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引才聚才筑牢復興之基

2022年10月06日 06:15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李 丹

  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我國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我國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

  不斷完善頂層設計

  人才是強國之本、興邦之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民族復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戰略高度,堅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核心位置,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持續釋放加強人才工作的強烈信號。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黨的十九大強調,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作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將建成“人才強國”確立為2035年遠景目標……

  一次次重要會議,都將人才作為重要議題深入研究;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人才工作始終被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是時隔11年后,黨中央召開的又一次人才工作會議。會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

  當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2.2億人,比2012年增加了1億人。如何為這些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去年,山東省農科院一場“破四唯”的職稱評審,讓50多歲的花生專家崔鳳高直呼“沒想到”。以前由于學歷原因,大專畢業的他無法晉升正高級職稱。這次打動評委順利晉升的主要原因,是他長期扎根基層生產一線,服務“三農”作出突出貢獻,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人才評價機制,已成為當前人才工作的共識。“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中國科協推動臨床案例成果納入代表作類型在職稱評價中試點應用,還探索了在人才評價中創新評價機制、評價方法,以大數據等手段輔助科學評價等新舉措。

  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在2018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

  為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使科技治理機制更加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我國首次組建國家科技咨詢委員會,建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重構科技計劃體系,解決科技資源配置封閉分散的問題,建設國家實驗室,啟動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擴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強化。

  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是科技創新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10年來,國家下大力氣打破制約創新創造的繁文縟節,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切實給科研人員松綁減負。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中國空間站首次載人飛行,“九章二號”“祖沖之二號”雙雙問世,“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投入商業運行,“中國天眼”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中國“人造太陽”創億度百秒世界紀錄……正是由于人才活力不斷增強,才使得科技創新捷報頻傳。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12位。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我國自主培養的科技大師“圈粉”無數年輕人。堅持全方位培養和引進用好人才,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國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力資源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需充分發揮高校主陣地作用。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布局,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量身定制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配備一流師資和學術環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截至2020年,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突破1000萬人,自主培養頂尖人才不斷涌現。

  如今,青年人才已成為基礎領域的有生力量。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為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為52.5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2歲和2.6歲,超過60%的完成人為年齡不足45歲的青年才俊。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經成為基礎研究隊伍的生力軍。

  政策激勵解后顧之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事業積極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養用好人才。

  從高端領軍人才,到技能人才、鄉土人才;從自然科學人才,到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文藝人才;從本土培養人才,到海外引進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堅持“高端引領、整體開發”,各類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齊頭并進,人才隊伍、人才結構日益完善。不同職業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展所長,成為社會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廣袤田野上扎根,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貧先鋒”、鄉村振興一線的生力軍。

  伴隨著新時代“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出爐,越來越多港澳青年人才來到內地興業創業。

  2019年,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在工資待遇、職稱晉升、人才使用、創業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一攬子政策,讓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去年2月,《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出臺,提出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一整套政策體系……

  一批批面向艱苦偏遠地區、面向基層一線的人才項目碩果累累。黨的十八大以來,已累計選派2596名博士服務團成員到西部地區服務,培養2791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組織54.6萬名教師、醫生、科技人員、社會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各類人才奔赴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服務。

  不僅有本土人才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發光發熱,10年來,我國人才對外開放的大門也越開越大。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增設“人才簽證”(R簽)類別,面向國家急需緊缺的外國高層次人才和專門人才發放。2017年,全面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實行外國人分類管理,建立健全統一、權威、高效的外國人才管理體制。截至目前,全國累計發放外國人工作許可超過70萬份。2019年,國家移民管理局在全國范圍內推廣12條移民與出入境便利政策,擴大外國人才申請永久居留、長期簽證和居留許可的對象范圍……人才往來更加便利。

  人才來了,工作得有平臺、生活得有保障。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紛紛制定出臺具體措施,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江蘇建設“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以“一站式”服務打造歸國人才首站。上海、廣東、湖南等地實施“人才投”“人才貸”等專屬金融服務,扶持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杭州出臺“人才生態37條”,福州打造留學人員創業園……后顧之憂減少了,人才回國、來華創業干事勁頭更足了。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八成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李 丹)

(責任編輯:王炬鵬)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引才聚才筑牢復興之基

2022-10-06 06:15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日本亚洲高清中文不卡专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 一本一本久久α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 亚洲se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