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市場監管局日前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11月份,成都全市新增市場主體578907戶,同比增長22.57%,截至11月底,全市市場主體期末數2892604戶,同比增長26.32%,增量位列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市場主體總體釋放企穩向好發展信號,也顯示出成都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活力。”成都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傅學坤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新經濟高速增長
3年前,成都市委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時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3年過去了,成都新經濟發展情況如何?記者嘗試回訪3年前采訪過的4家新經濟企業,結果其中2家婉拒了,理由簡單而正當:正在做上市前的準備工作,信息披露要按相關規定進行。
一大批新經濟企業在這3年里不斷發展壯大。從事軟件開發、數字內容服務的成都恒圖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在線平面設計和圖片編輯工具Fotor能夠一站式滿足用戶的設計及圖片編輯需求,深受歡迎。公司創始人段江告訴記者,目前,Fotor桌面版本與大家熟悉的國際頂級軟件巨頭開發的Word、Photoshop等知名軟件一起,在蘋果公司Mac App Store美國區收入總排行榜中已位列前25名。
成都市新經濟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5G+”“清潔能源+”“現代供應鏈+”,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如今成都新經濟活力指數已位列全國第三,新職業人群規模全國第三。3年前大力發展的數字經濟等新產業在今年已成為支撐發展的新動能。
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周成介紹,經過3年探索實踐,成都的新經濟呈現高速增長、迅猛崛起的蓬勃勢頭。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累計注冊新經濟企業從當初的24萬多家增長到44萬多家,7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功能區顯現集聚效應
四川匯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抗腫瘤和注射劑藥物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藥企,1年多前公司把研發部門搬到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目前,他們在這里擁有超過700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
說起搬進生物城的感受,公司董事長丁兆博士以一組數據作答:“不到2年時間里,我們就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名人才,包括10多名畢業于國外名校的‘海歸’。”他解釋說,生物醫藥行業最看重產業的聚集,有良好的產業生態圈,才能吸引來頂尖的人才,進而推動企業的發展。丁兆說,在未來的幾年里,公司在生物城的規模將擴大數倍,計劃再引進1000多名高端人才。
丁兆所看重的,也正是成都建設天府國際生物城所追求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管委會副主任李奇告訴記者,建設天府國際生物城,就是要完善全鏈條全周期的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建設從靶點篩選、藥物發現、藥學研究、安全性評價、有效性評價、臨床試驗、中試放大到產業化的“一站式”生物醫藥創新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技術平臺的專業化運營,推動全球生物產業創新成果在成都大匯聚。目前,這里已有26個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吸引了15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簽約入駐。
天府國際生物城作為承載醫藥健康產業的園區,是成都市近幾年探索建設產業功能區的一個縮影。同樣是吸引企業在特定的區域發展,與傳統的產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相比較,產業功能區這種新的經濟組織形式有什么不同?
“產業功能區是傳統產業園區或經濟開發區的‘升級版’。”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平對記者分析說,傳統的產業園區“重地理集中,輕產業集聚”,在同一個園區里,不分產業行業,不分前端后端,無論有無關聯,“撿到籃里都是菜”。“除定位不清晰以外,還有功能不完善、資源不集約等一系列問題,使原有的經濟工作組織方式難以容納新的經濟主體,阻礙孕育新的經濟活力。”
正是基于這一思考,近幾年,成都市在探索建設產業功能區時,更加注重產業細分領域的研究和選擇,每個功能區根據自身產業基礎、獨特資源稟賦、重大城市功能性設施和對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科學前瞻研判,精準化差異化定位主導產業細分方向,實現錯位協同發展。
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高新園區)是另一個成熟的產業功能區,在這里,聚集了英特爾、德州儀器、戴爾等電子信息龍頭企業,形成了包括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在內的完整集成電路產業鏈,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信為主導的產業生態圈已基本形成。今年1月份至10月份,該園區進出口值達4001億元,同比增長28%。
據介紹,目前成都已建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66個不同產業類別的產業功能區,在這些產業功能區里,規劃建設了54個高品質科創空間,以科創空間為載體,推動科創資源向功能區集聚,打造發展動力源,最終將實現85%以上的產業配套在功能區內解決。今年以來,這些產業功能區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項目,新增市場主體占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二。
“給優惠”更要“給機會”
去年,成都市承諾,開辦企業流程時限為5個工作日;今年年初,成都開啟國際營商環境建設“2.0版”,這一時限變為1個工作日;今年9月,“3.0版”出爐,根據企業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了24條改革舉措和140個改革點,這一時限被壓縮到0.5個工作日以內。
開辦企業流程時限從5天縮短至0.5天,只是成都著力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一個方面。近年來,成都在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今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早在3月初,成都就出臺了33條政策措施,對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精準紓困。
在推進“放管服”改革、繼續“給優惠”的同時,成都市聚焦企業生產經營中“哪里有機會”的堵點難點問題,創造性地推出“城市機會清單”,釋放政府、企業兩端的供需信息。
“城市發展過程中會涌現大量建設需求和市場機會,而企業信息獲取的渠道相對有限,一定程度上存在供需對接不暢、新技術新產品推廣難等問題,需要政府部門打破供需‘信息孤島’。”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周成對記者說。
截至今年10月,成都已發布關于“政府需求”“政府供給能力”“企業能力”“企業協作”等方面8批次清單共2800多條供需信息,其中已有1400多條實現精準匹配, 140多億元融資需求相繼落地。
12月13日,最新一批“機會清單”上線,這批由成都市住建局發布的建設領域的項目清單,包括天府藝術公園、成都超算中心等44個項目。
作為公共交通領域內人工智能應用的領軍企業之一,深耕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領域多年的成都智元匯信息技術公司是眾多“機會清單”受益者之一。去年7月,智元匯中標成都地鐵客運服務管理平臺項目。成都的“機會”也給予了他們展示的平臺,他們自主研發的全息動態感知AI交通出行系統陸續在成都、西安、鄭州、哈爾濱地鐵上線。“今年底成都地鐵線網開通運營里程將達到558公里,客運量將攀升至每天600萬人次以上。這意味著我們的成果將有無數的落地機會,對此,我們充滿信心。”該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牧高興地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鐘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