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也亟待培育。”
未來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該如何把握政策著力點?黃群慧認為,應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產業集群發展要與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城市群發展戰略相協同,形成以群促城、以城興群、群城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建立完善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例如探索建立區域間產業集群要素有效流動的體制機制,推進區域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