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將怎樣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闊步前進?近日,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廣東省省長王偉中。
記者:去年以來,中央多次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是如何擔起責任的?
王偉中:剛剛過去的2022年,受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影響,廣東經濟發展遇到多年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關于“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頂壓前行、積極主動作為,以超常決心、超常措施攻堅克難,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左右。突出抓好三個方面:
一是強化政策供給。全面落實國家穩增長33條、19項接續政策,及時出臺實施我省兩批214項穩經濟具體舉措,結合實際密集出臺“重大項目10條”“專項債9條”“促消費9條和16條”“穩外貿11條和4條”“穩工業32條及增量政策”“促進服務業恢復發展47條”“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5條”“金融支持實體經濟25條”“預制菜10條”等系列政策,推動政策靠前發力、工作提速加力,全省工業、消費、外貿保持穩定增長,城鎮新增就業132萬人、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10萬人就業任務。
二是強化助企紓困。全面落實國家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全年退稅減稅緩稅降費4656億元、力度歷年最大。深入開展重點企業服務活動,“一鏈一策”“一企一策”幫助重點企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等解決堵點卡點痛點問題,推動各類企業堅定信心、穩定發展。組織舉辦超百場“粵貿全國”“粵貿全球”經貿活動,支持企業通過包機、代參展方式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截至去年底,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633.9萬戶,全年凈增超100萬戶,充分顯示了廣東經濟的強大韌性。
三是強化項目建設。打破常規、創新機制,率先建立重大項目并聯審批機制和駐京工作組,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突出抓好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國家新批我省支撐性電源建設規模2300萬千瓦、新增專項債4322億元,爭取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1150億元、帶動項目273個、總投資1.8萬億元。去年,廣汽20萬輛新能源汽車、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等項目順利建成,總投資600多億元的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總投資100億歐元的巴斯夫一體化基地、總投資均超500億元的深江高鐵、獅子洋通道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為廣東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
記者:廣東省強調要突出制造業當家,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廣東將如何下好制造業發展這盤大棋?
王偉中: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全省規上工業企業達6.7萬家、居全國第一,預計去年規上工業增加值達3.9萬億元左右。新時代新征程,省委明確提出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我們將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重點抓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一是提升當家產業優勢。大力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提質壯大現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推動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成為新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億元級的新興產業集群,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搶占制高點,推動家居家電、紡織服裝、食品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提升當家企業優勢。目前我省有8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67家。我們將建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打造“鏈主”企業引領、單項冠軍攻堅、“專精特新”企業筑基的世界一流企業群。
三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聚焦我省產業發展方向,以“鏈長+鏈主制”為抓手,制定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1+N”政策措施。加快補齊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全力抓好工業投資,推進巴斯夫一體化基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殼牌三期乙烯等重大項目建設,依托龍頭企業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今年我省將支持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技改,推動7000家以上企業“小升規”,加快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
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項目關鍵是抓招商引資。去年,我們聯合港澳成功舉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項目853個、投資總額2.5萬億元,取得非常熱烈的反響。我們將構建大招商工作格局,統籌推進內外資一體化全產業鏈招商,推動“一把手”帶頭招商,積極開展駐點招商、靶向招商、鏈主招商、以商引商,謀劃招引一批新的百億元級、百億美元級大項目。建設一批引領型產業集聚區、支撐型產業園區和“萬畝千億”大平臺,支持高新區、經開區、產業轉移園等打造符合產業生態的2.0、3.0升級版園區,高質量升級改造村鎮工業集聚區,讓高水平平臺成為引育企業的“金梧桐”。
記者:創新驅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在創新發展上廣東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毫無疑問,創新支撐起了廣東制造,廣東是如何做的?
王偉中:近年來,我們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平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預計2022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26%,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全國第一。
一是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入軌”運行,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質運行,華南國家植物園、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掛牌成立,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鵬城云腦Ⅲ等獲批立項。
二是大力推進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啟動實施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將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加快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多元長期穩定投入機制。實施新一輪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進“廣東強芯”工程、核心軟件攻關工程,優化項目形成機制,在5G、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問題。
三是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完善孵化育成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全省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首位,科技企業孵化器1111家、眾創空間1076家、均居全國第一。
四是培育壯大科技企業。強化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6.9萬家、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2022年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65萬家、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充分發揮深交所創業板作用,加快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全省創投機構近3年投資額超過6000億元,銀行投放科技信貸余額超5000億元。
五是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新引進培養一批杰出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全省研發人員數量達130萬人、穩居全國首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891萬人和631萬人。 (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