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技術研發有效提升了柳工集團產品綠色智能、國際全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圖為柳工集團裝配車間。經濟日報記者 牛 瑾攝
圖為柳州市區景色。百里柳江穿城而過,宛若百里畫廊,青山碧水藍天,刷新了人們對這座工業城市的認識。李 斌攝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
作為廣西最重要的工業城市,柳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下功夫,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一方面,作為工業城市的柳州,經濟蓬勃發展,一大批制造品牌馳名海內外;另一方面,作為山水城市的柳州,山清水秀,讓人流連忘返。在探尋二者的相得益彰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柳州的魅力。
柳江,從云貴高原出發,經壯侗苗瑤的山山嶺嶺,浩浩蕩蕩奔流而下。它在柳州拐了個彎,懷抱著一方熱土,孕育了柳州人。
關于柳州,你會想到什么?是“國民神車”五菱宏光、刷屏的“網紅”柳州螺螄粉,還是柳鋼、柳工等一眾制造業“大咖”?沒錯,柳州是它們的誕生地,柳州是一座以工業而聞名的城市。
然而,還有讓你想不到的。柳州在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質排名第一;今年1月至2月,繼續保持著領先。
那么,問題來了。柳州偏居西南一隅,怎么就弄出了蜚聲中外的一款款產品?貼上工業標簽的城市,在水環境質量上怎么就拿了第一?
問號拉直了就是感嘆號——柳州驚奇!
水質排全國第一,為什么是工業城市柳州
以廣西1/13的面積、1/12的人口,創造了(約)廣西1/4的工業總產值,柳州是無可爭議的西南工業重鎮。然而,這座工業城市不是灰色的,而是絢爛的;不是機械的,而是靈動的;不是平淡的,而是詩情畫意的。
柳州工業有百多年的歷史,很早就享有“桂中商埠”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前,柳州制造出廣西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1958年,承接國家實施的柳州鋼鐵廠、柳州熱電廠、柳州聯合機械廠等“工業建設十大項目”;改革開放后,憑借雄厚的工業基礎,在全國城市中聲名鵲起,一度成為華南地區僅次于廣州的第二大工業城市。
由此,柳州擁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工業歷史博物館就不足為奇了。館內牛頭刨床、鱷魚剪床、球磨機……油亮威猛的“鋼鐵巨獸”讓人目不暇接,見證了柳州工業百年激蕩的歷程。
當老工業基地不堪重負,信息化浪潮席卷翻滾,搞工業一時間似乎不如原來那么吃香了,但柳州的歷屆決策者卻初心不改。“工業是柳州的命脈、是立市之本。我們要做的,是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業樹’‘產業林’,建設工業強市。”柳州市委書記吳煒告訴記者。
當年的柳州拖拉機廠,在國內同類企業陷入發展困境時,通過持續技術創新,生產出了柳州歷史上第一輛微型貨車,開創了柳州在微車領域一路領跑的歷史。而今的柳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0家,擁有一汽、東風、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車集團的整車生產企業,五菱、寶駿、風行等汽車品牌馳名中外。上汽通用五菱自建廠以來,產量已突破2300萬輛。
柳州人愛工業、懂工業、拼工業。憑著這份愛、這份懂、這股子拼,不但在傳統重工業領域做得風生水起,而且以工業化思維孕育出了屢屢登上熱搜榜、頻頻出現在各大直播間的“柳州螺螄粉”。通過開發生產線,制定行業標準,加強地理標志注冊商標保護,讓螺螄粉掙脫了小作坊。據柳州市商務局副局長賈建功介紹,短短6年多時間,袋裝螺螄粉產業從無到有,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近110億元,帶動配套及衍生附屬產品銷售收入超過130億元;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出口總值達3038萬元,是2019年全年出口總值的35倍。不少人點贊: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柳州螺螄粉是“中國經濟有韌性的一個縮影”。
工業重鎮,只是柳州的一面。陽春三月,初到柳州,顛覆的是感官。
