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科創合肥

2022年09月13日 05:24   來源:經濟日報   

  坐擁江淮,環抱巢湖。70年前,還是小縣城的合肥,因其“居皖之中”而成為安徽省會所在地。多年來,基礎差、底子薄、體量小,在外界眼里,合肥一度缺少存在感。

  思變求新,篤行致遠。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主要創新指標穩居省會城市第一方陣,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世界區域創新集群百強、國家創新型城市10強。科技創新爆發出巨大生產力,“十三五”期間,合肥GDP連跨5個千億元臺階,2020年,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進入全國城市經濟20強,2021年再進一位。今年上半年,合肥GDP增長2.9%,增速與寧波并列居長三角8個萬億元城市首位。1月份至7月份,合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出口增速均居長三角8個萬億元城市首位。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說,合肥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合肥城市一角。王世保攝

  科創之都 厚積薄發

  在合肥科學島上,中國“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運行1056秒,創造了世界紀錄。

  這是2021年我國十大科技重大突破之一。在這十大重大突破中,除“人造太陽”外,“量子”U盤使光的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量子計算機“九章2.0”和“祖沖之2.0”問世,凱勒幾何核心猜想被證明等,均創造了世界紀錄。這些成果都誕生在合肥。2020年9月,英國《自然》雜志發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排名,合肥躋身20強,評語是“非一線城市,有著一流的科研”。

  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看,合肥依靠創新彎道超車,是有深厚文化基因的。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合肥,城區僅有5萬人口、5平方公里。這個從小城鎮發展起來的全國移民城市,更具有包容的氣度。

  1969年,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研究為主的中國科技大學準備從北京外遷,與多個城市洽談未果。最終是合肥張開了雙臂,中國科大于1970年初遷至合肥。正因為包容創新的環境,吸引了大量科研院所落戶合肥。目前,合肥擁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省部級科研院所近200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逾20萬人,智力資源在全國同類城市名列前茅。多年來形成的原始創新隊伍,成為合肥推進創新發展的寶貴財富。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強調,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合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正是深刻認識并踐行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放在了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

  10年來,合肥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由4%增至14.2%,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長到3.52%,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6.4倍,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8.8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4.4件增長至45.4件,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5.8件。

  現在,合肥是全國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擁有首批國家實驗室,是全國大科學裝置最多的城市之一。如今的合肥,平均每天誕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戶,每周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戶,每月新增上市企業1戶,每年凈增市場主體20余萬戶。

  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地處中部的合肥所具有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人們曾笑言,合肥在地域上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但現在卻成了合肥一大優勢。這里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沿海的腹地,內地的前沿。“在以前大進大出的外向型經濟中,沿海城市有優勢,但在新發展格局下,中部城市離消費人群更近,物流成本更低。”合肥市委常委、秘書長單虎說,高鐵發揮了重要拉動作用,現在合肥有米字形高鐵線路,未來還將成為高鐵樞紐,將大大促進人員及各類資源的流動。

  從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在城市化中前期,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經濟發展迅速,到城市化中后期,產業結構則出現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的態勢。

  合肥把握這一趨勢,順應產業變革規律和國家戰略方向,使科技、產業和資本融合推動產業迭代。“三者的打通融合產生了奇妙的反應,原本經濟基礎薄弱的合肥,抓住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合肥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徐斌說。

  一場蓄勢已久的創新風潮,大大改變了合肥的經濟格局。

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王世保攝

  創新有道 轉化有方

  合肥既注重原始創新,在高精尖領域破解技術“卡脖子”難題,又依靠科學裝置“沿途下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有效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創新產業之間聯接的機制。

  (一)緊盯前沿,原始創新打頭陣

  在合肥西北的蜀山湖,有一座小島,花木蔥蘢、清新幽靜。它就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地——科學島。

  這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以可控核聚變裝置為代表,10多座科學裝置矗立于此,且均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目前這里已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實驗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有等離子體所、智能所、強磁場中心等研究單元,以及30多個重點實驗室。

  依托科學島,合肥規劃了約20平方公里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這些造價不菲的“國之重器”為前沿科學研究提供了強力支撐,對開拓研究領域、推動前沿突破至關重要。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要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力度。

