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升級,是以創新為基本驅動力,以適應競爭環境、提升經濟附加值水平、提高競爭力為目標,以技術、市場、管理、商業模式、企業形態、產業聯系等多維創新實踐為具體體現的產業演進和變遷過程。
近年來,我國傳統產業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以技術改造、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推動高值化、品牌化、服務化、平臺化、綠色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要看到,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進程中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同時就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面臨的痛點難點,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
面臨的主要困難
觀念相對滯后、相關配套不足、高素質人才短缺
隨著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以及后發國家工業化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雙重擠壓,傳統產業以往依靠要素驅動和依賴低成本競爭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在此進程中,傳統產業發展存在的痛點難點、面臨的一些主要困難值得重視。
發展觀念和戰略思維滯后。產業轉型升級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的自我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在企業家的帶領下實現的。企業或企業家的選擇固然要受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但企業家以什么樣的理念興辦企業,以什么樣的方式獲取利潤,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家的視野和思維決定了企業的遠見。應該看到,傳統產業的技術、工藝、產品、市場都相對成熟,但經營理念相對固化且不易改變。在不少傳統行業,發展觀念落后、思維僵化的情況仍然存在,在客觀上導致企業發展的理念、標準、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滯后。
發展環境需進一步改善。當前,不公平競爭現象依然存在,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部分領域市場化改革不夠深入,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完全到位。與此同時,企業經營負擔較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由于部分體制機制尚未理順,企業在經濟、時間和機會等方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也較高。
共性技術供給不足。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有力促進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但這些技術支撐體系仍無法有效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共性技術的巨大需求。隨著各類科研院所改制為企業并直接參與市場,作為競爭前階段的、介于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之間的、具有準公共產品特性的產業共性技術供給體系縮減。在傳統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集中的行業,因大部分企業自身研發能力薄弱,加上行業共性技術供給缺失,許多企業實施技術改造較為困難,或者依靠購買設備和引進生產能力,或者投入大量前期費用,與研究機構合作研制設備。
高素質人才短缺。隨著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企業生產一線的勞動力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需求重點從一般的操作工轉向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從東南沿海地區的情況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短缺對產業轉型升級構成明顯制約。高加工度工業普遍面臨高端人才匱乏的窘境,特別是缺少企業急需的高端工程、生產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技術工人。
知識產權保護能力不足。近年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司法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依然不夠強、保護能力依然不夠高。不少企業反映,企業創新投入巨大、歷時很長,但關鍵崗位人員跳槽后一旦相關技術遭遇泄密,后續維權較為困難。即便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出新產品,也面臨其他企業低成本抄襲、復制的隱憂。產業轉型升級依靠創新驅動,而核心技術的獲取不僅需要研發投入,還要有足夠的產權保護。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法律意識、商業機密意識也需同步跟上。
關鍵是做好制度安排
理順各方關系、破除各類障礙、補足現存短板
總體上看,我國傳統產業仍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這不僅體現在人力資本、產業發展基礎以及配套能力等方面,更體現在其擁有規模巨大且聯系緊密的內需市場。針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我們應堅持問題導向,盡快破除束縛產業轉型發展的各種障礙。其中,關鍵是做好制度安排。
一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營造良好競爭環境。用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通過定期對清單事項進行合法性審核,在審批體制、監管機制、社會信用體系和激勵懲戒機制等方面,落實相關配套制度,把更多監管資源投向對市場主體投資經營行為的事中事后監管;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服務水平和專業化能力,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優化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二是減輕企業負擔。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稅收減免力度,繼續清理和降低各種涉企費用,進一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推進政府創新管理制度改革與規范,簡化申報和審查流程,為創新主體減輕不必要的負擔;建立適應互聯網環境的生產許可數字證書管理系統,加強不同區域間的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結果互認,降低獲取生產許可審批的交易成本。
三是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供給質量,通過優化、完善金融機構內部創新機制和管理理念,將金融產品創新的系統性、技術性及合規性有效結合,建立科學的創新產品監測與后評價機制等措施,構建有效的金融體系,降低風險;提升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建立完善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創建政銀企對接合作平臺,完善重大產業、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金融對接機制,同時深化政策性擔保體系改革,建立企業數據共建共享平臺,構建企業信用檔案,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四是加大行業共性技術供給。加強論證和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通過編制關鍵共性技術目錄、建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項目計劃、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布局,更好地集中資金、人才、設施等各類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組織建設,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促進行業新型通用技術的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做好行業前沿基礎性技術的研發與儲備;在中小企業比較集中的區域,結合區域產業基礎和產業規劃以及產業集群的特點,搭建區域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發展質量檢測、設計服務和市場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區域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進程。
五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拓寬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促進創新資源在品牌運營中的有效結合,使品牌運營各方的權益與責任得到準確、有效的法律規范;加強司法保護體系和行政執法體系建設,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加大司法懲處力度,提高侵權代價,將惡意侵權行為納入社會信用評級體系,同時降低企業維權成本。(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勇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