28萬株洋紫荊競相綻放,將城市裝扮成花的海洋。平流霧起,江如玉帶,青山滴翠。仿佛神仙拿了畫筆,繪出的錦繡一般,亦幻亦真,如夢如醉。
百里柳江穿城而過,將江濱公園、柳州文廟、蟠龍山公園、窯埠古鎮、江岸飛瀑、江中噴泉如一粒粒珍珠串起,宛若百里畫廊。
一江碧水,還引來水上摩托世界錦標賽、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內河帆船賽等知名賽事,讓柳州成了“水上運動娛樂之都”。
這些畫面,定格在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龐卡的鏡頭中,“一輛車、一江水、一枝花、一碗粉”是柳州人說不完的故事。
來柳州旅游的人說,“過去不愿意來柳州,來了也想著趕緊走。現在是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柳州人現在敢放這個話,“柳州,工業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業最強”。
工業排放向來是污染大戶,作為世界制造第一大國,隨著工業總量的擴大,如何在發展當中克服對資源環境的消耗和損害,一直是我國工業部門著力破解的難題。
“現在從總體看,我國工業污染這個大老虎是被關到籠子里了。但從長期看,工業治污是需要持續投入的。”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司司長張波說,柳州水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觀察窗口,說明當地以水污染為代價的發展方式發生了轉變,綠色發展的成色足了。
發展方式發生了轉變,綠色發展的成色足了。為什么全國水質排第一的是工業城市柳州,至此有了一個初步的答案。然而,柳州這一轉變并不輕松,實打實地持續了30年,其中有過爭論,有過艱難的抉擇,也付出過巨大的代價,最后靠著執著、信心與勇氣一路走過來。回顧30年治污歷程,我們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今天工業柳州的山水為什么這么好。
“要柳鋼還是要柳州”,一場大討論帶來怎樣的沖擊與抉擇
往事并不如煙。有那么一段時間,柳州這座城市是灰頭土臉的,甚至在全國掛了號。那時,頂著全國四大“酸雨之都”的帽子,柳州人難堪得抬不起頭。
與柳州工業歷史博物館毗鄰而建的柳州生態宜居館里,一封1991年讀者給當地媒體的來信這樣寫道:
“僅5月底一場酸雨,市郊農作物受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柳北郊外白露、長塘鄉屯的瓜地菜地被酸雨襲擊后嚴重枯萎;市紅星園藝場職工種的數十萬株西瓜、蜜香瓜,葉子變黃,藤蔓枯干。尚未成熟的瓜果紛紛脫柄,就連蔬菜基地的辣椒、西紅柿、四季豆也全枯死了……”
“人一旦被酸雨淋了,頭皮就會發癢,皮膚就會起疹子。雨水最酸的時候,都能接近食醋的酸值。”干了30多年環保的柳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福對當年的場景記憶猶新,“典型的‘十雨九酸’,市區周邊許多山峰變成了光禿禿的‘白頭山’”。
柳州地處盆地,常年靜風頻率高,大批工廠又坐落于市區,混雜在居民區中。位于城市北部上風處的幾家大型重化工企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廢氣難以散去,是城市雨“酸”的主要原因。化工、冶煉、造紙、食品等生產企業,長期超標排放廢氣、廢水、廢渣,嚴重污染周邊環境。
不僅如此,燃燒劣質煤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那時的柳州市區,幾乎家家戶戶都燒煤,深受其害的市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酸雨的制造者。
每一場酸雨,柳州人心里也是酸酸的,都會催生出一股城市焦慮。酸雨要是不治理,這個城市是沒有前途的!然而,工業城市必須發展工業,發展工業必然產生廢氣廢水廢渣。這豈不是“壓下葫蘆起了瓢”?魚和熊掌能兼得嗎?柳州市的決策者面臨著要工業經濟還是要生態環境的艱難抉擇。
權衡不僅在政府層面。
柳鋼、柳化、柳電,這3家大企業既是納稅的排頭兵,也曾并稱為柳州三大污染戶——一邊在貢獻豐厚的稅收,一邊在環保方面備受市民詬病。
新世紀初,面對環境污染的壓力,包括首鋼在內的許多大鋼鐵廠紛紛外遷。柳州也出現了“要柳鋼還是要柳州”的大討論。按照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和網格化管理,柳鋼所在區域的排放限值,決定了柳鋼以當時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條件終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柳鋼的未來在哪里?