  緊盯前沿、謀劃布局。按照規劃,合肥以國家實驗室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創新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近年來,合肥規劃的12個大科學裝置,已經有3個問世、2個在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黨委書記黃晨光說,這些大科學裝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能顯著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科研話語權。

  科學島見證著合肥持續探索前沿科技的決心與雄心,也為未來新的產業革命積蓄能量。在研發端,“國字號”交叉研究平臺加速布局,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已投入運營,醫算中心、物質中心、地空中心等科教基礎設施正加快建設。在應用端,合肥與大院大所大學共建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全方位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科學島上開展的很多研究,都在聚焦原始創新、基礎創新,探尋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

  科學島煥發出的活力,引發了合肥原始創新的一輪輪熱潮。

  (二)關注需求,產學研融合共進

  在緊抓原始創新的同時,合肥一批衍生技術和成果加速落地。2021年10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所發現了一種新型抑制劑,有望破解部分白血病患者治療中的耐藥難題。這些成果,依托的正是科學島上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從建造至今,這一裝置已累計運行超過50萬個機時,為近3000項課題、2000篇論文提供了實驗條件。近日,該裝置的混合磁體產生了45.2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刷新了同類型磁體保持了23年的世界紀錄,成為全球范圍內可支持科學研究的最高穩態磁場。

  “實驗室的每一小步,都是穩定治療效果的一大步。”藥學團隊帶頭人劉青松告訴記者,在穩態強磁場環境下,涉及生命科學的多項交叉研究正在穩步推進,生命醫學團隊已在科學島上開發了針對急/慢性白血病、非小細胞肺癌、慢阻肺等疾病的20多個小分子抑制劑候選藥物。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群眾新需求,讓創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總書記的話讓我們堅定了信心,明確了方向!”劉青松說,有重大科學裝置的積累做依托,瞄準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科技創新既可“上接天線”,還能澤被百姓。

  走進合肥離子醫學中心,記者看到,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已完成性能檢測和整機調試,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質子治療是國際先進的新型放療技術,無痛、無創,患者只需躺在治療室內,接受質子射線照射,即可精準“狙擊”癌細胞。

  “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我們自主研發了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公司總經理陳永華說,以前國內質子治療設備大多從國外引進,費用不菲。面對國內癌癥患者的迫切需求,科學家們開始思考,能不能通過自主研發降低患者成本?

  2016年,陳永華帶領團隊開始研制先進超導質子國產化治療裝置。去年3月,研制獲得成功,設備占地更小、成本更低。投入使用后,患者治療費用有望減少一半。“實踐再次證明,核心技術要自主研發,等不來、買不來。市場有需求,科學家有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就要兩者結合。”陳永華說。

  大科學裝置為合肥創新發展開啟了新境界。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研制出全球最緊湊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依托穩態強磁場裝置,研發出國內首個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藥;依托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實現“大口徑高閾值光柵”產業化,為我國高端激光器、光刻機等設備提供核心器件……合肥一批尖端科技落地開花。

  (三)目標導向,推動成果有效轉化

  全球首臺智能無線腔鏡,“天問一號”環繞器探測雷達……在安徽創新館,深藏于實驗室的成果集中展現在公眾面前,科技的強大力量令人震撼。

  除集中展示創新產品以外,不少科研人員和企業代表也是安徽創新館的常客。放眼望去,一樓展廳大屏幕上,正滾動播放著企業的技術需求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說,展覽展示只是創新館的部分功能,創新館更是一個平臺,為企業需求和科研成果牽線搭橋。

  近日,一場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發布會在創新館舉行。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11個重點產業需求集中發榜,涉及325項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發榜總金額高達7.98億元。一位企業家說,這樣的方式讓企業少走彎路、科學研究找到應用場景,一舉兩得、多方共贏。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參觀安徽創新館時強調,要進一步夯實創新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牢記殷殷囑托,安徽創新館圍繞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應用。合肥市科技局局長范進說,創新館成為成果轉化主場,本身也是創新,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痛點和堵點。在科研人員眼里,這里就是科技成果大市場;在企業家眼里,這里又是永不落幕的“科交會”。

  安徽創新館開館3年來,已累計舉辦科技成果轉化活動220多場,發布科技成果260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金額超400億元,培養持證技術經紀人850多名,服務企業近萬家。

