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宋雅靜 姜智文)“現代農業技術發展迅速,科技手段不斷增加,現在已經可以通過北斗導航進行機械化操作播種等,精確到分毫之間,產量高產出多,現代農業定要走上‘工廠工業化’生產道路,同時農產品的生產要更加注重個性化生產。”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趙治海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趙治海代表接受記者專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宋雅靜/攝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了解,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了要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趙志海代表認為,要呼吁、鼓勵從業者注重個性化生產。過去我們保證的是能吃飽,現在產量高產出多,要轉變思路,在營養價值和消費者需求上要下功夫研究。他以谷子為例,谷子在生產加工后會很快被氧化,產品質量會有所影響,那么未來可以有下訂單的方式來生產購買。比如消費者在各種渠道可以下訂單,生產者接到訂單后現加工,并貼上可追溯的二維碼,以1斤2斤這種少量采購的方式售出,保證新鮮程度。農產品企業應該在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上下功夫,多鉆研。
據趙志海代表透露,目前還尚未有糧食以訂單先加工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生產,他也在積極推進谷子個性化發展的生產方式。他認為只要消費者需要,市場和科學技術支持,就應該在農業生產上做創新,融入現代化發展。
更多報道請見“2019全國兩會專題”