社會大討論讓共識“出籠”。“要柳州,也要柳鋼!”柳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既要大力發展工業,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柳鋼也下定了決心,“既要柳鋼,又要碧水藍天”。“當時有一句話,我們說‘不搞好環保,柳鋼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柳鋼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甘貴平說。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久久為功的事情”。
共識有了,“久久為功”的過程開始了。從強制淘汰工藝落后的工業鍋爐,實施管控二氧化硫排放措施,將總量控制區內的重點二氧化硫排放源全部納入有效監控和管理開始,進而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氣化率降低用煤率;改變“工廠在城中,城在工廠中”的布局。嚴把“進口關”,對工業項目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柳州走的每一步都不輕松。
高硫煤不能燒了,而燒好煤企業會增加成本。趙福說,剛開始企業表面上答應得很好,暗地里卻在糊弄和應付。當時分管環保的副市長下到企業一家家做工作,“這是很少見的”。若是還不達標,就進行社會曝光;曝光還不行,更強硬的措施就會跟上。讓趙福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企業一次被罰了1500萬元,通過政策逼著企業治污。
搬遷一批、改造一批、關停一批、整治一批,這“四個一批”的鐵腕整治,如同罩在排污企業頭上的“緊箍咒”。幾年前,柳化、柳電在完成使命后相繼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最初的自我加壓管控排放,到后來國家層面對排放指標進行考核,趙福的感覺是兩力合一力,環保工作迎來了最好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柳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1992年柳州98.5%的降雨是酸雨,那時候的工業總產值是100億元;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空氣優良率高達96.7%。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綜合判斷環保與經濟的關系,不能依賴傳統的線性思維和工具,不能僅看局部和短期利益,更不能只是關注部分群體的利益。”吳煒說,“只要統籌好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處理好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結構維度的關系,就能夠推動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
面對各種賬本,怎么做一個高明的算賬先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年的討論,到今天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據初步統計,今年1月至2月,柳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22億元,同比增長55%;柳鋼集團完成產值125億元,同比增長25%。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讓在治污之路上多走了些年的柳州人熟稔于心。
既要柳州——柳州人民的柳州,也要柳鋼——柳州人民生活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樣的戰略抉擇,就是算清楚了這筆賬。而且,賬賬相符,賬實相符。
如何變廢為寶?廢水、廢氣、廢渣、粉塵,只要鋼鐵企業開工,這些“副產品”就會如影隨形。如何降低它們對環境的影響,是柳鋼最先解決的問題。對癥下藥,柳鋼有著自己“以廢治廢”的藥方——用焦化自產的氨水做脫硫劑脫除燒結煙氣中的二氧化硫。
走進柳鋼集團柳州本部,記者看到,錯綜復雜的清潔系統如同一雙神奇的魔術手,給進入其中的工業廢氣進行脫硫“洗澡”。一通操作下來,脫硫效果可以達90%以上,不但過去的“大黃龍”不見了蹤影,高聳的煙囪中冒出潔白的水蒸氣,生成的硫酸銨還可用作肥料產生經濟效益。
環保問題沒有“終極答案”,只有不斷尋找更優的解決之道。“近兩年,在氨法脫硫的基礎上,柳鋼自主研發出新的燒結煙氣脫硫脫硝技術,經過一年的運行,各項指標達到了超低排放的要求。”甘貴平說。