  在合肥,創新館的做法只是一個縮影。合肥出臺了科技創新條例,成立了市委科創委,設立了合肥科技創新日。科技部門還組建了成果轉化工作專班,常態化對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庫,與大院大所大學共建35個協同創新平臺,全面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合肥的科技創新,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前有大科學裝置,后有衍生成果落地;既聚焦原始創新,又注重成果轉化。創新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在思考,怎樣才能使科研和生產對接更順暢、讓科技成果轉化更高效。

  集聚要素 久久為功

  合肥在聚焦引領性創新的同時,密切關注各要素之間的合作、協同、補位。創新因子有效匯聚,創新生態加速成型。

  (一)引人、留人、成就人

  創新從來不是易事。要攻堅克難,要久久為功,有時還要想新轍、出奇招。雖擁有科教優勢,但面臨周邊城市的競爭,面對日趨激烈技術迭代,合肥的創新難免遇到眾多難題與瓶頸。

  多年前,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留學海外比例很高。那時,合肥雖手捧中科大金字招牌,但尚未成為創新創業者眼中的高地,選擇留在合肥的中科大畢業生寥寥無幾。甚至合肥工業大學等本土高校畢業生,也不把留在合肥當首選。

  要創新,先要突破人才困境。當年合肥依靠誠意留下中科大,如今怎樣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做科研更看重科研伙伴、科學裝置、工作氛圍等基礎條件。”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主任張欣坦言,10年前,她被合肥的一流裝置和科研氛圍打動,和同為科學家的丈夫來到科學島。一同前來的,還有一批他們在哈佛大學的博士同學,當時曾引起了不小震動。科學家們為何選擇合肥?有人總結,合肥能建好科學島,勝在不急于求成;能引來高端人才,勝在出實招、求實效。

  在科大訊飛合肥總部,人來人往的都是年輕人。“我們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一位員工說,今年高校畢業生招聘結束,平均年齡又要減兩歲。

  在合肥各類創新企業中,“90后”漸成主力。一些手握高新技術的創業者,已成長為企業研發負責人甚至CEO。東超科技公司創始人韓東成、范超,這兩位在中科大讀書時的上下鋪兄弟,成功研發了可交互式空中成像技術的創新產品,在疫情中訂單迎來爆發式增長。

  針對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級人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合肥開啟“6311工程”;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重點產業,合肥推出產業人才政策“7條”;圍繞高校新畢業生求職創業的難點痛點,合肥實施高校畢業生“9條”……各類措施的密集出臺,讓合肥人才結構悄然生變。

  2019年7月,合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首次發布的《合肥市人力資源發展狀況白皮書》顯示,在所有投遞到合肥市范圍的求職者當中,除了本市戶籍人口,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上海、南京、北京,均為省外城市。合肥,讓越來越多的外省份人才走進來、本土人才留下來。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科技大學時指出,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么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

  養人,恰是合肥能夠留住人才、有效創新的根本。科學家從海外趕來,畢業生愿意留下來,創業者慕名而來。這些四面八方到來的人才,為合肥積攢著創新的后勁。短短幾年間,曾經缺資源、少名氣的合肥煥然一新。

  數據最有說服力:2021年,合肥新增就業參保超40萬人,其中大學生25.9萬人;今年前8個月,合肥新增就業參保26.8萬人,其中大學生17.1萬人、占比63.7%。“十三五”期間,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集群分別聚集人才2.4萬人、2.5萬人、4.5萬人,為合肥產業“新地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的合肥,依托“國之重器”集聚全球科學家近2000名,以各種形式在合肥創新創業的兩院院士138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52人。創新策源地的活力不斷累積、持續釋放。

  (二)投早、投小、投長遠

  科技創新要真刀真槍地干,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那么,錢從哪里來?

  以往一些地方投資,不少是以國資平臺自有資金或土地投資入股,并給予財政補貼等支持,這種做法可能使地方政府財政赤字擴大。

  僅靠財政資金和國有資本力量有限,合肥的做法是,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同頻共振,探索“科創+產業+資本”發展路徑。

  “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干事。”合肥市國資委主任張毅說,合肥靈活運用基金,實現了“四兩撥千斤”。今年初,合肥市政府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引導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各類專項基金,支持合肥科技創新發展。

  國有資本領投,社會資本跟投。2022年6月10日,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隔膜研發項目落地合肥,總投資60億元,由政府引導母基金參股的海通國家中小基金引進,海通國家中小基金出資6000萬元,其中政府引導母基金出資900萬元。也就是說,政府引導母基金用900萬元撬動了60億元的項目。

  “不再像過去那樣撒胡椒面,專項基金擁有信息優勢,可以敏銳捕捉到前沿新興項目,能夠集中力量花小錢辦大事。”合肥市財政局局長黃永強說。

  目前,合肥已形成以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為代表,總規模超過1800億元的“基金叢林”,采用基金+產業、基金+基地、基金+項目等方式,為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資本、科技與產業之間的“藩籬”一步步被打破。在合肥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廳,雙曲面屏手機、波浪狀電子書……各式各樣的顯示屏呈任意彎曲、折疊拉伸之態,令人嘆為觀止。

  “這主要歸功于第6代全柔AMOLED生產線。”維信諾公司黨委書記唐偉說,為搶占新型顯示競爭優勢,2020年維信諾謀劃籌建第6代全柔AMOLED。在缺少啟動資金的關口,合肥芯屏產業投資基金領銜出資60億元,社會資金跟投,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各類屏體2800萬片,大大提升了我國顯示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國資領投,不是與民爭利,不參與市場充分競爭的項目,只做社會資本不愿意干、地方經濟發展急需干的事。”合肥市投資促進局局長吳文利說,合肥相繼成立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肥興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三大平臺各有側重,或聚焦前沿性、開拓性技術突破,或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或穩定支持重點產業,合力扶持合肥科技創新、產業發展。

  合肥市各縣區也相繼建立了產業投資基金。合肥蜀山區政府引導基金已對外參股了6只基金,參股基金總規模169億元,已對轄區內的20多家優質企業實施返投。合肥廬陽區依托廬陽科創集團平臺嫁接社會資本,參與或組建的基金已包含長三角數字基金、合肥數字產業投資基金、廬陽天使基金等在內的12只基金,總規模突破50億元。

  緊緊圍繞創新主線,10年來,合肥國有資本累計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投入資金超過1400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超4300億元。在政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將更多資源投向創新。

  科大國盾量子技術公司總裁應勇說,從2019年至2021年,公司年研發投入從6000多萬元逐步增加到9000多萬元,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接近50%。公司為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提供核心設備,推出了可以對接量子通信衛星的小型化衛星地面站等產品。

  (三)扶弱、培新、送一程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需建立高效的協同創新平臺。孵化器作為科技成果的“催化劑”、促進轉化的“助推器”、產業發展的“加速器”,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合肥多措并舉,加快孵化器建設發展,通過孵化器“扶弱、培新、送一程”做大創新產業。

  合肥率先在全國取消申請建設孵化器運營單位設立年限,按照“達標即準”的原則,最大限度鼓勵各類社會主體興建、運營孵化器,完善從團隊到企業再到產業的一體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在合肥高新區,探索建立了“瞪羚培育—瞪羚—潛在獨角獸—獨角獸”梯度培育體系,逐漸孵化出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發展潛力大的初創型雛鷹企業和具有行業帶動性、平臺孵化功能的龍頭企業。

  合肥高新區工委辦副主任王邦春說,在高新區,有些企業已經很有名氣,比如科大訊飛、科大國盾、四創電子、華米科技、陽光電源等,也因此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光伏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集群。

  一個從大科學裝置啟程、經過科研院所和前沿學科交叉研究及成果轉化平臺、再到創新型企業為路徑的創新體系,在合肥日漸成型。

  創新引領 厚植產業

  一批引領性強、帶動作用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合肥穩定增長、后發趕超堅實的底氣,合肥高質量發展后勁十足。

  “十三五”期間,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3.9%,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高達92.9%。“十四五”開局更呈蓬勃之勢: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8.3%,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4.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6%,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名。科創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一)新興產業蓬勃生長

  6月30日,比亞迪合肥基地整車下線。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說:“比亞迪其他企業投產沒有這么快的。”項目從簽約到開工,用時42天;從開工到整車下線,用時僅10個月。