關上污染的門,多開綠色發展的窗。除了治氣,還要治水——廠區之內建設廢水處理站,實現廢水不外排。目前,柳鋼每年回用水量5000多萬噸,工業循環水利用率達98.3%以上,可以說是除蒸發的水汽外都回收了;噸鋼新水耗1.76噸,全國同行業這一指標平均約為3.3噸。“柳州屬于豐水地區,我們要是抽用新水,噸鋼成本為0.31元,現在廢水處理利用的噸鋼成本要遠遠高于這個數字。”甘貴平告訴記者,伴隨技術更迭的,是資金的持續投入。近10多年來,柳鋼集團柳州本部累計投資近100億元對“三廢”實施全面治理并開展超低排放改造,而目前一年的環保運行費用就超過20億元。這對企業來說,是實實在在的成本,而且是一筆巨大的投入。
甘貴平坦言:“我們寧愿多花錢來處理廢水,也不要讓廢水外排;必須多投入做好環保,決不能破壞環境。”這一席話,道出的是企業家的一種理念、一種擔當、一種境界。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做優、做精鋼鐵主業,以科技創新驅動企業發展,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柳鋼集團董事、副總經理施沛潤告訴記者,“十三五”以來,柳鋼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實現了從“精耕碳素鋼”到“進軍不銹鋼”的歷史性轉型,試制開發了84個新產品,推廣應用了88個新工藝新技術,連港珠澳大橋等一些國之重器也用上了“柳鋼造”。
“綠色發展不是柳鋼的掣肘,而是新優勢、新動力。”這樣的結論,有對比作支撐——
1991年,柳鋼年產鋼49萬噸;二氧化硫總排放量達7166噸,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4.66千克;COD(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1673噸,噸鋼COD為3423.4克。
到了2020年,柳鋼年產鋼1423萬噸,是1991年的29倍,二氧化硫總排放量下降到5365噸,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約0.38千克;COD排放總量下降到232.1噸,噸鋼COD為16.31克。
不只柳鋼,在取與舍的抉擇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用守牢生態紅線的“定力”激活發展的“想象力”,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柳工集團與柳鋼集團“同齡”,是裝備制造領域的“老江湖”,也是不斷制造驚喜的“新生代”。在柳工的中國極地科考工程機械實驗室,記者看到,該實驗室可模擬零下50℃至60℃的環境,助力柳工研發出低噪聲、低油耗、高可靠性的極地科考重器,減少了對極地環境的干預,保護著企鵝的家園。
目前,柳工新一代綠色純電動、智能化裝載機、挖掘機已成功推向市場,并應用于川藏鐵路等極限工況。2019年全國首臺5G智能遙控裝載機856H在柳工誕生,實現了從北京到柳州2000公里的超視距遙控。
從前,柳工的一些核心零部件,被國外限制和“卡脖子”。為了擺脫這種不利局面,柳工近年來進行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布局,目前主要產品的核心零部件均掌握在自己手里,傳動件、發動機、鑄件、控制器等部件的研發水平不斷提高,其中裝載機、推土機、挖掘機等減振降噪、智能控制等研發成果的應用技術在世界領先。
“這些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有效提升了柳工產品綠色智能、國際全領域的核心競爭力。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柳工研發將持續探索智能化、電動化、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實現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全面推進新能源工程機械發展,進一步提升工程機械產業鏈競爭力。”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發中心監測技術總監黃遂告訴記者。
不僅傳統產業加速轉型,而且有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與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地,工業整體的高質量發展為淘汰落后產能增添了底氣。柳州堅持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相互促進,綠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鮮明底色。
即使天生麗質也要后天保養,系統治理如何管好流動的水
人類文明,因水而興。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換一句話說,中華文明也是大河文明。柳江、柳州相生相息。柳州的好山好水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需要人們用心呵護下的后天保養。如何治水,決定了柳州的未來。