  只有創新驅動才有這樣的速度。合肥人認識到,科技和產業,如同左右腳,一只腳邁出去,另一只腳也得跟上去,才能穩步向前。他們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無中生有、小題大做,打造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近年來,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勢發展,目前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超過300家,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等全產業鏈。越來越多“合肥造”新能源汽車奔跑在大江南北:6月22日,大眾安徽白車身順利下線;今年9月份,蔚來新車將交付……德國大眾汽車集團也將中國首個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測試場建在了合肥,成為大眾汽車全球研發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發的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應用物聯網技術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供水管網泄漏等突發險情7000多起,成為城市安全的科技“哨兵”。目前,合肥市已構建了城市生命線安全產業研發、制造、工程、運營、服務的完整產業鏈條。

  核心科技攻堅克難,為合肥高質量發展添底氣、增動力。“過去人們買一臺大屏幕液晶電視要上萬元,現在幾千元就可以,液晶屏實現國產化是價格下降主要原因。”合肥市委常委袁飛說,合肥作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產業基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液晶顯示器依賴進口,“缺芯少屏”制約著行業發展。

  為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合肥鎖定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領域進行攻關,先后建成三條 TFT—LCD量產線、一條打印OLED試驗線、一條硅基OLED小尺寸線,闖出一條顯示產業快速發展之路。如今,合肥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已占到全球總量的10%,中國企業徹底告別“缺屏之痛”。

  科創與產業同頻共振,推動合肥產業不斷進階。走進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車間,只見吊掛式天車來回穿梭,機械臂翻飛運作……公司業務副總經理周義亮說,晶合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企業,月產能已達10萬片,不僅填補了中國大陸驅動芯片制造空白,液晶面板驅動芯片代工的市場占有率更是躍居全球第一。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說,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

  總書記的期待,讓合肥堅定了產業發展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抓住,傳統優勢產業也不能丟。惠而浦、海爾、格力等一批現代化企業陸續落地合肥,當地傳統家電業搭上智能化、數字化的順風車,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等“四大件”產量連續11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夯基壘臺,積厚成勢。如今合肥有16條產業鏈相互嵌套,協同發展,迸發出澎湃之力。“芯屏汽合”“急終生智”成為現象級產業地標,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3個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語音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獲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目前,合肥擁有37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由2012年的9.4%升至2021年的31.9%,平均每年提升2個百分點,居全國城市第一方陣。

  (二)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因科技而興、因創新而進,科創已成為合肥最大標識,激發了當地企業自主創新的強大動力。越來越多合肥企業站在時代風口,超前謀劃一批未來項目,勇闖無人區。

  合肥的云飛路,被人們稱為“量子大道”,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球首顆微納量子衛星、全球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等,均誕生在這條街上。國儀量子、國盾量子、本源量子等40余家企業扎根于此,共同放飛“量子夢想”。

  “量子精密測量儀器是打開微觀世界的一把鑰匙。”10多年前,還在中科大少年班就讀的賀羽,參加一場報告會時,被導師講述的購買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卻被“卡脖子”的經歷震動。自此,賀羽心中種下了自主創新的種子。

  有核心技術才有未來。2016年,24歲的賀羽創立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等技術和高端科學儀器的研發和產業化。多年深耕,如今公司多項技術突破國際封鎖,自主研發的我國首款商用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將市場價格拉低30%。“我們立志成為量子技術應用及科學儀器行業的全球領導者。”賀羽信心滿滿。

  科技競爭,比拼的不僅是爆發力,更是遠見和耐力。合肥企業進軍量子信息、城市安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領域,并不是追求現階段的經濟回報,更希望能取得技術進步,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凡事預則立,一批前瞻性企業在合肥漸次生長。作為人工智能的先行者,科大訊飛致力于構建更加開放的產業生態,引領合肥在人工智能領域占位搶先。“截至今年6月底,訊飛開放平臺已開放496項AI產品及能力,聚集超過343萬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超過151.7萬。”科大訊飛品牌市場部總經理吳駿華說。以科大訊飛為中心,合肥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AI重要產業基地“中國聲谷”,入駐企業超千家、營業收入超千億元,一個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已在合肥崛起。

  合肥的產業布局遠不止于此,他們還把目光瞄向了深空。去年下半年以來,合肥用超常規舉措,推進包括地理信息在內的空天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集聚了中科星圖、航天宏圖、銀河航天、天儀研究院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