從污染排放源頭上,牽住工業這個“牛鼻子”,走高質量發展的路。與此同時,對那些歷史留下的環境包袱,不僅要解決掉,還要尋到持久的治理良方。
污染在水里,根源卻在岸上。柳州生態宜居館中的一張張老照片仿佛訴說著過往——在污染不設防的年代,37個工廠和城市的排污口污水直排柳江,每年流入柳江的廢水量多達3.5億噸以上。
水是流動的,決定了治水要跳出“一畝三分地”思維,擺脫“九龍治水、各管一段”的局面。
脈號準了,就要對癥下藥。“我們啟動了‘史上最嚴’排污準入機制,遏制污染的源頭,建成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統、收集管網超過1000多公里,對城市37個排污口進行截留,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有11座、水質自動監測站有4個。現在,全市每天的污水處理能力在74萬噸左右,接近400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柳州市分管環保工作的副市長王鴻鵠有本明明白白的賬。
匯入柳江的竹鵝溪,是柳江河市區河段最大的支流。對住在柳南區新云村的朱炳良而言,這條小溪是他童年最親密的“玩伴”。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在竹鵝溪里游泳長大的。但后來的孩子們卻沒有了這樣的經歷,“這么臭的水,怎么能游泳”。
“上世紀90年代,城市建設很快,竹鵝溪沿岸建設了密集的工廠、住房,工業和生活的污水直排河溝。慢慢地,竹鵝溪的水變得渾濁不堪,甚至散發著臭味,人們從旁邊走都要捂著鼻子加快腳步。整治勢在必行,竹鵝溪綜合治理工程就是在這個時候啟動的。”柳州市住建局市政公用科副科長韋福軒說。眼下的竹鵝溪變了。通過采取排污口截留、河道整治、老舊管網改造等措施,竹鵝溪的水體逐漸凈化,成為廣西首個“銷號”的黑臭水體。臨近黃昏,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悠閑地聚在岸邊聊天打牌,兒時的美好情景又重現了。
洛清江是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暮春時節,泛舟其上,一片接一片的海菜花盛放眼前,洛清江成了一條開“花”的河。“海菜花被叫作‘水質風向標’,在Ⅱ類以上的水質中才有可能出現。”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黨委書記韋家東告訴記者,“水質變好,不僅有了海菜花,還引來了‘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這也是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物種,現存總數不超過2000只。不久前,一群紅嘴紅腳、褐色脖頸的中華秋沙鴨落在江面,特別好看。”
與城市相比,農村居住分散,原有基礎設施不足,生活污水治理難度更大。“現在,通過污水管網,附近村屯的生活污水會集中到鎮上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一些偏遠的村屯管網覆蓋成本太高,就通過建設針對村屯的小型污水處理站解決問題。”據柳州市鹿寨縣住建局工作人員李武龍介紹,鹿寨縣還創新實踐了黑水(廁所糞污)、灰水(洗浴水、廚房等生活污水)、白水(雨水)“三水分離、分開收集,逐級處理、多次利用,全程無動力、運維低成本”的農村黑灰水處理利用新模式,讓農村生活污水就地處理、就地利用、就地循環。
截流治污是水污染防治的關鍵一步,但真正的長治久清,管理必須跟上。
2017年,柳州市明確了市委書記、市長任總河長,市、縣兩級設立了河長制辦公室,構建起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的工作體系,為全市3554條河流設置了2010名河長。
讓河長有名、有實、有能。柳州市水利局副局長蔣勇告訴記者,“近年來,整治河湖亂采、亂堆、亂建、亂占的‘四亂’問題有了明顯成效,與河長制落地生根是密切相關的。”除了日常巡河履職,按照工作流程,接到群眾舉報的涉水問題后,河長辦會致函具體負責的成員單位要求解決,問題處理前和解決后都要拍照存證,并在七個工作日內給河長辦反饋,這就形成了一個閉環管理的機制。
除了河長,柳州還有一支水上綜合執法(水上保潔)隊伍,他們被稱為“水衛士”和“清道夫”,守護著柳江市區段近50公里的水域。由城管集中行使部分水上執法權、由防汛機動搶險隊提供保潔服務,據說,這在全國都屬首創。
登船、啟動、出發……記者跟隨他們,開始了水上巡邏。江面之上,加長版的網兜、竹筐、沖鋒舟,兩人一組,是人工打撈江面垃圾的“標配”。而機械化保潔船,則如張開的“大嘴”,可以“吃掉”柳江主河道上漂浮的各種垃圾。“我們現在有將近30艘的保潔船,包括8艘機械化作業船,每天清理上來的約130立方米的各種垃圾,壓縮、轉運以后會被運去填埋。”柳州市防汛機動搶險隊大隊長韓緒軍說。
春日柳江,碧波蕩漾。一張既密又牢的治理保護網,讓柳江水來也清去也清,清許如鑒,映照著船上游人開心的笑臉和藍天白云悠悠。習習江風中,親水步道上、紫荊花下,徜徉于柳江之畔,鳥語花香,山景、水景、城景,景色宜人,相映成趣。
綠色合力無形而強大,它是如何迸發與激蕩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論斷,在柳州的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在其背后,是萬千柳州人合力在行動、推動和聯動。
這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產生的合力——
滴水穿石見真功。從“十五”時期“碧水藍天”工程,“十一五”時期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宜居城市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高理念,到“十二五”時期山水美、環境美、形象美、氣質美、和諧美和人人都有好發展、家家都有好保障、個個都有好身體、天天都有好心情、戶戶都有好生活的“五美五好”目標,再到“十三五”時期深入實施“實業興市,開放強柳”戰略,打造西江經濟帶龍頭城市,在全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一任接著一任干。已然開啟的“十四五”新征程,柳州市瞄準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制造城、打造萬億元工業強市的目標,積極構建汽車、鋼鐵、機械、化工及日化、輕工5個傳統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與制藥、生產性服務業5個新興產業的“5+5”產業發展新格局,持續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這是政策協同帶來的合力——
制度系統集成才能發揮高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現全區重點企業和市區集中工業園區污水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監管;對涉水企事業單位實施環保黃紅牌警示管理辦法,對列入環境違法黑名單企事業單位,采取綜合性懲戒措施,并納入柳州市社會信用體系……生態環境保護不再是生態環境部門一家操心的事兒,很多部門都在部署關于污染防治攻堅的舉措。柳州市水上綜合執法(水上保潔)大隊大隊長任有國告訴記者,拿推動漁民上岸這件事來說,就有水上執法、住房保障、就業安置等多個部門參與其中,為的就是保柳江清澈、護人民生活。
這是共同體意識下催生的合力——
同飲一江水,共食柳江魚。水是流動的,如果治水只管一段是不行的。堅持流域聯控與區域防控相結合,打造全流域共管模式。王鴻鵠說,早在2015年,柳州市就牽頭聯合來賓市、河池市建立全區首個跨區域協作機制,從水環境保護、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等8個方面,探索協作機制,實現流域共同保護、上下游共同治理;去年,又與貴州省黔東南州簽訂協議,建立了兩地河長聯席會議、河長制信息共享、河長聯合巡河、案件協作、聯防聯控聯治協作等五大機制。
這是手段多元化激發的合力——
一靠法治,讓制度成為“有牙齒的老虎”。柳州充分發揮地方立法權作用,首部實體法《柳州市蓮花山保護條例》、今年3月剛剛經人大審議表決通過的《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都在聚焦生態保護。同時,還在河長之上增加檢察長護航,“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將柳州市河湖管理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納入公益訴訟,開啟了探索依法治河新模式。
二靠科技,讓監管耳聰目明手快。建立河湖動態監測監管機制,柳江干流河道有了“天眼”。在柳州市水利局,打開監控屏幕,一期24個監控點的情況一覽無余,調取白沙鄉水山屯燈塔旁監控點的圖像,眼前的水面空曠平靜。“以前采砂船橫行,最猖狂的時候連白天都有采砂船作業。2018年有段時間,幾乎天天都會收到舉報。”柳州市水利局河長科科長劉楊說,“河道天眼”方便工作人員對河道監控和取證,極大提高了精確治理和快速反應能力。
三靠群治,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堅持全民共治,柳州著力實現導向清晰與多元參與同曲同工。柳州市大小江河都有環境問題舉報二維碼,群眾可實現一鍵舉報。全市共有生態環境保護類志愿者5.2萬名,每年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巡河護河”等志愿服務和實踐活動100多次,參與人數5000多人次,實現了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歷史性轉變。
……
合力無形而強大,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企業擔當、社會同心,手挽在一起會怎樣?