  同時,各個產業之間相互促進影響,甚至融合。當物聯網遇上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自動避障的智能網聯汽車開始奔跑在合肥街頭;當集成電路攜手新型顯示器,全球每售出8臺電腦就有1臺“合肥造”;當人工智能擁抱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新零售機器人等智能裝備走進工廠、走入商場……

  (三)建設良好創新生態

  創新可無中生有、可兼收并蓄、可博采眾長。合肥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聚豐富科創資源,塑造良好科創生態,奮力打造全球科創新樞紐。以創新為主線,不斷夯實基礎、勇攀高峰,合肥探尋到了摘掉后進標簽、實現彎道超車的密碼。

  依靠科創,合肥已成創新創業沃土。2012年以來,合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615戶增至4578戶、增長6.4倍,今年有望突破6000戶。全市共有境內上市企業73家,居省會城市第6位,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16家,與成都并列省會城市第2位。

  借力科創,合肥置身全新坐標系。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旁聽生”到“插班生”,再飛身躍進“正式生”,奮力當好“上進生”,爭當搶當“優等生”。合肥全面“入長”:G60科創走廊延長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蓬勃生長,軌道交通加速匯融,一體化公共服務提質升級……

  投身科創,合肥錘煉出一批了解企業、懂得科技的領導干部。在投資方面,合肥練就出一支懂產業、通政策、會干事的“合肥投資戰隊”。“這個城市真的懂技術、懂產業。”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李曉飛說,去年2月份,公司選擇將區域總部落地合肥,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干部對行業很了解,個個都有幾把刷子。

  科技創新已烙印在合肥領導干部的靈魂深處。“前人栽樹,后人澆水”“邊澆水、邊栽樹”的優良傳統在合肥傳承。“合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保證支持科技創新政策的穩定性,沒有一個項目在人事變動中被放棄、受影響。”合肥市市長羅云峰說。

  昨天靠科創起家,今天靠科創成家,明天還要靠科創發家。面向未來,合肥聚焦科技創新再出發:努力打造創新引領的全國典范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再攀創新新高地。

  創新高地 有益探索

  合肥因創新而趕超,給同樣奔跑在創新路上的城市諸多啟迪。

  “合肥創新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打通當今前沿科技的產業化路徑上探索新道路。”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研究員胥和平說,合肥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圍繞國家戰略布局,在量子、核聚變等國際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合肥在前沿科技的產業應用上做了很好探索。

  合肥在用資本撬動打通科技、產業上也有獨到之處,有不少成功案例。“受資源稟賦不足等因素影響,合肥的家底相對薄弱,要加速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資本力量。”合肥市副市長朱勝利說,合肥以資本集聚助推創新鏈、產業鏈邁向高層次,實現耦合聚變,進而釋放更強生產力、創造更多經濟價值。

  合肥創新發展另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地方債務水平不高,財政對土地依賴度不強,使合肥經濟發展基礎更為牢固。合肥抓住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沿著培育產業鏈、創新鏈的思路,發展產業集群,同時產業之間互補互通,形成產業生態。

  合肥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拱艷說,合肥針對產業痛點,主攻產業鏈核心環節和價值鏈高端環節,從技術和產業前端介入,把家電、汽車制造等傳統產業和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都串聯起來謀篇布局。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學的永恒命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充分發揮政府作用以彌補市場缺陷,合肥的創新令人眼前一亮。

  合肥市委市政府認識到,基礎薄弱地區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市場發育不足,在產業發展初期,政府可以通過認識、尊重、利用市場規律,有效應對市場失靈。合肥通過國有資本撬動等各種方式搭建平臺、創建機制,利用市場的邏輯實現了創新策源、產業集聚。同時,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并非截然分開,而是相互補位、協同推進的關系。

  合肥的探索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為創新驅動提供制度保障。

  對于合肥來說,創新是使命,更是責任。從育小育早到串珠成鏈,從突破前沿到賦能產業,從投石問路到擲地有聲……創新成果,來之不易。看當下,創新是澎湃動能;謀未來,創新有無限潛力。虞愛華說,合肥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堅持創新這一國策,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全面開啟合肥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瞄準創新發力,合肥壯歌前行!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孫世芳 王 智 黃曉芳 梁 睿 暴媛媛 李華林 雷雨田)

(責任編輯:馮虎)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中文字幕精选三级欧美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丝袜一区 | 日本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