走上柳州街頭,五彩斑斕、造型小巧的上汽通用五菱產新能源汽車隨處可見,就連共享汽車、警務用車中,也有它的身影,既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是柳州工業發展新的風向標。
“宏光MINIEV的市場需求太火爆了!我們車間每天兩班不停歇,工人加班加點成為常態。僅在返修調試工段,經我們手出去的新車一個班就有上百輛。”在上汽通用五菱寶駿基地新能源總裝車間,青年職工符周說。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宏光MINIEV的銷量達1.7萬輛。“這意味著,在1月份奪得全球單一新能源車型銷售冠軍之后,這款車型又創下了新紀錄:上市200天,銷量突破20萬輛大關,相當于平均每天賣出1000輛,成為全球小型新能源汽車銷量紀錄創造者。”上汽通用五菱總經理助理梅勝軍告訴記者。
一切現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
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代步工具?上汽通用五菱求問市場。從調研用戶需求入手,到投入新能源體驗車、完成產品深度體驗,他們挖掘出用戶剛需,直擊新能源汽車使用場景的諸多痛點,成功打造“城市出行新物種”。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難題怎么破?柳州市政府及時出臺了加強政企合作、停車優惠、施劃專用停車位、充電電價優惠、上牌綠色通道等扶持政策包,構建起適宜新能源汽車“新”的生態,形成了推廣上的“柳州模式”。
政府與企業凝聚起的合力,也是柳州近年來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結果。2020年,柳州新增新能源汽車31918輛。該市汽車電動化率達9.5%,電動汽車出行率約30%。截至2020年底,柳州市共上牌新能源汽車8.29萬輛,新能源汽車擁有量走在了全國前列。
不難看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水環境治理體系,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大保護格局,正是柳州綠色合力源源不斷凝聚的強大引擎。
多少探索在路上,奮斗、創新無窮期
綠色合力之下,更多火熱的實踐等待被創造。對柳州來說,有關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同共振的探索也不會停止。
健全和完善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者效益協調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監管體制機制等一系列改革和發展舉措,正蹄疾步穩地向縱深推進。
到202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000億元,202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超萬億元;通過“三年攻堅行動”,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全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緊緊抓住中央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的重大機遇,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業樹”“產業林”……是柳州要奔赴的下一個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地處西南的柳州需要回答——
傳統汽車、機械、鋼鐵三大支柱產業比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過小的產業結構還未發生根本性變化。面對這樣的形勢,產業轉型升級如何突圍,如何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企業為什么要來柳州投資興業?人才為什么要來柳州安家立業?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答案中的重要一項。”吳煒說,“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重要的生產力,不持續加強生態建設,柳州的經濟發展沒有明天,不可能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在柳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陸銚看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資本、技術、人才的高度集聚,在這些方面,柳州存在短板。“但以前發展不起來,不等于以后不會發展。比如,隨著汽車產業做大做強,聚集力也在提升。其向輕量化、高端化、智能網聯方向發展需要更多配套企業跟進,我們在人才、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措施,是可以把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做起來的。”
城鄉統籌發展中的環境治理需要持續資金投入,缺口如何補齊?
“目前,是通過中央支持資金、地方財力投入、市場化方式來籌集。在‘三年攻堅行動’中,柳州每年將新增財政性支持工業發展資金100億元。但這些與實際需求還有著很大的差距,需要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其中。”柳州市財政局副局長張建武告訴記者。
人民對美好環境不斷高企的期待與發展水平的實際狀況之間,怎么協調?
趙福坦言,現在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全民的期望值提高了,很多人認為打幾場攻堅戰、關停一些企業,就能夠把環境問題徹底解決了。但實際情況是,不能脫離發展實際一刀切,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持續用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共贏,引領靠理念,關鍵在行動,長久看定力。
在探尋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相得益彰中,柳州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奮斗、創新無窮期;柳州驚奇,未完待續!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季正聚 曹紅艷 周驍駿 牛 瑾 童 政 張 雪 朱柳蓉 執 筆:曹紅艷 牛 瑾 張 雪)
相關報道:
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典型——對廣東佛山的調查與思考(2021年1月13日)
經濟日報刊出深度調研報道,佛山市委書記魯毅致函經濟日報(2021年1月13日)
貴陽后發趕超——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調研記(2021年3月22日)
經濟日報《貴陽后發趕超》調研報道在貴州產生熱烈反響(2021年3月23日)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